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炸藥包放生漢代高科技 “探訪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系列之一

2014/2/21 10:52:40 點擊數: 【字體:


    公元前206年,在咸陽以南的軹道旁,劉邦率十萬大軍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給赫赫威名的秦王朝畫上了句號。
  
    代之而起的,是兵威遠震的大漢帝國。
  
    在漢代,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高峰。漢王朝的疆域十分遼闊———東部跨過鴨綠江,到達今日朝鮮半島的中部;西部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今日哈薩克斯坦的東部;北部越過秦長城,深入今日的俄羅斯腹地;南部越出廣西、云南,幾乎囊括了今日越南的大部分和緬甸的北部。漢王朝還成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熔爐,大漢一代,以血緣、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紐帶,熔鑄出以漢族為主的中華民族。漢朝以后,華夏大地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觀念成為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共識。
  
    是什么力量讓漢王朝如此強盛?是什么力量讓當時的中國熔鑄出如此強大的民族向心力?是什么力量奠定了中國從戰國到元明兩千年的繁盛?是什么因素讓中國成為古代世界耀眼的明星?
  
    國際考古學家C·J·湯姆森認為,兩千多年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因可以歸結于一個字,那就是“鐵”。冶鐵是古代的高科技,而在長達兩千年的時間里,中國一直是這個高科技領域的領先者。
  
    有漢一代,河南是中國冶鐵的中心;鄭州古滎冶鐵遺址,則是當時河南郡的一號冶鐵基地。

    漢代高爐僥幸逃生
  
    從鄭州向西北行20余公里,就到了位于古滎鎮的古滎冶鐵遺址。
  
    “古滎冶鐵遺址是從炸藥包下逃生的!”現任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管所所長的張振明先生說。
  
    據介紹,古滎漢代冶鐵遺址面積達12萬平方米,在這里曾發現兩座煉鐵大高爐、14座陶窯及船形坑等與冶鑄有關的遺跡,還出土了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談起這些,張振明的眼中漫溢著一種特別的情感。
  
    30年前的1974年,張振明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當時,作為古滎12隊的隊長,按照上級部署,他帶領村民們大規模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有一個地方是繞不過去的,這便是“紅土崗”。當時的冶鐵遺址一帶因為土都是紅色的,所以當地人都稱之為“紅土崗”。“紅土崗”上有很多紅色碎石,高低不平。為什么這里的土是紅色的呢?村民們中間有一個傳說,說是楚漢戰爭時,劉邦手下大將紀信在這里被殺,把這里的土染紅了。
  
    在村民們的心中,“紅土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民間斗鵪鶉,“紅土崗”的鵪鶉永遠都是勝利者,原來這里的鵪鶉經常叨紅石,想想吧,別處的鵪鶉怎么會比石頭更硬?
  
    更神奇的是,“紅土崗”有很多煉渣,怎么挖也挖不到底兒。有一戶村民家里死了人,想葬在這里,挖墓的時候挖到了煉渣上,結果老也挖不到底兒。農村講究“入土為安”,不見土這墓就不能算完工。結果挖了兩米深還不見土,最后這家村民想了個辦法,從別處拉來土墊在墓坑里,才解決了問題。根據這件事,村民們得出一個結論:“紅土崗”其實是沒有土的。
  
    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再神奇的土地也不能阻擋社會主義建設,所以“紅土崗”必須平掉。
  
    1974年那次平整土地實際上已經是村民們第二次向“紅土崗”開戰了。在勞動中,張振明首先發現了一個青蛙形的東西。當時沒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幾個村民想把它拽出來,但那東西紋絲不動。無奈,村民們專門請來了東方紅拖拉機幫忙。在拖拉機轟隆隆的吼聲里,那東西依然不動。后來“砰”的一聲,綁在那東西上的鋼絲斷了。后來知道,那是深埋于地下的20噸積鐵塊。20噸,小小的拖拉機怎么拉得動?
  
    當時大家發現,這個積鐵塊周圍有兩個小鐵塊,張振明等人便將小鐵塊拉了出來。
  
    順著積鐵塊繼續往北挖了大約7~8米,他們又遇到了“硬骨頭”,這便是現在的一號積鐵爐。當他們要平掉這個鐵爐時,感到這東西異常堅硬。實際上,他們當時遇到的是爐基的夯土。夯土本身就很堅硬,加上長期經受高溫燒烤,就更硬了。有村民拿起東西去砸,只見迸起一片火花,再砸,還是火花四射。
  
    “昔日劉邦戰霸王,今日人民斗古滎”,這是當時平整土地的口號。在這樣的口號鼓舞下,村民們當然不能因為一個“硬骨頭”就停止進程。
  
    怎么辦呢?“炸掉它!”有人提議。提議得到認同,于是大家拿來鋼釬,在現在的一號高爐上打了一個洞,然后填上炸藥,放進雷管,幾十米的導火線很快就扯到了公路上。
  
    也許是這高爐命不該絕,也許是炸藥包發了惻隱之心,成心放過這漢代的高科技設施———但見導火線一路歡歌燃燒過去,留下的卻是一陣沉寂———炸藥包沒有爆炸。
  
    就在人們檢查炸藥、準備重新引爆的時候,時任鄭州市文物管理處處長的于曉興及時趕到。
  
    “差一點兒,就差一點兒!”30年后的今天,于曉興已經63歲了,談起當年的情況,仍然讓人感到一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
  
