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卓越的水利專家:鄭國
2013/8/12 16:44: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鄭國是戰國時期卓越的水利專家,出生于韓國都城新鄭(現在的新鄭市)。成年后,鄭國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官名),參與過治理滎澤水患以及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
戰國末期,隨著秦國的日漸強盛,其吞并韓、魏、趙、楚、燕、齊東方六國的條件日益成熟。作為秦國的東部鄰國,以及秦東擴戰略上的交通要道,韓國可謂首當其沖,在劫難逃。為了阻止秦國的東進戰略,進而達到自保的目的,韓國想了很多計策。而最為可行的當數以興修水利的名義來削弱秦國的實力,進而使其無力東擴的“疲秦”計劃。此計劃可謂不費一兵一卒、不失一城一金,便可達到保全國家的目的。而韓國舉國上下能夠擔當此重任的人選,可謂非水工鄭國莫屬。
韓桓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46年。另一說為韓王安二年,即公元前237年),韓王派鄭國赴秦國實施“疲秦”計劃。見到秦王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后,鄭國就開始游說建渠之事。作為水利專家,鄭國的觀點深入淺出,邏輯嚴密,令人信服。不明真相的秦王不禁被這個宏偉的藍圖所傾倒,很快就采納了鄭國的建議。接著,秦王開始調派人員施工,并任命鄭國主持具體的修渠事務。
鄭國經過認真地實地考察,最后決定在水流湍急、地形復雜的瓠口(今陜西涇陽縣王橋鎮轄區)修筑攔河大壩,以抬高涇水的水位。并利用當地北高南低的地勢在大壩右側修灌溉渠道引水,使涇水沿著渠道從北部向東南部自然流動,最后注入洛水。渠長300多里,建成后可灌溉渠道南面的田地4萬多頃(約合現在的280萬畝)。
因工程浩大,秦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秦國因此出現了兵源缺乏、財力枯竭的局面,“疲秦”計劃初見成效。但是秦王嬴政也終于察覺到了鄭國修渠的真正目的。于是,鄭國被囚,幸得李斯上書諫諍方暫時保住性命。接著,鄭國對秦王坦誠相告:“始,臣為間,然渠成,變秦之利也。”秦王再次被鄭國的話所折服,便繼續委任鄭國主持修渠工程。
在施工中鄭國表現出了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創造的“橫絕”技術,使渠道跨過沿途的冶峪河、清河等多條河流時,都巧妙地把這些河流的常流量攔進渠中,從而增加了渠道的水源。鄭國還利用橫向環流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泥沙入渠、堵塞渠道的問題,從而保證渠道能夠充分地發揮效益。
經過10年的艱辛勞作,灌溉渠道終于建成,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使關中的幾百萬畝鹽堿地變為良田,糧食產量隨之大幅度提高,達到了畝收一鐘(合現在的100多公斤)。因有穩定的水源,還保證了大旱之年的糧食收成,使關中之地真正成為沃野千里、旱澇保收的“糧倉”。在修渠時一度匱乏的秦國,在渠成后實力猛增,為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了紀念鄭國的這一巨大功績,后來,秦國人就將此渠命名為“鄭國渠”。
作為一個卓越的水利專家,鄭國在后世的《史記》、《漢書》、《水經注》等典籍中多有記載。如《史記·河渠書》曰:“渠就,用注填閼于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原標題:戰國時期卓越的水利專家:鄭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眾志成城網 20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