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鄭州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鄭州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賞析(2)

2014/1/10 10:10:23 點擊數: 【字體:

  另外,“天地之中”建筑群在布局上體現了平衡與秩序。古代中國人在對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中,根據日出月落、晝夜更替、寒暑易節等自然現象得出了陰與陽的兩極觀念。所以陰陽對稱均衡的觀念在建筑上有著鮮明的體現,道觀寺廟等組群建筑規劃或單體建筑設計都是以此為指導的,“天地之中”建筑群中的禮制、寺廟、宮觀、布局中的前堂后寢,皆是前陽后陰。主體建筑群中,以太室闕與中岳廟的廟闕軸線作為整個建筑群的主要中軸,依山勢而建,自南向北逐漸升高,主體建筑沿縱軸均衡布局,左右對稱,等級分明,尊卑有序。這種陰陽構成所形成的群體建筑組合,自然是具有確定中心和明顯中軸線的對稱格局和有機有序的排列空間,既充分體現了宗法禮制的觀念,又在心理上和視覺上給人以穩定、平衡、秩序等美的感受。而且各建筑還處處體現著與周邊環境的巧妙呼應,結合周邊山水與植被,體現著中國人對自然的敬仰與熱愛,“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指導著人們的生活,也寄托著人們的情懷,這使得整座建筑群達到了一種極高的人文景觀藝術境界。

  同時,“天地之中”建筑群在藝術上體現了豐富與精美。由于悠長的時間跨度以及不同宗教文化的交融,整個建筑群在藝術風格上體現出了多樣性、豐富性。僅僅是建筑本身就有不同的形式,整個建筑群種類繁多、作用各異,在整個建筑群中,闕、寺、廟、庵、觀、宮、塔、橋、坊、院、臺、壇、祠等各種形式均有出現,即使是同一種類的建筑物,也會因材質、風格的不同,而在建筑藝術上各具千秋。加上建筑內部出現的雕刻、繪畫等藝術形式,整個建筑群堪稱是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單座建筑主要分為木構架和磚石結構,其中木構架建筑以殿、庵、觀、宮為主,在這些建筑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屋頂部分,通過斗拱外檐技法上的最繁復的表現,實現了科學與美學上的完美結合。以元代木質結構建筑會善寺大雄寶殿為例,這座嵩山地區僅存的元代木結構建筑,出檐深遠,斗拱碩大,在裝飾上起著很好的作用,其結構也非常端正與實用。

  “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中,每個單體建筑的作用與建設的初衷也有所不同,所以有著不同的分類,而每類建筑除了自身所獨有的文化內涵,在建筑形式上也各具特色。

  禮制建筑。我國的禮制文化由來已久,從西周時期的祭祀和封禪文化初始,人們通過一種規范的形式來表達對天地、山水的崇拜,同時也希望得到自然界力量的保護。帝王通過封禪來強化權威鞏固自己的統治,普通百姓通過敬拜來消災祈福。通過儒學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帝王對封禪活動進行了壟斷,成為了一種國家行為,從而成為了各個時期的帝王保證君權正統、實現國家秩序的禮儀規范。在“天地之中”建筑群中,漢三闕是現存最古老的國家級祭祀、封禪文化的實物。闕,又稱做兩觀、象魏,最早出現在周代的《詩經》“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中。根據考古研究,闕是設置在古代城門、宮殿、祀廟、墓前的常見建筑物,多是用石材搭建,并在表面雕刻圖像,一般由臺基、闕身、屋頂三部分構成。自周代起,禮制逐漸興盛,到孔子提倡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要安于名位,接受不同階層的禮制,建筑也是禮制的重要范疇之一,漢代以前必須按照“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闕一觀”的規定。如今,“天地之中”建筑群中的漢三闕均是規格較高的禮制建筑,也是祀廟闕中僅存的代表。

  佛教建筑。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達摩大師是印度禪宗第28代祖師、中國佛教始祖),故又稱達摩宗,因其得佛心印為佛陀之正統法脈,又稱為佛心宗。達摩于北魏末期活躍于洛陽,提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由于洛陽及嵩山地區在多個朝代均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佛教的發展向來與政治結合緊密,所以佛教文化在嵩山地區一直較為興盛。在“天地之中”建筑群中以法王寺、少林寺、嵩岳寺和會善寺為代表的嵩山四大寺院,以及數十處佛塔遺跡,以其高超的建筑藝術和在佛教中的地位,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經典之作。比較有特色的是,多數寺廟采用了在傳統布局方法之外,又在寺旁建塔形成塔院的方式。而供奉佛像的大殿則成為寺院的主體,寺院中中軸兩側的建筑布局錯落有致,寺廟結構嚴謹,莊重大方。同時,佛教文化與中國建筑(3.00,-0.01,-0.33%)藝術的充分結合使得在建筑、碑刻、書法、繪畫等方面留下了眾多的精品。其中嵩岳寺塔、法王寺塔以及少林寺塔林堪稱塔類建筑的高峰。初祖庵大殿及會善寺大殿則是木構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劉碑寺造像碑、達摩面壁圖等碑刻則是書法、繪畫的集中展現。

