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他則被后人稱為“詩圣”,與李白合稱“李杜”。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祖籍湖北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因為他搭草堂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的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對中國古典詩歌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
后人評說:
楊倫: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蘇軾: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文天祥: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