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書畫得懂點美術史
2013/12/21 10:30: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前些天,我收到一位吉林書畫愛好者寫來的信,信寫得熱情洋溢,大致內容是說自己是一位離休干部,這些年花了許多精力收藏了一大批名家作品,自從在電視上看到我講的《百家講壇—齊白石》之后,全家人對我很信任,專門開了個家庭會,一致認為可以委托我,讓我幫著把藏品交易出去,并承諾一旦成交將會給我百分之多少的分成。信的最后還附上一份他收藏的作品及畫家的名單。說實話,一看名單我就忍不住笑了,不用看畫就知道這肯定是一批偽作,因為他藏的畫知名度都太高了。這批畫里面有: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徐悲鴻的《九方皋相馬》、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稍有收藏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類似這樣的畫家最著名的代表作,都早已被收藏在了國家各類美術館里面,雖說有個別像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這樣題材曾畫過數幅的作品或有個別散落在民間,也屬鳳毛麟角,不可能都集中在一個人手里。收藏就是這樣,有些東西是有錢也買不來的。出于禮貌,我還是讓工作人員與這位愛好者聯系,讓他把圖片發了過來。不出所料,他藏的都是極其偽劣的仿品,有些畫面非常丑陋。看到這些圖片,我在想:難道這位干部連最起碼的美術常識也沒有嗎?
我還專程去濟南看過一位企業家建的美術館,里面幾百件展品也是假得不能再假。稍有審美感的人都應該可以分辨出來的東西,難道就真的能把這位精明的企業家給蒙騙了嗎?要知道他單為那些偽劣的藏品出版畫集就花了100多萬!
可見,要搞好藝術品投資收藏,只有錢和時間還是不夠的,還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收藏常識和美術常識,知識比資金更重要。
(一) 由淺入深,古代書畫先不碰
由淺入深,先易后難,是做任何事情都應遵循的普遍規律,搞藝術品收藏投資就更應該記住這一點。由淺入深就是先從容易弄明白的作品入手,再逐步向高端藝術品過渡;先買價位低的,等積累了一定經驗后再去收藏高價位的東西。
我熟悉的許多書畫收藏家都是從當代名家作品開始走上投資收藏之路的,因為相比較而言,當代書畫作品的價位還是比較低的。買東西從花小錢開始,一是可以讓你的心理有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再者,即便買錯了,損失也不會過于慘重。同時,當代書畫的真偽鑒定也相對容易些,就是遇到個別特別難判斷的作品,找到畫家本人當面求證也還是可以做到的事。所以,如果您是一位剛剛開始涉足這個領域的新手,就不妨先從當代書畫收藏開始試水。
我的收藏也是從當代書畫開始的。大概是2001年,我拿著7萬塊錢,跑到了安徽合肥,從一個朋友手里買了十幾張當代畫家的作品。記得這些畫家里好像有于志學、馮今松、馬西光、韓書力、舒春光、胡勃等諸位老師,其中最貴的一幅,是陳平畫的八平尺的《費洼山莊》,花了1.9萬。于志學老師六尺整張的大畫《馴鹿少女》才花了7500元。在朋友家里選來選去,7萬塊錢愣是沒花完,只花了5.5萬。這5.5萬就成了我藝術品投資收藏的啟動資金。
你自己有畫和到美術館去看畫心態是完全不同的:美術館的作品再好,你也只是看看而已,不會特別上心,因為它與你關系不大;可當你自己有了藏畫就大不同了,它會讓你牽腸掛肚,從擁有作品的那一刻,你就想盡快把這位畫家和作品弄清楚。也就是在你弄清楚的過程中,你的學問也就不知不覺地增長了。好的收藏家投資家都是在實戰中煉出來的,搞收藏不“上手”,紙上談兵難有作為。