    于曉興的到來并沒說服村民們。村民們認為,平整土地是上級的統一部署,是“革命事業”,“偉大的革命事業”不能因于曉興一番“文物”之類的說教就停止。談了半天,村民們還是堅持要再次引爆高爐。
  
    僵持之中,一位姓李的文物工作人員一下子站到了高爐上:“你們要炸就連我也一起炸了吧!”這位文物工作者的舉動震住了村民們,他們暫時停止了工作,答應只要有上級批示他們就可以停止平整這里的土地。
  
    于曉興連夜請示市領導,當時的鄭州市市長王均智立即批條給古滎的黨委書記:你那個地方是很有價值的,一定要保護起來!這個條子起了決定性作用,“紅土崗”得以保存下來。
  
    于曉興等文物工作人員不惜用生命保住的這個遺址,價值確實重大———古滎冶鐵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合作坊,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具有重大意義。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先進的冶鐵技術、宏大的冶鐵規模確立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在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位置。

    首次發掘中途夭折
  
    實際上,1974年的發現,已經不是首次發現。早在1965年,在“紅土崗”已經有過一次發掘。
  
    1965年春天,鄭州市交通局修前往古滎的公路。按當時的慣例,政府發動群眾撿磚頭、石塊、煤渣來墊路,各家各戶都分有任務。有群眾就想起了“紅土崗”,到那里去挖煉渣。這一挖就挖到了煉渣坑,煉渣越挖越多,總也挖不完。
  
    其他群眾知道后,都趕到這里來挖煉渣,挖著挖著就挖出了磚、瓦、鑄造鐵器用的模具、鼓風管等。
  
    大家不知道這都是些什么東西,把它們一股腦兒拉到了路面上。
  
    從古滎到索須河一公里的路面,幾乎都是用煉渣鋪成的。
  
    “就這,還只是煉渣中的一小部分!”于曉興先生說。
  
    當時交通局一個負責施工的同志在檢查施工時,發現了鑄造鐵器用的模具和經過高溫而變成灰色的有花紋的磚。他對此產生了疑問,就主動與當時的省文物工作隊和市文物陳列館聯系。
  
    省市文物工作者趕赴現場查看,認定“紅土崗”是個煉鐵遺址。
  
    1965年春天,河南省、鄭州市兩級文物單位聯合對“紅土崗”進行發掘,在探溝里(文物上稱長的勘探溝叫探溝,方的叫探方)又發現了一個窯址,窯址里堆積了大量陶片。據介紹,當時挖出的陶片堆滿了兩三間房子。
  
    不幸的是,還沒發掘完,“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發掘被迫中斷。
  
    這一停就是十年,直到1974年村民們無意間發現一號煉鐵高爐。
  
    1975年,文物工作者在發掘中發現了兩座規模宏大的煉鐵高爐遺址,這兩座高爐東西并列,間隔14.5米。在一號高爐前清理出十余塊積鐵,總重近百噸。圍繞著高爐還發現了水井、四角柱坑、陶窯、水池、礦石堆等附屬設施。這說明古滎冶鐵遺址是一處設備齊全、系統完整的大型古代冶鐵場。在高爐四周出土的大批鐵器和陶器充分證明了當時冶鐵技術的先進性。
  
    在煉鐵高爐旁邊,文物工作者發現了鐵錘、石砧子,還有很多鑄造鐵器的模具殘塊……在高爐周圍共發現陶窯14座,這些陶窯既可以燒磚瓦、陶器,也可以烘礬,還可以做鐵器的熱處理。
  
    根據煉鐵高爐與周圍遺跡,文物工作者最終確定,古滎冶鐵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
  
    歷史資料顯示,早在公元前14世紀,中國人就已經認識和使用了鐵。到了春秋中晚期,我國出現了人工鑄鐵,人們開始用鐵制造生產工具。隨著鐵器的大量使用,到西漢中晚期,鐵的生產量猛增,冶煉技術發展迅速,質量也顯著提高。這一時期是我國古代冶鐵的一個大發展時期。古滎冶鐵遺址正是在這一時期興建的河南郡第一冶鐵鑄造作坊。考古工作者發現的兩座大型煉鐵高爐及其配套設施,還有同時出土的大批鐵器模具和鐵器產品,系統反映了我國漢代的冶鐵和鑄造技術。
  
    2004年春天,位于滎陽故城西門外的古滎漢代冶鐵遺址顯得很冷清,因為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這里幾乎沒有游人。
  
    古滎冶鐵遺址沒有背后的滎陽古城墻那么巍峨壯觀,也沒有離它咫尺之遙的漢霸二王城那樣聲名顯赫,但它的存在同樣是一代繁盛王朝的象征,它以自己的平實,無聲地佐證著一個輝煌的時代。李紅軍【原標題:炸藥包放生漢代高科技  “探訪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系列之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4-04-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