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地方戲劇
2013/11/12 9:20: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鄭州位于中原腹地、黃河南岸,地處汴洛兩大古都之間。所轄新鄭、新密、登封、鞏義、滎陽五市及中牟縣,自古以來行政歸屬雖履經變遷,不外乎分屬兩都,亦多次劃歸鄭州,現在仍為鄭州政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區,夏商都曾在鄭州建都。從目前已發掘的文化遺存,都顯示了鄭州地區的先民們的藝術才能。“鄭衛之音”的《鄭風》,即產生于鄭州地區,《鄭風》共二十一首,占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總數的百分之十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后世的音樂歌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的不朽篇章。到了秦漢時代,鄭州地區的音樂歌舞、雜技表演已很盛行。如鄭州新通橋漢墓出土的畫像磚上,就有兩男子雙手執桴擊鼓而舞的畫面,舞姿優美而形象生動。密縣打虎亭漢墓壁畫,登封漢三闕以及鞏縣稍柴出土的陶灶等,都描繪了漢代百戲音樂歌舞的表演場面,不僅反映了當時音樂歌舞成就,其畫面形象生動逼真,線條優美流暢,圖案多姿多彩,同時反映出雕刻繪畫方面的輝煌成就,在美術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自隋以降,隨著朝代的更替,經濟盛衰及兵燹戰亂,藝術也屢遭褒貶用廢之亂,許多民間流傳的藝術門類已經消亡和瀕于失傳,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指引下,藝術事業才有了長足的發展,也搶救了一些瀕將消亡的藝術品種。顯獻出一派繁榮的局面。然而,由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涌現出許多新的娛樂形式,以往以舞臺為主的藝術表演相對減少,也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某個藝術團體,它可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永遠是向前發展的。
分類
1.豫劇:
豫劇是鄭州的主要劇種,也是河南省的頭一劇種,在全國也是主要的大劇種之一,享有廣泛的聲譽。豫劇形成之初,有幾種叫法,或靠山吼,或靠山簧,或土梆或高調,或河南謳等,不一而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有豫劇稱謂。豫劇屬板腔體,是我國梆子聲腔劇種重要的一支。據《中國戲劇志·河南卷》載,梆子腔在清乾隆時期就已在河南相當流行,至清朝中后期,已成為河南省一個比較普遍的大劇種。至于它發源何處,如何演變的、無文字可考,經研究者探討并提出多種說法,終無定論。但有一點必須承認,如同各地區方言一樣,所有戲曲都離不開其所在地民間俚曲小調方言口語的基礎,廣東粵劇絕不會在中豫大地形成。同樣,河南也絕不可能誕生出粵劇。鄭州地處中原腹地,自然是豫劇形成發展地區之一,同時也是鄭州地區流行的幾個劇種中最大的劇種。從清末到民國相繼涌現出許多班社和名伶。清末密縣以老盛三等為首的十八位著名演員被群眾稱為“十八家老國公”,影響甚廣。著名的“豫劇十八蘭”皆出自豫劇教育家、表演藝術家周海水的門下。民國時鞏縣、滎陽、登封、新鄭、密縣先后有許多著名的梆子戲班,這些戲班擁有眾多的名演員,陣容強大,行當齊全,劇目豐富,服裝整齊。一直活躍在鄭州地區的戲曲舞臺上,為廣大觀眾所稱道。新中國成立后,豫劇在各方面都空前的發展。加上省屬劇團,豫劇團體先后有過十三、四個之多。舉辦過多次戲曲比賽和匯演,唱腔有了非常大的改進。更培養和創作出一批新人和新編劇目及現代戲。
