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鄭州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鄭州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賞析

2014/1/10 10:10:23 點擊數: 【字體: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賞析
文章刊登于中國金幣雜質2012年第3期


    淬金銀以呈天地之美 凝時空以現中華之魂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賞析

  賈木許

  天地,乃乾坤之所聚、宇宙之所載、方圓之所依也;中,乃四時之所交、風雨之所會、陽陰之所合也。中華文明以天為根、以地為本、以中為尊。故天地之中,堪稱炎黃子孫之心靈故土,堪稱華夏文明之初始濫觴……

  緣起

  讓我們先將時鐘撥回到3100年前,一位青年以一篇昂揚激烈的檄文《牧誓》,向暴虐荒淫的商紂王吹響了進攻的號角。隨后,他輔佐兄長周武王一舉攻克商朝的國都,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周。兄長病逝后,他又以一己之力平定叛亂、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天下大服之后致政成王。他便是有著“周公”之稱的文王四子姬旦。其一生功績被后世不斷傳頌,除了平定天下、奠定儒學之外,遷都洛邑更是他為中華文明的興起作出的不朽貢獻。

  由于周朝首都鎬京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而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群山環抱,地勢險要,非常適合立國建都。為了讓遷都這一重大舉措更加有說服力,周公“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利用土圭觀測日影,測定出太陽年的長度。這一舉動不但成為了遷都的動力,也為歷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總結出了便于生產生活的二十四節氣;在周初分封諸侯國時,周公還根據各地夏至時的日影長度來確定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周公測影”成為了“天地之中”這一理念形成的重要標志。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則在洛陽登封”這種觀點逐步確立并發揚。

  從時間維度來講,這一理念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與傳承:由于嵩山及河洛地區整體氣候環境非常適合人類居住與繁衍,所以早在距今9000年前便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特別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考古發現,更是說明了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有了文明的出現。隨著時間的演進,華夏民族的雛形漸成,其主要締造者軒轅黃帝就誕生并長期生活在這片區域。而禹都陽城、商湯都亳、盤庚遷殷等歷史事件也都發生在這片地域。隨著滄海桑田的變化,整個中原文明以洛邑地區為中心不斷發展。戰國、秦漢、隋唐時期的東都多建于此處,我國八大古都中洛陽、鄭州、開封、安陽四大古都就分布在河南地區。

  而從文化角度來說,整個河南地區身處中原,有著依山傍水的獨特地理優勢,所以“天地之中”這一理念也被理論界歸納為嵩山文化:夏商周三朝,都城都建在嵩山地區,其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位使嵩山一度被視為中國的中心。鑄造于西周時代的“何尊”銘文中提到,周武王命周公遷都之時,便將洛邑地區稱為“中國”,這也是“中國”一詞第一次正式的出現。由于“天地之中”這一理念的提出,嵩山地區擁有了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了天文活動的核心地區。也是由于“天地之中”的理念,確立了嵩山“圣山”的地位,促進了宗教在這里不斷發展。同時,嵩山“天中圣山”的美譽以及秀美的風光,也迎來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高僧名道的垂青,為這里增添了許許多多的文化景觀。另外,嵩山在我國歷史上多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由于政治的影響,文化體系則隨之不斷成型并壯大,并不斷向外傳輸。而嵩山文化的發展也鞏固了“天地之中”這一理念的核心地位。

  從空間角度來說,“天地之中”主要是指現在的河南登封地區,而且是以建筑群的形式表現的。由于歲月的變遷以及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天地之中”這一理念在政治意義上略顯淡化,然而由這一理念伴生出來的諸多文化遺產則永久地保留在這塊土地上。由于登封12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的各種歷史文化遺產1000多處,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達到了16處18項,無論是數量還是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在全國縣級市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以至于形成了現今的“嵩山文化圈”。

  無論是從時間、空間,還是文化角度來講,中華文化的核心從此開始發端,中華文明的影響從此開始遠播,“中國”這一名稱因此開始確立。“天地之中”這一理念的形成則是這一切的基礎與動因。

  緣升

  經過歲月的沉淀,通過文化的浸透,再加上空間的聚集,文化類的傳承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中國人的行為準則與思維方式,而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則是我們研究歷史與文化的實物載體,成為了研究中華文化、品讀華夏文明的一個獨特標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宗教、科研、建筑以及藝術等多重價值。

  首先,“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在宗教上體現了共融與和諧。所有的建筑在思想觀念上相互包容,在文化內涵上相輔相成,特別是在宗教方面實現了儒、釋、道文化的相互交融、彼此影響,形成了具有濃厚文化宗教色彩的三教文化特征。少林寺內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便是最有力的證明,這座刻立于明嘉靖年間的石碑上有一幅儒、釋、道三教混元圖像,圖呈圓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圓”占有特殊地位,古人認為,“圓”意味著圓融、圓滿、和諧、完美、富足、淳樸。而從宇宙論角度說,“圓”又被視做宇宙的起始狀態,是萬“有”本根,孕化萬象的“太一”,生命靈氣與活力的來源。其外圍巧妙地與一位憨態可掬、慈眉善目的長者融為一體,造化天成。從正面看,長者禿頂、須髯,是佛祖類人物,代表釋家。若稍換角度,遮住畫像右面,則左面就是頭挽高髻的老子側面像,代表道教;遮住左面,右面則是頭戴儒巾的孔子側面像,代表儒教。僅以簡單的頭飾物對三教圣人作出了區分,而其余部分則珠聯璧合,天衣無縫,準確表達了三教一體的深刻含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金幣 2012年02月02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