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鄭州

敬畏傳統文化 傳承收藏真諦----記河南民間收藏家魏景奇

2014/9/4 17:01:56 點擊數: 【字體:

    步入太廣堂內,映入眼簾的各種藏品、瓷器琳瑯滿目,中國戰漢早期青瓷宮廷樂俑、農家俑;唐茶葉末釉镈鐘、方鼎;耀州青瓷五虎上將、十二生肖;唐鈞瓷白釉藍彩敦煌飛天仕女、十八羅漢、十二生肖;唐三彩舞俑、樂俑及舞馬、跪駝;唐代絞胎瓷舞馬、十八羅漢;宋代官瓷方鼎與镈鐘;以及汝、官、哥、鈞、定窯瓷器,一組組、一套套均陳列在此。那些只聞其名不見其物,可望而不可及的歷代名瓷,囊括戰、漢、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當目光停留在它們身上時,竟一時不知道用什么詞來形容,同時又感覺仿佛所有的詞匯都不足以形容它們。絢麗多彩顯得膚淺,富麗多姿又有些世俗,栩栩如生不足以表現其靈動。這些散發著遠古氣息與文化靈魂的珍品,是見證一個個朝代興衰和歷史傳承的文化符號,也是見證中華民族璀璨歷史的活化石。這些珍品的收藏者就是太廣堂的主人魏景奇,一個匯聚了眾多歷史符號的民間收藏家。

    啟蒙影響

    初見魏景奇,墨綠色的上衣、休閑的褲子、干練的動作,和想象中的截然相反。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他,今年六十一歲卻有著三十歲的心態和四十歲的外形。當問及他的養生之道時,魏景奇呵呵笑著告訴我們:“真正的收藏人都高壽,只因不在世俗五行中......”
              
敬畏傳統文化 傳承收藏真諦----記河南民間收藏家魏景奇 
 
河南民間收藏家魏景奇
 
    說起魏景奇收藏的起源,我們不得不先講講他的外公周鳳翔。周老先生的原籍是汝瓷的故鄉河南省臨汝縣,也就是當今的汝州市。外公是當地有名的古董收藏行家和鑒賞行家,也是復制汝瓷的老藝人。解放前,因為家鄉匪患猖獗,不得已舉家搬遷到鄭州。

    周鳳翔老人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慈眉善目,樂善好施。老先生治家嚴謹,崇尚古德遺風。他制作的“老汝州周氏藥酒”在臨汝和鄭州都遠近聞名,很受歡迎。“我清楚地記得,當時鄭州二七路、德化街和大同路的照相館櫥窗都有外公的大幅照片,最后一幅畫像在德化街的電桿上直掛到德化步行街改造前。大凡當時的‘老鄭州’,都知道解放路上的那個紅光滿面的銀須老頭——周老先生。”魏景奇回憶到。

    魏景奇自幼深受外公影響,耳濡目染,常常玩耍在外公收藏的瓷器周圍,時常懵懂于瓷器的暢想之中。回想起兒時對瓷器的記憶,他眼睛里閃爍出兒時的天真目光。“小時候總愛爬高上低,摸摸這兒摳摳那兒,每當這時,外婆常常沖著我就喊:‘不敢碰!不敢碰!這可金貴!碰壞了恁外爺可要打你……’”這是魏景奇初識古董的第一印象。

    越是不讓動,就越想探個究竟。年幼好奇的魏景奇,對外公收藏的晶瑩剔透的瓷器,反而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當時,就跪在外公的太師椅上,盯著一件好看的瓷器,浮想聯翩,進入了自己的童話世界……”。這些瓷器漸漸地在魏景奇心中埋下了種子,并開始生根發芽。

    初識收藏

    魏景奇正式步入收藏是在1988年。當時他因工作關系參與管理鄭州市早期的收藏市場,徜徉在古玩、古董的地攤間,并慢慢癡迷于收藏之中。

    談到收藏的初衷,魏景奇好像觸到了他心中的一個結。他回憶道:“文革中我的外公受到沖擊,抄家后,外公萬念俱灰,一世收藏的藏品僅剩幾件。傳給我父親的一件清代琺瑯彩蠟燭臺,后來父親又傳給了我,并再三叮囑我妥為保存。1970年底我“上山下鄉”了,因為農村生活艱苦,又身無分文,就偷著把父親傳下來的琺瑯彩蠟燭臺賣了。由于年輕無知,加上收購者的欺騙,只換回了七塊錢。父親知道后心里直流淚,‘這是恁外爺傳下來的,你餓死也不能賣,真是個敗家子!’”父親的發怒似乎讓魏景奇知道了這件燭臺對父親、對家庭的重要意義,以及它的價值。這件事對魏景奇影響很大,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說到這里,魏景奇表現出深深悔恨和遺憾。