豫劇音樂
豫劇唱腔音樂屬板腔體,即以一個曲調為基礎通過調式轉換、節奏變化等多種手法,而形成各種富有表現力的板腔。[慢板]、[流水]、[二八板]、[飛板]為豫劇之四大板。各板類中,再加上速度變化、旋律變化、調式轉換,而又產生飛板中的派生板、交織板、過板、壓板。由于這些變化,大大增強了戲劇性的表現力。
慢板類
[慢板]是豫劇唱腔中的重要板式之一,曲調變化較多,節奏伸縮性較強,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有表現大段的敘述,又可表現簡短的描繪;既能表現悲憤交加的哭訴,又能表現熱情洋溢的贊頌;既能表達婉轉含蓄的感情,還可表現慷慨激昂的情緒。慢板節奏是四拍子,第一拍(強拍)稱為“板”,第二拍(弱拍)稱為“頭眼”,第三拍(次強拍)稱為“中眼”,第四拍(弱拍)稱為“三眼”,所以慢板傳統叫法為“一板三眼”。[慢板]的變化唱法很多,為三句腔、兩句腔、一句腔、上中韻中的過板腔等。慢板的派生板為[通風板]、[金鉤掛]、[反金鉤掛]、[五音慢板]、[七折]、[拐頭釘]、[連環扣]、[虛字倒板]、[哭劍]等等以及慢板的引入板[栽板]、[起板]等。
二八板類
[二八板]是豫劇唱腔中又一豐富多彩的板類。它常常依靠層次鮮明的速度變化和板式本身的曲調變化在豫劇唱腔中組成獨立的大段“二八板”成套唱腔。它的節奏是2/4拍子,傳統稱為一板一眼。一般豫東調的二八板善于表現喜悅、激昂的情緒。豫西調善于表現敘事、抒情的情感,都有著都有著豐富的旋律。由于老藝人在舞臺實踐中不斷的創造、改革、發展變化,豫東、豫西混合的唱法流行于世,又給二八板唱腔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二八板”的命名,據傳最老是唱法,因一個上韻和一個梆子,下韻八梆子,非常規整,故稱“二八板”。二八板有不少變化唱法。如:[二八連板]、[緊二八]、[快二八]、[五音連彈]、[呱嗒嘴]、[扣絲咬]等等,還有豫東和豫西不同的流派唱法。
流水板類
[流水板]是一種腔體自由、曲調流暢的板式。它雖然只是上下交替演唱的無限反復,但通過節奏的快慢對比,音色變化,分句的抑揚頓挫和唱腔的收效,變幻出不同的情趣和韻味。流水板記譜通常為2/4拍子,傳統稱為一板一眼。有慢速、中速、快速之分。后來,快速亦用1/4記譜,但系2/8效果。[流水板的交織板和派生板,有[流水垛]、[流水連板]、[倒送板]、[大送板]、[四大鑼]等。
飛板類
[飛板]是一種節奏比較自由的散板唱腔。它的曲調既可以蜿蜒伸展,又可以歸攏壓縮,高起低跌,無不可達;行腔存腔,盡可處理。在表達感情上,也可以表現多種情緒。
[飛板]的派生板——“滾白”是一種連說帶唱的哭訴專用腔體。
2. 曲劇
河南曲劇是河南地方流行最廣的劇種之一。它流行于河南及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陜西、甘肅、新疆、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河南曲劇的發展歷史迄今七十余年。它是由民間的“高蹺曲”發展而來的年輕劇種。其最大特點是唱腔和音樂優美抒情,婉轉而動聽,富有濃郁的民歌風味。河南曲劇是集元、明清以來大江南北的民歌與俗曲而成。幾百年來,這些民歌、俗曲在民間累代口傳而授的繼承下來,后來,農村的“玩友”漸踩起“高蹺”演唱,從而產生了“高蹺曲”搬上舞臺演出。曲劇音樂有大調曲、小調曲之分:大調曲(即鼓子曲)的音樂,平穩經綿、慷慨激昂,曲調一般都很委婉曲折,腔多字少。豫南流行最廣,以南陽為中心。伴隨樂器主要是三弦,古箏。小調曲(即舞臺上的曲劇,過去叫“曲子戲”或“洛陽曲子”)的音樂高昂明朗、活潑輕松,優美抒情,曲調一般很跳蕩流暢,字多,腔短,易于傳達感情,適于舞臺表演。主要伴奏樂器以“曲胡”為主,配以民族管弦樂器。小調曲搬上舞臺后,不斷吸收大調的曲牌和唱腔、唱調,豐富了舞臺藝術。