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文明碎片
穿越千年歷史
尋找歷史的足跡
探訪長軍古陶瓷博物館
提及上街區,多數人的印象是工業重地,其實,上街區歷史悠久,據考證曾為東虢國故城,素有“三秦咽喉”、“東部襟帶”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文化的繁育之所。穿過厚重的歷史畫卷,這里留下了豐富的文物遺跡。
陶瓷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中國陶瓷以其獨特的魅力遠播海內外,成為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上街地處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也蘊藏了很多古陶瓷的歷史遺存。
上街區首家私人博物館——長軍古陶瓷博物館坐落在美麗的左照溝公園內,別具一格的古典建筑,掩映在綠樹青石、小橋流水的詩情畫意中。這里是上街區規劃的文化市場——七尚藝術園區。即將于9月15日正式開館迎客的長軍古陶瓷博物館將為園區的興起領軍導航。屆時,來自全國各省市及港、澳、臺等地藏界名家將會聚于此,并舉辦古陶瓷學術研討會。
長軍古陶瓷博物館是經河南省文物局批準成立的上街區首家省級私人古陶瓷博物館。展館集陳列、展覽、收藏、研究和社會教育于一體,對外免費開放。
“在我從事收藏的近30年的時間里,一直有個愿望,想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這些藏品,通過這些藏品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我們祖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更多地了解我們河南光輝燦爛的發展史(半部河南史,一部中國史);更多地了解鄭州和上街的文明發展史。讓他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作為一個河南人的自豪,作為一個鄭州人上街人的自豪。”長軍古陶瓷博物館的創辦人朱長軍說。
從2011年開始,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收藏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的指導下,朱長軍對其所藏藏品進行了系統的篩選鑒定、分類整理、拍照建檔,截至目前共建檔600件(套),基本都是宋之前藏品,其中銅器30件(套),瓷器540件(套),錢幣30件(套)。如今,這些寶貝正安靜地守候在長軍古陶瓷博物館的展廳內,等待著喜愛它們的人們來相見。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文 周甬/圖
A
館主印象
朱長軍是地地道道的上街人,上世紀50年代,其父輩因河南鋁業公司的建設來到鄭西這片土地上扎根。上街生、上街長的朱長軍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上街文化場館的匱乏。青少年時期,熱愛歷史的他,騎著自行車滿大街轉,卻始終很難找到那些能滿足他求知欲的好地方。而轉著轉著,他也轉出了一些明堂。他發現,上街原來是一個歷史厚重、不乏文物古跡的地方。
朱長軍正式開始進行收藏時,收藏的是錢幣。有一次,和同好們交流時,一位藏友提到中國在西方人眼中就是CHINA(瓷器)的代名詞的話題。不知怎的,剎那間,朱長軍內心深處封藏已久的東西突然被觸動了。是啊!錢幣收藏即便收藏到頂極,也還是眾多種類的錢幣。而瓷器不同,它幾乎構成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整個歷程,要收藏就收藏瓷器,瓷器蘊含著更為豐富的歷史和文化。
朱長軍一頭扎進瓷器里。系統學習研究中國古陶瓷起源史、發展史,沿著中國古陶瓷收藏發展的文化軌跡,潛心用心尋覓歷代各窯口藏品。從一個新手,到后來的圈內專家,沒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從事古陶瓷收藏、研究近30年,他擁有各類藏品近千件,種類主要包括陶器、瓷器等,另有少量青銅器,年代上從紅山文化時期到近現代都有,主要以宋朝之前高古陶瓷為主,且大多是與河南和中原地區的文化藝術有關聯的藏品。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和一座城市的名片,現在上街區人口14萬多人,至今沒有一座博物館,在人均經濟收入及文化素養都較高的同時,閑暇之余的人們希望能有一個像博物館這樣的場所可去,在休閑之余也可以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朱長軍很早就有建博物館的想法。
2010年初,國家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這讓朱長軍更加堅定自己要辦博物館的信心。但從藏品整理到前期準備,再到各種手續的注冊申報,一級又一級,一直到今年9月1日,鄭州上街長軍古陶瓷博物館的所有手續才辦理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