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縣志》記載“達摩在少林寺五乳峰上的石洞里面壁九年,影入于石。所以叫面壁石。石長三尺有余,白質黑紋,如淡墨畫。隱隱一僧,背坐石上,露其側頷,衣褶仿佛全有”。明代的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也記述了他所見到的“達摩影石”。他寫道:“下至初祖庵。庵中供達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質黑章,儼然西僧立像”。還有其他的一些文人墨客也留下了關于影石的描寫,各不相同。唯有一位叫魏校的,不相信“影透入石”,進行實地考察。魏校,曾任廣東提學副使,江西兵備副使,國子監祭酒(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為人剛直。他不信佛,他發現影石和洞石不是一類巖石。影石如果是洞中的壁石,應與壁石性質相同。根據現在的地質調查,達摩洞位于五乳峰半山以上,那里的巖石是寒武紀石灰巖,巖層不厚,而且傾向北方,傾角很緩,只有15度左右,類似平砌的磚塊一樣。人們在平砌的墻上打洞,洞中所見的磚塊均是側面,不可能找出直立的磚面。所以在達摩洞中不可能有直立的巖層作為“面壁石”。從明請兩代的記載來看,“達摩影石”不是青石,即不是石灰巖(洞壁的巖石),而是粗石,白色石頭。在嵩山,在少林寺附近,這種巖石只有石英砂巖。現在這塊影石是用河石復制的,原石已在幾十年前少林寺被軍閥焚毀時破壞了。
根據現代地質科學知識,巖石要發生變化,比如石灰巖要變化成大理石,必須要有高溫、高壓才行。九年人影是不能使石頭變出花紋的。就是千年的樹影、萬年的山影也不能影響巖石變質。所以我們應當科學地對待“達摩影石”。不迷信它,又要尊重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