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骨的問題,是筋退化了
太乙拳是2008年5月與少林拳同批入選為鄭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太乙語出莊子“建之以有無有,主之以太乙”,而因為其所具備的養生醫病的醫學價值,又有“太醫拳”之稱。
“老年人出現彎腰駝背的情況,大家都會覺得是骨的問題,事實上是筋退化了,古語就有‘人老筋先老’之說,而練習太乙拳首先起到的就是展筋通絡的作用,正所謂‘筋軟骨正’,每天打十分鐘的拳,就能夠將全身的筋抻拉一遍,不但自身感覺通體舒泰,也能達到‘筋長一寸,壽延十年’的作用。”張勛華教授說,老年人很多慢性病根本問題是氣血虛,也就是西醫講的免疫力下降。氣血虛就會導致經脈堵塞,會有早起腿沉、關節疼等癥狀,老年人就會以為是骨頭上的問題,實際還是筋的問題,老年人應該多做一些靜中帶動的運動,動作緩慢,但效果顯著,而太乙拳本身就強調自我調節,是對身心整體的調節,而不是“腳痛醫腳”。
記者體驗展筋,放松是關鍵
對養生比較關注的人會買一些中醫養生類書籍,比對書上的介紹在自己身上找穴位,什么大椎穴、足三里,穴位記得清,功能也知道,卻常常找不準。“其實一些簡單的動作就可以對穴位進行良性刺激,比如緩慢有力的下蹲動作就可以起到按摩足三里的作用。” 張勛華教授說,但問題是,很多人已經蹲不下去,我們身邊有太多膝關節疼痛連上樓都很難的人,他們需要外力做一些輔助性的展筋工作,待經絡打通,慢慢地就可以蹲下去,通過堅持抻拉和每天打拳,自己就可以保持筋骨的柔韌性。
正討論著找準穴位、外力抻拉,張教授突然問記者:“你的腿是不是經常發麻?”被他這樣一問,記者先是很意外,但也不得不承認,他說得沒錯。張勛華笑著說:“正好,你來體驗一下抻拉吧!”
展筋師示意記者平躺在按摩床上,先從上肢開始,因為有一點點緊張,記者能明顯感受自己也給了展筋師一個對抗的力量。可等展筋師做了一系列類似催眠的放松指令后,記者完全放松,接受任何抻拉動作時再無絲毫疼痛感,反而覺得自己的四肢、頸部都可以被無限延伸,身體的柔韌性也似乎在瞬間大增。
張教授出身中醫世家,又從小習武,對于禪、道、武、醫、藝都做了深入的研究,而太乙拳就是力求在這幾方面完美結合,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想要保持年輕態嗎?就從每天十分鐘的太乙拳開始吧。□記者 端子【原標題:太乙拳打出健康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