  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在漢朝末年創立的。道教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為主干,并融入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內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道教創立后尊老子為教主。兩千年來,嵩山地區一直是道教傳播的重要地區,所以有“處處有圣跡,世代藏隱機”的說法。盡管道教是一門悠久且獨特的宗教門類,但是其建筑卻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與風格。建筑一般分為宮、觀、殿、閣、廟等,主要用以舉行祭神、修道、傳教以及祝壽祈祥等儀式。“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中的道教建筑以中岳廟最具代表性,其次還有崇福宮、崇堂觀、南岳廟、城隍廟、老君洞、安陽宮等。在中岳廟中留存了大量的碑刻、書法珍品,其中《中岳嵩高靈廟之碑》是中國道教最古老的“紀念碑”,主要記載了中岳嵩山的地理形勝,以及名道寇謙之所作的重要事跡,該碑字體遒勁,筆調古樸,是稀有的書法珍品。

  教育建筑。書院是中國歷史上唐宋之際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教育機構。最初,書院為民辦的學館,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后由朝廷賜敕額、書籍,并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逐步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吸引著各種名流和學者來講經論道,在中國古代教育史、儒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位于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后,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嵩陽書院與河南睢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并稱我國四大書院。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致,大方不俗。書院內有一立于唐代的大型石碑——《大唐嵩陽觀紀圣德盛應以頌碑》,該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字態端正,剛柔適度,筆法遒勁,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書院內還有三株稱為“將軍柏”的古樹。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頗有將帥風范,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天文類建筑。中國歷代統治者出于對占卜的需要和歷法的修訂,一直以來對天文現象的觀測較為重視。我國現存的古代天文建筑并不多,但是在“天地之中”建筑群中就集合了周公測影臺和觀星臺兩個事物例證。

  觀星臺建于元代至元13年,公元1276年,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是世界上現存較早的天文科學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后,為了恢復農牧業生產,任用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和王恂等進行歷法改革。先是讓郭守敬創制了新的天文儀器,然后又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27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登封觀星臺就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經過幾年的辛勤觀測推算,終于在公元1281年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授時歷》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2425日,合365天5時49分12秒,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期相比,僅差26秒。

  一座座精美的建筑猶如一座座精美的文化藝術豐碑佇立在中原大地。“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筑,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于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宣布,來自中國河南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緣聚

  面對“天地之中”古建筑群這樣一座藝術寶庫與世界文化遺產,如何能將它更加廣泛地彰顯與傳揚?如何能將這份文化與歷史、藝術與思想以更加多樣的形式展現?這一追問近期有了一個讓人興奮的結果。

  2011年8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世界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1套。該套紀念幣共5枚,其中金幣3枚,銀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工藝上采用噴砂底面,國徽多層次噴砂、內部做亮,國名、年號反噴砂。面對“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筑,相關設計人員經過了一輪輪地考察,經過了一層層地篩選,經過了一次次地取舍,終于選定了一部分元素作為幣面的表現圖案。

  背面圖案均采取了統一的邊部紋飾,設計師巧妙地從中國建筑中的斗拱中提煉出了設計元素,經過整齊地排列,成為了幣外沿的裝飾圖案,這使得整個幣面顯得規則且飽滿。而方位圖的加入則更是神來之筆,這一設計使整個幣面從構圖上增加了立體感。同時,正方形的方位圖與圓形的外沿裝飾恰恰形成了天圓地方的視覺格局。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方圓配合,更加體現了“天地之中”時間、空間與文化的核心理念。在工藝上采用了鏡面底面、圖案多層次噴砂、文字噴砂、面額做亮的手法。

  其中1公斤金幣背面圖案主體為觀星臺。正如前文所說,觀星臺是我國古代天文類建筑中為數不多的遺產。它是由高大的青磚石堆建而成,由臺身和石圭組成,臺身形狀為覆斗狀,其作用是“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臺高9.46米,連臺頂小屋通高12.62米。臺下邊寬16米多,上邊約為下邊之半。在臺身北面,設有兩個對稱的出入口,筑有磚石踏道和梯欄,盤旋簇擁臺體,使整個建筑布局顯得莊嚴巍峨。臺頂各邊有明顯收縮,并砌有矮墻(女兒墻),臺頂兩端小屋中間,由臺底到臺頂,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塊青石平鋪的石圭(俗稱量天尺)。通過太陽照射高表在量天尺上形成的位置,進行嚴密地統計,從而完成對回歸年時間的掌握。據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孫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記》碑載:“磚崇臺以觀星。臺上故有滴漏壺,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觀星臺當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記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