     “燭臺事件”藏于魏景奇心中多年,每當想起都心痛欲碎。為了彌補對外公和父親的愧疚,也為了追尋心中收藏的執念,他開始了漫漫的收藏之路。

    最早是從古書、字畫開始收藏的,主要是通過地攤選購和名人贈送的途徑進行搜集。2001年他收購并修補了一套二十卷清代順治年間出版的金圣嘆原版本繡像《三國演義》,魏景奇說“雖然是一堆破爛,當時在鄭州找不到第二套完整的”。他買來宣紙、漿糊、鑷子等,在如蒸籠般的居室里一干就是兩個月。“把書一頁頁拆下來,清洗干凈再裱到宣紙上,二十卷書,我就是這樣一張一張修補下來的。這就是傳承。”這件事還受到了當地媒體的關注。    

     魏景奇的外公在文革的破四舊運動中受到沖擊,老人家想不開,不久就離世了。外爺的離世給魏景奇很大的觸動,“外爺走后,我好像懂點事兒了,就一直想秉承外爺的收藏。但是,心里始終逾越不過‘外爺與瓷器’這個坎,心里忌諱啊!”這也是魏景奇心中久久不能放下的一件事。于是在2003年,魏景奇開始轉向瓷器的專項收藏。
 
敬畏傳統文化 傳承收藏真諦----記河南民間收藏家魏景奇

汝瓷蓮花碗
   
    對于經驗不足的魏景奇來說,瓷器收藏也并非易事,被騙或者買到“假瓷器”也是常有之事,魏景奇把這稱為“交學費”。“無論學什么都要交學費,交一次學費,長一次見識”。如此豁達的心態,如若不是尊重文化,尊重歷史之人很難做到。

    魏景奇覺得,收藏瓷器,就是立足于自己,把它融入生活,融入思想。透過收藏讀人,讀人世百態,張揚生活真善美,跳出五行三界看人生搞收藏是收藏的至高境界。“有時候在外面遇到煩心的事兒,回到家抱著這些瓷器,就沉浸到與老祖宗的交流之中,忘掉了一切。你會感到世間讓人煩惱的俗事,在文化的輝煌面前,簡直不堪。”魏景奇感慨道。瓷器儼然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給他力量和支撐,成為他的精神支柱。

    收藏準則
 
    “以瓷養瓷,傳承張揚。外公做到了傳承,我要做到張揚”,這是魏景奇收藏的初衷和目的。歷史是需要敬畏的,文化是需要尊重的。瓷器是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載體之一,需要薪火相傳。

    魏景奇認為,古瓷器的收藏過程,是一個研讀、交流與傳承的敬畏過程,也是一個從低端揀漏、提高品味至高端收藏的過程。在前期瓷器的收藏過程中,吃過虧,上過當,栽過跟頭,魏景奇交了不少“學費”;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就自己買書,增加理論知識,結合時代特征研究歷朝歷代的各種瓷器,并深入研究古代文化,研讀古代典籍,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評判的準則。

    準確的評判必先有良好的心態。魏景奇說,“想搞好古瓷器收藏,先要捉‘鬼’,這個‘鬼’首先出自自己的心魔。多數收藏者,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易貪婪,易隨意聽人指教照本宣科仿購,易用小商者心態而導致失敗。這就是‘利鬼’作祟。須知,古瓷收藏是一個修身養性,薪火相傳的過程,這個過程亦包含以瓷養瓷,以瓷養生,以瓷交流并加以品鑒研究等等”。

    魏景奇對于瓷器真假的鑒定有著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從古人收藏產生的起源,到演繹至今的所謂藝術品投資,所謂真與假的由來和專家鑒定行業的產生,收藏文化的方方面面無不貫穿其中。美的收藏產生了珍,商的利益產生了真,珍與真繁衍了收藏復制,商利則催生了造假販假。      

