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的家境、多病的身體,10年前,妻子離開了他,另嫁他人,張治寶成了孤獨老人。
“留在家里又干不動農活,還不如進城賣點東西,還能掙倆錢。”七年前,張治寶拖著病軀來到鄭州。
和楊新榮、張治寶母子的情況如出一轍,孫玉蘭、楊傳順這對母子,也曾經是老母照顧病子。
在兩年前那次意外摔傷之前,孫玉蘭的身體十分硬朗。當時之所以把大兒子接到鄭州,也是考慮到兒子多病的身體。
16年前,楊傳順莫名出現腿疼胳膊疼,為了省錢治病,他四處找游醫,最后病沒徹底治好,反而吃藥吃得“胃潰瘍”。
“發作的時候,渾身無力,只能蜷縮在床上。”孫玉蘭說。
4
出名
為了不給已經出嫁的小孫女添麻煩,同時也為給生病的楊傳順湊藥費,2008年,孫玉蘭經人介紹,開始在街頭賣起了氣球。她的這一舉動,被一名熱心網友發到網上,迅速引起了河南眾多媒體的關注。
關注她的理由很簡單:一是高齡;二是自強不息。
被媒體頻繁報道的孫玉蘭一夜成名,眾多愛心人士稱她為“氣球奶奶”。
和“氣球奶奶”一樣走紅鄭州的還有“草編奶奶”。
今年年初,當楊新榮在街頭賣各種草編工藝品的舉動被網友發現后,也引發了媒體關注,楊新榮贏得了“草編奶奶”的稱號。
采訪中,兩位老人多次承認,媒體的聚焦著實給她們帶來了好處。
“氣球奶奶”說,那時,很多人專門去買她的氣球,還有人認出她的身份后,專門掏高價買氣球。
“草編奶奶”也不例外,媒體頻繁報道的那幾天,她的生意很紅火,最多的一天賣到8000元。
5
落差
不過,當媒體的閃光燈撤離時,“草編奶奶”和“氣球奶奶”又都重新回到了平靜而貧苦的生活。
10月6日上午11點多,“草編奶奶”攤位前,曾經的“草編藝術品”變成了“珠編藝術品”,“草編的不耐放,這個耐放”。
除了品種更換外,“草編奶奶”的經營范圍也日漸擴大,有籠中小鳥、盆栽等。
不過,即便如此,停留在攤位前的人也不多,一些路人蹲下看幾眼、詢問下價格后,空手離開。
“現在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二三百元,不好的時候,能賣一百就不錯了。”說這話時,“草編奶奶”語氣中帶著些焦灼。
這種反差,“氣球奶奶”也深有體會,“國慶期間,賣得還好些,一天能賣一百多元,平時一天大概能賣四五十元”。
6
茫然
兩輛作廢的老年車,承載著“草編奶奶”及兒子所有的家當,也是娘倆在鄭州的家。
談及未來,張治寶和“草編奶奶”很迷茫,“哪會想那么多,過一天算一天”。
這種心態,在“氣球奶奶”和她兒子楊傳順的身上,也多次流露。
兩對母子如今都是兒孫滿堂,為何還“漂”在城里?
“孩兒們都各自成家,都忙著出去打工,誰會專門留在家里伺候你?只要還能動,還不如自己在城里給自己掙個飯錢。”說這話時,“氣球奶奶”孫玉蘭并沒多少抱怨,更多的是對兒女們為各自生計奔波的體諒。
“鄭州這兒買吃的方便,不能做飯了,還可以去街邊買個饅頭。”楊傳順說,雖然他現在身體不好,但偶爾也可以去街頭賣賣氣球,掙一點吃飯錢。如果回老家,已經干不動體力活的他,境況會遠不如現在,“村里好多人還羨慕俺呢”。
昨日清晨,新通橋和棗莊門口,“草編奶奶”和“氣球奶奶”又各自開始了新一天的“營生”。【原標題:草編奶奶和氣球奶奶的“鄭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