  觀星臺以其出色的設計與精確的搭建,達到了中國天文測影最高成就,同時也是建筑與科技史上的重要代表。當我們身處這座雄偉建筑中的時候,定會為先人的智慧感到驕傲與自豪。

  5盎司金幣背面采用了“漢三闕”中的太室闕作為主體圖案。太室闕建于東漢元年初五年(118年),位于中岳廟的前方約300米處,它是中岳廟的象征性大門,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現在中岳廟門前500米的中軸線兩側相對而立的就是太室闕。太室闕分東西兩闕,兩闕的結構完全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闕身的石面除了鐫刻有銘文外,其余都是以石塊為單位雕刻畫像。

  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共砌成八層,闕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陽城”六個篆字,西闕有隸篆參半的銘文,記述造闕的經過。闕身四面刻出了人物、車馬出行、馬技、劍舞以及動物等畫像50余幅,再現了漢代貴族的生活場面。

  這樣一座代表了中國禮制文化的標志建筑,經過了千年的櫛風沐雨、人為破壞,更顯得滄桑與凝重。如今太室闕安靜地佇立在一座建于1924年的保護房內,盡管這遮蔽了她傲然天地的大美,但卻為我們后人學習歷史、領略文化提供了最好的標本。

  1/2盎司金幣背面圖案主體采用了少林寺山門的造型。少林寺因一部電影而名揚天下,引得無數心懷功夫夢的青年敬仰與膜拜。而事實上,“武”只是少林寺的一面。一直以來少林寺便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少林寺落成30多年后,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達摩遵西天27代祖般若多羅之囑,為將佛陀正法血脈傳回中國,不辭艱辛,從南天竺國渡海來到東土,開始了禪宗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播。于是在后來的文化演進中,禪宗成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正是在被譽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達摩也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

  經過上千年的積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與“禪”已經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提倡武術禪的真正價值。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經融化在了參禪之中。這是少林功夫與其他派系武術的不同之處。

  這樣一座古剎,曾經歷過諸多帝王的垂青與封賞,但也經歷過禁佛、毀寺、焚廟等風雨,如今經過大規模修復重建之后,已形成以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為主題的少林建筑群,天下第一名剎煥發出新的光彩。

  1公斤銀幣背面主體圖案為中岳廟天中閣。中岳廟既是祭祀岳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于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后來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歷史淵源較長。中岳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岳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岳廟為“第六小洞天”。中岳廟的中軸線是一條由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共十一進,全長1.3華里。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祟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御書樓。現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間,金石鑄器二百余件,漢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正是這些亭門宮殿,構成了中岳廟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為中岳的正門。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后,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門,雕梁畫柱,飛檐凌空,風格獨秀。門上虎頭大釘緊扣,門外兩個石獅守衛,栩栩如生,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東側雄獅口中,有直徑為15厘米的石雕圓球,西側雌獅前蹄按一小獅,工藝精巧,獨具匠心。石獅之后,是辟有3個門洞的高臺樓閣。下為墩臺,上建樓閣。墩臺高大,正開3道磚券門闊,門扇厚重,上裝3斤重的虎頭鐵釘l24個,其龐大、堅固,可以想見。臺上樓閣為重歇山頂,面闊5間,綠瓦回廊,雪花欞門間的“中岳廟”3個大字赫然醒目。門后有3條磨光的青石神道,筆直地通向中岳大殿。

  整個中岳廟中殿宇、樓閣、廊廡等共400余間,氣勢恢宏。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珍存著許多文物瑰寶,在整個“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1盎司銀幣背面主要圖案是嵩岳寺塔。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離宮,后改為佛教寺院。唐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改做行宮。

  位于寺內的嵩岳寺塔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于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于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都與印度“窣堵坡”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塔高37.6米,塔基隨塔身砌做十二邊形。塔前砌長方形月臺,塔后砌磚鋪甬道,與基臺同高。該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兩段塔身,中間砌一周腰檐作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較簡單,僅在四正面有門道;上段高3.73米,為全塔最好裝飾,東、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門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門與下段門道通,券門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門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單層方塔形壁龕,各轉角處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層密疊的重檐,用磚疊澀砌出,檐寬逐層收分,外輪廓呈拋物線造型,其造型顯然來自中國的重樓,其內部則是一個磚砌大空筒,有幾層木樓板。最高處有磚砌塔剎,以石構成,其形式為在簡單臺座上置俯蓮覆缽,束腰及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該塔塔心室作9層內疊澀磚檐,除底平面為十二邊形外,余皆為八邊形。塔下有地宮。

  嵩岳寺塔的輪廓線各層重檐均向內按一定的曲率收縮,輪廓線非常柔合豐圓,飽滿韌健,似乎塔內蘊藏著一種勃勃生氣。塔體通刷白色,高高聳出于青瓦紅墻綠樹之上,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此次世界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的發行,使歷史凝固,令文化永恒。當我們手捧著一組美輪美奐的金銀幣的時候,定會感受那一份沉沉的來自遙遠時空的滄桑與變幻!美哉,中國金幣!壯哉,天地之中!【原標題: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賞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金幣 2012年02月02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