   套系組成是魏景奇看重的主要標準。在他看來,成套的藏品突出在量多,器型工藝繁雜,造型特征準確,造假者很難仿制成功。即便有仿制的,也是不符合歷代傳承邏輯的現代藝術品。采用整批選購的方式,以整組套系和同類器物相比照的排比法進行甄別,觀察其鮮明的藝術特征及精美程度與現代工藝的差別,以此判別所購器物的真假概率。魏景奇認為此方法簡單有效,在器物鑒別時使用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甄別過程中給熱愛收藏的藏友提供一種借鑒,有利于收藏水平的進步。
敬畏傳統文化 傳承收藏真諦----記河南民間收藏家魏景奇

汝瓷筆洗
  
    在魏景奇看來,最重要的收藏理念就是要跳出“地攤文化”。 “地攤文化”的眼界是受局限的,因為它的本質是為謀利,它的著眼點是:破、舊、陳,而不是舊中能出“新”的珍品。這種“新”的“珍”是歷經幾百年不見天日的磨釀,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脫穎而出的“由內而外的新”,和新仿、造假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楊靜榮先生坐客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時,曾談到:“真正的好的東西,應該是舊中能出新的東西,不能出新的不是好的東西。這也是目前我們鑒定一件東西好壞的標準之一”。對于一個收藏者來說,這種“新”的認識是一個積累認知的過程,一個由“地攤文化”升華至高品位收藏的轉變過程。這個積累認知的過程,就是跳出“地攤文化”的過程。

    撿漏在收藏界被認為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魏靜奇認為,古人撿漏與今人撿漏有不同的內涵。古人撿漏是撿珍品,不惜金;現在人撿漏是撿真假,圖便宜。這兩種不同的撿漏觀也導致了對收藏意義的不同理解。

    總的來說,魏景奇的收藏準則就是不斷提高拓展自己的眼力,相信自己的甄別與判斷,相信自己的購買準則;縮小所謂“造假”范圍,用簡單的新舊實物對比,或者同類器物排比,來篩選出真品。

    做“人”不做“鬼”
敬畏傳統文化 傳承收藏真諦----記河南民間收藏家魏景奇

魏景奇
 
       2014年春,魏景奇開設了“太廣堂”,專門收藏瓷器。其收藏跨度從戰漢時期至清代,藏品涵蓋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和鞏義黃冶,焦作當陽,郟縣黃道,磁州,耀州,古越窯及景德鎮窯等窯口瓷器,套系完整,種類繁多。他目前的收藏已千余件,并且都視為珍品。
      
敬畏傳統文化 傳承收藏真諦----記河南民間收藏家魏景奇
                  
太廣堂(局部照)
   
    做“人”不做“鬼”是魏景奇堅持的收藏心態。魏景奇認為,人世既有陰陽,社稷必產人鬼,人生百態,人鬼之道,在瓷器收藏上各自發揮的淋漓盡致,做人必為經濟所累,做鬼必為金錢所惑,莫等老來吃齋念佛始造浮屠。

    常聽到一句話“中國沒有真正的收藏家”。現在的人們普遍的把藝術品當作投資的產品,“收”下后,“藏”不久,倒來倒去,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有點“倒買倒賣”的意味。針對目前這種狀況,魏景奇不無擔心,他說:“現在的收藏市場運行不正常。有的人打著收藏的幌子,私藏文物,走私販賣,謀取私利,玷污文化;市面上假專家橫行,不顧及文物的實際狀況,為收鑒定費,隨意出具鑒定證書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行為,很不利于文物市場的健康發展。老祖宗的文化不能隨意的玷污,中華文化不能隨意的踐踏”。話語之間,魏景奇表現出了自己的憤慨。

    “相約三五友,品好茶一壺,隨心所欲,品談瓷文化魅力”,這是魏景奇現實中的收藏品味,也是一種收藏境界。但是從“老祖宗的文化不能隨意的褒貶玷污,中華文化不能隨意的蹂躪踐踏”這句話的語氣中,我們又能體會到魏景奇的心痛和惋惜。

    “此生為人不為鬼,收藏不為名和利,只為延續祖宗傳統,傳承文化真諦,跳出瓷器看瓷器,跳出收藏看收藏”,這才是魏景奇從事收藏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采訪結束時,天色已晚。走出魏景奇的工作室,一排排紅燈籠已亮了起來,映襯著亭廊。置身在這古香古色的街道中,歷史仿佛重現在眼前。那些先輩們的精湛技藝,在厚重的文明發展史上,在燦爛的瓷器文化的篇章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精彩絕倫的瓷器能夠重現輝煌,能夠流傳至今,同樣離不開象魏景奇這樣執著,這樣堅韌的恪守著自己的收藏之道的真正的民間收藏家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