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張地說,古代盜墓的危險性,遠遠高于現在下小煤窯。同樣是地下作業,盜墓賊鬼鬼祟祟、行動匆忙,防護措施可能連現在的小煤窯都不如。更何況,盜墓還面臨其他風險,大墓往往積石積炭,暗藏殺機;同時下墓的盜墓賊還面臨另一種風險:寶貝送上去后,上邊的同伙封閉洞口,將其悶殺,以獨吞贓物。
新鄭胡莊韓王陵發掘過程中,別的還沒見著,就發現了一具盜墓賊的尸骨,那尸骨蜷在土層中,扭曲變形,可以想見其死亡時之悲慘。
雖然如此,神秘的王陵仍令盜墓者前赴后繼。國王和王后的墓穴中,分別發現四個和八個盜洞,陪葬文物幾乎被悉數盜走。主持發掘胡莊大墓的馬俊才先生告訴我們,墓中棺槨的蓋兒都被掀到一邊了,說明這墓被盜很早,從發現的盜墓工具和盜墓賊使用的飯碗看,在戰國末年,就有盜墓賊對這座王陵下手了。據馬先生推斷,那時這個王陵建成僅十多年。
由于還沒有發現帶有銘文的器物,不能絕對肯定該墓的主人,但根據發現的種種殘片和該墓的方位,馬先生認為這是韓國桓惠王及王后的墓。
在這次發掘中,馬俊才遇到了“老相識”。2002年前后,他曾在新鄭市區主持發掘一處戰國晚期的制陶遺址,那是一處韓國的“官營建材廠”,規模大,設施令現代人意外,“車間”有地板,有下水道。筒板瓦上,都鈐刻了工匠的姓氏圖章,當時馬俊才還專門收集研究了這些姓氏,有三四十個之多。此次發掘這座大墓,馬俊才又看到了鈐刻姓氏圖章的筒板瓦,其姓氏與那個“官營建材廠”所見略同,顯然,那個建材廠的產品,用到了這個大墓的陵寢建筑上。馬先生由此推斷,這是韓桓惠王及王后陵墓。
桓惠王在位達34年之久,公元前239年死去,他兒子韓王安僅在位九年,韓國就被秦國滅掉,韓王安被秦軍俘虜,不知所終。因此可以推斷,胡莊大墓,是末代韓王為其父母營造的。而在韓國滅亡后,盜墓賊很快就對這陵墓下了手。
如果胡莊大墓的主人果真是韓桓惠王,那戰國末年的很多事情就都與這座大墓有關了。這位韓王生前被秦國打得愁眉不展,告別人世時,一定會將無盡的無奈和哀怨帶進了這座陵墓。
桓惠王最有名的舉動,是派遣“水利工程師”鄭國前往秦國做間諜,建議并幫助秦國興修大型水利工程,也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鄭國渠。
鄭國渠與新鄭地形
新鄭與關中相距遙遙,其地形地勢與遠在關中的鄭國渠有啥關系?原先我也認為沒有什么關系,也不可能有什么關系。為寫這篇稿子,我查看了不少資料,驚奇地發現兩者之間不僅有關系,而且很密切。
關中平原位于陜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東起潼關,西至寶雞,長約300公里,最寬處100公里,最窄處僅20公里,至寶雞逐漸閉合為峽谷。這塊形似“新月”的盆地,因處于函谷關與大散關之間,被稱為“關中”,也叫“八百里秦川”。
秦川的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如今的水利專家說,鄭國充分利用這一地形,以涇水為水源,使干渠沿北面山腳,也就是平原北緣較高的位置向東伸展,然后穿鑿支渠南下,形成自流灌溉系統,澆灌南邊大面積的農田。這個設計精巧而合理,需要很高的測量水平和水文知識,在當時的秦國,沒有人具備這樣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