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1200年)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等,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朱熹曾長期在登封嵩陽書院講學,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于“朱子讀書法”。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它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語錄: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