鄭國,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家,鄭恒公第二十世孫,國務院水利部稱其是“中國的水利始祖”。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企圖疲勞秦人,勿使伐韓。秦王采納其議,命他主持開鑿工程。工程進程中被秦察覺此意圖欲殺之,他辯解說“臣為韓國延數(shù)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因得繼續(xù)施工,終于完成。水渠從仲山(今陜西涇陽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長三百多里。利用涇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點,用以灌溉,并沖壓、降低耕土層中的鹽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萬余頃,使每畝增產(chǎn)到一鐘(六石四斗)。“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
鄭國渠開歷代引涇灌溉之先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作為主持此項工程的籌劃設計者,鄭國在施工中表現(xiàn)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創(chuàng)造的“橫絕”技術,使渠道跨過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攔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橫向環(huán)流,巧妙地解決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問題,表明他擁有較高的河流水文知識。據(jù)現(xiàn)代測量,鄭國渠平均坡降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測量技術水平,他是中國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學家,其科學技術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認,本縣群眾有“鄭國千秋業(yè),百世功在農(nóng)”的詩句稱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