大調曲在建國后,也逐逐漸由圍地堆坐清唱,走上舞臺或為群眾歡迎的一種,“曲藝”形式。河南曲劇的唱調極其豐富,約有百余支(包括大調曲),常用的有:陽調、扭絲、詩篇、剪剪花、漢江、慢垛等。唱腔也有一定的板路,大致可以分為快板、慢板散板三種。一個唱調在實際應用中,都有著它特殊的表現技巧,它可以根據內容的變化需要而變化其唱腔,產生各種不同情緒的唱法。如,陽調就有一般陽調、哭陽調、喜陽調、怒陽調、老陽調等十幾種唱法。還有象硬詩篇與軟詩篇、大漢江與小漢江等都是如此。這在其它劇種是很少見的。是曲調演唱藝術上最大特點。河南曲劇伴奏樂器,主弦是曲胡(又稱“墜子弦”、“曲子弦”等)。起初,曲劇的伴奏樂器只有“曲子弦”,后增添了四弦、軟弓子京胡及二胡、大胡、古箏、三弦、琵琶、笙、竹笛等吹管樂器。打擊樂的使用,則是曲劇進入城市后(大約1941年),在其它劇種的影響下,為了適應新的劇目和表演上的需要,逐漸吸收豫劇、越調和京劇的一些鑼鼓點子。河南曲劇演出劇目多為“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多是反映家庭生活及愛情等內容。如《小姑賢》、《小姑惡》、《胡二姐開店》、《安安送米》、《李豁子離婚》、《陰陽河擔水》等。建國后,河南曲劇的演出劇目日益豐富,大中型劇目應運而生。如《紅樓夢》、《卷席筒》、《陳三兩爬堂》等。有些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受到好評,同時也培養了大批知名的青年演員。曲劇已成為河南地方戲第二大劇種。
3. 越調
越調又名四股弦。流行于河南省南陽、許昌、商丘、信陽武陟、濟源等地。是河南三大劇種之一。越調的起源有待考證。據賒旗縣莊王廟碑文記載:明末清初,已有越調班社在南陽一帶活動。清末民初,河南南陽一帶及其他地區如襄城、郟縣、許昌、新鄭、密縣、滎陽等縣的越調班社達一百多個。越調音樂為曲牌、板腔混合體。原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調門之說。唱腔有寒腔、假腔、吹笛腔等。調門有慢板,陰司板、流水、銅器調、垛子、不咋嘴飛板等二十多種。曲牌有:梅花灑、甘州閣、泣顏回、玉芙蓉、竹籠、清水令、嘆如雷等三十幾種。有些曲牌仍保留昆腔的成份。越調的樂器以四弦為主,加臥笛、月琴、三弦、軟弓二嗡、嗩吶等輔之。打擊樂以大眼邊鼓為首,另有大鑼、大釵,小鑼、小釵等。
越調的傳統劇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老十八本如《踢獅子》、《抱火斗》、《文王吃子》、《快活林》、《秦瓊賣馬》等。小十八本如:《一捧雪》、《關公小出身》、《兩狼山》《十王官》等。老藝人們把越調劇目分為“正裝戲”和“外裝戲”。所謂“正裝戲”,就是越調原有的傳統劇目,這類劇目一般唱少白多,詞句深奧,劇本結構非常嚴謹。每段唱都按固定的曲牌或調門演唱,道白都用竹笛伴奏。戲多以“外八角”(生、凈為主)。“正裝戲”的劇本大多失傳,建國后僅能演《文王吃子》、《抱火斗》等十幾個戲。所謂“外裝戲”,是移植外劇種和根據小說、唱本改編的公案戲、連臺戲等。唱詞多而道白少,通俗易懂,擺脫了“正裝戲”曲牌詞格體制的限制與束縛。常演劇目有:《李天保吊孝》、《諸葛亮吊孝》、《劉公案》等。
早在民國初年,新鄭縣即出現了著名的越調戲班——“四街戲”。出現了姜文斌、馬錄、金平、馬四、陳蓮蓬等一批負有盛名的越調演員。1915年,越調演員和尚娃(藝名),曾在鄭州演出,紅極一時,1932年,“四街戲”在鄭州“大坑戲院”曾連演八個月,深受觀眾歡迎。此外,新鄭的店張、登封的唐莊、大金店,密縣的樊莊,滎陽的崖廟,鞏縣的北候、孝義、中牟的油訪王、黃店等,越調班社相繼興起。有的戲班一直活動到1965年。【原標題:鄭州的地方戲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 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