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兒李的故事
2013/8/20 9:27: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牟縣城東北十里,有個黑寨兒村。很久很久以前,村里人十有八九都會燒瓦盆。有個叫李善長的人,一家三口靠燒盆、賣盆過日子。他不但燒的瓦盆遠近聞名,還常趁賣盆之便為鄉親們辦好事。四鄰八鄉都親切地稱他為瓦盆李。
要說瓦盆兒李為鄉親們辦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有一年初冬時節,他擔盆游鄉遇到一條河。河水兩丈多寬,有腳脖子深。一無橋板,二無磚垛,想過河就得脫鞋擰襪子。當時河邊坐個年輕媳婦,正對著河水犯愁。她那一雙小腳,即使脫下鞋襪,怕也難以過河。正好一個貓眼兒光棍兒走到,眼饞地瞅著那個年輕媳婦擠眉弄眼兒打俏皮兒。臊得那媳婦低下頭去,連脖子耳朵都羞紅了。瓦盆兒李看在眼里,二話不說,擔子一放,跳下河里,走一步倒扣一個瓦盆。一擔瓦盆正好扣到對岸。他先踩著試了一趟,然后對那媳婦說:“大妹子,放心過河吧。”這位婦女千恩萬謝,感激不盡。那個貓眼兒光棍兒氣得干瞪眼。
還有一回,瓦盆李游鄉路上遇見個要飯花子。那花子雖身體瘦弱,但個頭很大。他就對這個花子說:“小兄弟,你年紀輕輕的,不能另找個吃飯門路嗎?”花子長嘆一聲:“唉——,路有千萬條,窮人無處走哇。”
“我倒有個辦法,你若不怕掏力,這擔盆送給你當本錢,賣完了再到黑寨兒找我瓦盆兒李。”
叫花子一聽,感動得滿眼熱淚,連連叩頭,從此再不要飯了。
瓦盆李的善行,終于感動了天帝。玉皇大帝封他為靈寶城隍。他臨終時叮嚀老婆:“腌臜他媽,我恐怕不行了,這一生沒給你和孩子撇啥產業,如今只有一句話留給您娘倆,千萬記住多行善事,勤勞為本。孩子若想見我,可到靈寶城隍廟去。”說罷無病而終。
三年之后,瓦盆李的兒子腌臜到靈寶找爹了。走了七天七夜,黃昏時分才來到靈寶城隍廟,累得渾身筋骨像散了架。一進廟門倒在廊下就睡著了。第二天一早,聽見有人喊他的名字,睜眼一看,一位白胡子老頭兒站在面前。他趕快揉揉眼站起來問:“老爺爺,您老是叫我嗎?”
白胡子老頭兒點點頭說:“你就是腌臜吧?您爹昨天有急事外出了,知道你來找他,讓我轉告你幾句話。您爹雖然當了三年城隍,但做官清廉,為人正直,至今仍是兩袖清風,沒有積蓄。他可憐您娘兒倆貧寒,向神靈灰子借了些散碎銀子,給你做個本錢,把盆窯蓋起來,燒好瓦盆,勤勞度日吧。銀子已經送到您家的石榴樹下。回去對您媽說,有錢別忘窮鄉鄰。好孩子,媽在家盼著你哩,別在這兒停留,現在我就送你回家吧!”
白胡子老頭兒說完,沒等腌臜回話,就往他臉上“呼”地吹了口仙氣,腌臜睜眼一看,已回到自家門前了。
娘兒倆按白胡子老頭兒說的話,在石榴樹下果然挖出了一缸銀子來。有了錢,娘兒倆一不買莊、二不置地、三不吃喝浪費。腌臜馬上會同一幫窮鄉親,新開了幾孔盆窯,買了上等鉛粉,又從外地請來名師學藝。不久,黑寨村的瓦盆不但釉光照人,叮當聲脆,而且花樣翻新,品種齊全,銷路也很廣。后來全村人家家做盆、戶戶冒煙,沒有誰再為吃穿發愁了。更叫人贊不絕口的是,腌臜賣盆有幾條不成文的規矩:窮人挑盆只收半價;實在沒有本錢的,就送一擔盆;無家可歸的外鄉人愿來盆窯干活的,管吃管住,工錢照付。這么一來,一傳十、十傳百,三里五村、四鄉八鎮,沒有不交口稱贊瓦盆李好的。
一個大年三十的黃昏,一輛獨輪手推車停在瓦盆李的大門口。推車漢子瘦成一把骨頭,看去像一捆干柴。車上坐個大肚子女人,身邊還趴著兩個餓成瘦猴兒的孩子。不用問這是一窩逃荒要飯的。天陰得紕縫不漏。眼看就要飄風揚雪的樣子。不用問他們是想找個藏頭的地方避避風寒。腌臜一見,急忙把他們讓到西廂房,用秫秸、谷草打了個大地鋪。抱了幾床新被褥,又端來熱氣騰騰的饃飯,讓他們吃飽了好睡個安心覺。還安慰他們說別急著走,等春天暖和了再說。感動得逃荒夫婦熱淚橫流。
當天夜里,撕棉扯絮一般飄下一場大雪。逃荒媳婦當晚生了孩子。天明就是大年初一。男人向房東賠情說:“大奶奶,人窮不爭氣,夜里媳婦生孩子,玷污了您的宅子,真是天大罪過了。”腌臜娘一聽,樂得心里開了花,眉開眼笑地說:“大兄弟,快別說外氣話啦,大年初一,添人進口,孩子定有大福大貴,這可是天大的喜事呀!給,這筐雞蛋先拿去。再抱一床鋪蓋吧。哎,大兄弟,快給孩子起個名字吧。”逃荒漢子不好意思地說:“我個爺兒們家,笨手笨腳的,孩子又來得快,給掉到灰窩里了。他娘說,就叫灰子吧。”說罷,接過東西走了。
腌臜娘一聽叫灰子,忙對兒子說:“腌臜,你還記得靈寶城隍廟那位白胡子老頭的話嗎?”兒子連連點頭說:“記得,記得。”“那你就快把銀子聚攏,點點數,準備還賬吧。”腌臜最聽娘的話,二話沒說就準備錢去了。吃罷早飯,娘兒兩個抬著銀子去西廂房還賬。不料推門一看,逃荒的一家連個人影也沒了。被子疊得好好的,滿筐雞蛋一個不少。其實哪有什么逃荒的?分明是神靈灰子討銀來了,深為瓦盆李一家的善行美德感動,就不辭而別了。
打那以后,眾人又給瓦盆兒李家起個美名“李善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