自從有了從合肥買回來的這十幾張作品之后,我便開始逐一研究這些畫家,慢慢地開始對整個當代中國畫創作有了初步了解。隨著知識的不斷增加,我把收藏的目標鎖定在了賈又福、史國良、劉大為、田黎明、劉慶和、陳平、武藝等十幾位學術地位比較高的優秀中青年畫家身上,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代中國畫創作的水平和方向。
從當代中國畫開始收藏入門還有一個有利因素,就是能直接與畫家當面交流請教,這也是快速提高鑒賞水平的一個好方法。我在合肥買到陳平的《費洼山莊》后,一直不敢確定這幅畫的真偽,為此心里還有一陣子不踏實。后來畫家李曉明帶我到國家畫院陳平的畫室,當面求證。陳平看完畫后,說這幅畫是安徽人用宣紙從他手上換走的,他還特意講了創作這幅畫的幾個關鍵點。隨后他又給這幅畫配了兩條長長的書法對聯,書畫相映,光彩備增。那一階段我和史國良先生交往特別多,記得有一次,我在琉璃廠買了一幅史先生的《童趣圖》,然后拿著畫去他家拜訪,史先生不僅詳細講解了他創作這幅畫時的情景,而且還重新添筆潤色,使作品煥然一新。后來我多次看他當場作畫,對他的用筆落墨非常熟悉。田黎明老師也曾在他的工作室演示畫法,認真仔細……就是在和這些畫家的交往過程中,我對他們的創作方法和特點有了深入了解,這些都為我日后鑒別他們的作品提供了經驗。
相對于當代書畫收藏,近現代書畫和古代書畫的收藏則難度要增加許多,作品年代越久遠鑒定難度就越大,同時真正能把作品看明白的鑒定家也就越少。特別是中國古代書畫,歷經了幾百年上千年,除了那些有明確文獻記載的作品外,真正能讓今人說清楚的作品沒有幾件。平時我們連看古代書畫真跡的機會都很少,從不曾“上過手”,現在又憑什么去判斷一件古代書畫作品呢?前兩年,一家很有影響的拍賣公司曾舉辦過一場歷代帝王書法的專場拍賣,我打電話給故宮博物院的楊丹霞老師,請她發表意見,她慎重地表示,三四十件作品中可能只有兩三件“差不多”。當然,這一專場的作品最后也都以一件幾十萬、幾百萬拍了出去。
古代書畫作品人皆向往,可是,當我們的知識和經驗還不足以去應對眼前的作品時,還是要先暫時放一放,既然要掏那么多真金白銀,我們還是先去買讓人心里踏實、能說清楚的作品吧。
現在收藏投資當代書畫作品雖說門檻較低,相對容易些,但和前幾年相比難度還是增加了許多。首先是畫價已經大幅度增漲。就以史國良先生的作品為例吧,2003年前后他的作品每平尺僅僅是兩三千元左右,現在已經漲到每平尺十五六萬,也就是說買一張史先生四平尺的畫也要五六十萬元了。最初我到田黎明老師家買畫時,一個四平尺斗方才六千塊錢,他拿出了幾張畫讓我任選,現在同樣的一幅畫也要二十萬左右。更有甚者,還有些當代畫家的作品價格已經達到了每平尺四五十萬元,已經遠遠超過了前輩大師。快速增長的高價位無疑為當代書畫收藏增加了風險。另外,人為炒作,名不副實,贗品橫行以及畫者眾多,魚龍混雜等許多亂像,對投資者來說也猶如霧里看花,不知道哪些是真有價值的,哪些是濫竽充數的,這些都成為了投資收藏當代書畫作品的難點,需要投資者有一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慧眼。
總而言之,藝術品收藏投資是從先有興趣,再到積累知識,然后再到培養眼光的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每個人喜好不同,興趣各異,不管是從當代入門還是從近現代開始都應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從易到難,積累經驗,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一句老話說得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二) 要大致了解美術史
榮寶拍賣公司的李偉到我辦公室來,翻著我2006年編寫的一本收藏散文集《雋永的時尚》,邊看我過去的藏品,邊感嘆說我的收藏經歷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我明白他說的所謂“傳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FT中文網 201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