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涂山女變成石頭,生下了啟以后,夏禹仍住在登封告成,白天外出治水,夜晚回家照管孩子。啟自小聰明懂事,他知道父親治水是為了拯救黎民百姓,所以父親把他留在家里,他從不哭鬧。他兩歲會跑步喊爹,四歲會讀書寫字,六歲會爬山攀崖,七歲學會了開山治水的各種技術,每天跟著父親走南闖北治理水患。
這年夏天,連降猛雨,山洪暴發,嵩山南麓的大部分洪水聚積在禹家東面的山洼里。因為洼前有座幾丈高的石崖,擋住了洪水的去路,洪水泄不出去,便在這里泛濫成災,黎民百姓個個叫苦連天。
夏禹整天忙著開鑿軒轅關,每天早出晚歸,顧不得左右觀看,沒想到自己住家附近還有鄰居泡在水里。一天早上,啟吃過早飯到東山去玩,發現了這一情況,就趁父親在家吃飯的機會,偷偷拿了父親的開山斧,直奔東山面來。這把開山斧重約二百多斤,沒有大力氣是拿不動的。啟雖然年齡幼小,但力大過人,拿起開山斧,只覺輕如鴻毛。他來到東坡,先在一塊大石頭上把斧刃磨了磨,并想試試斧刃是否鋒利,于是就照著路旁的一塊大石頭用力劈去,只聽“忽啦”一聲,大石頭象豆腐塊似地分成了兩半,后人就把他劈開的石頭叫做“試斧石”。啟一見此情,心中高興萬分,自言自語地說:“斧刃還怪快哩!”他就拿著開山斧直奔東山擋水的山崖而來。
夏禹吃完飯,不見了開山斧,四處尋找沒有下落,心想一定是被兒子拿走了,就急忙出外尋找。半路上他發現啟正拿著開山斧往東山上走,于是就大聲問道:“啟兒你拿開山斧弄啥哩?”啟理直氣壯地答道:“俺要繼承父業,開山治水,搭救黎民百姓!”說完,他來到擋水的山崖前,舉起開山大斧,用盡平生的力氣照著山崖猛劈下去,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擋水的山崖被劈開一個象大門一樣的缺口,山洼里的洪水從缺口處滾滾而下。從此,這里的水患消除了。當地的黎民百姓為了紀念啟劈山治水的功績,把他劈開的山崖缺口起名叫“石門”,把這條山溝起名叫“石門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