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鐵器托起大漢的太陽 “探訪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系列之三

2014/2/21 11:00:48 點擊數: 【字體:


    強盛王朝 與鐵有關
  
    1997年11月25日,郵電部發行了一套《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一億噸》郵票,其中第一枚就是“中國古代冶金”。
  
    鋼產量突破一億噸,這當然是值得紀念的一個大事。因為在近現代相當長的時間內,鋼鐵產量的多少與質量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石、銅、鐵等生產工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鐵工具使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鐵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方面,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1986年世界冶金史年會在鄭州召開期間,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鋼鐵研究組主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麥丁多次到古滎漢代冶鐵遺址考察,最后他的評價只有三個字:“了不起!了不起!”
  
    在那次年會之后,日本、韓國不斷有人到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參觀。到目前為止,到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參觀的日本人和韓國人比中國人還多。
  
    日本的總人口也就比我們河南省的人口稍多一點,但在日本,研究冶金的人比中國研究冶金的人要多出幾倍。這是為什么?
  
    帶著疑問,79歲的李京華老先生出訪了日本。在日本,他深入研究,最終了解到了日本人之所以關注冶金研究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思想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在漢代,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與文化全面發展,版圖急劇擴大;隋唐時期,中國國力強大,西安與洛陽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元明時期,尤其是元代,中國的軍事力量空前強大。日本知識界人士一直在思考:中國為什么會連續不斷地出現這幾個高潮?最終,日本、韓國的專家把原因歸結為一個字:鐵———先進的冶鐵技術促進了中國各方面的發展。

    冶鐵重鎮 多在河南
  
    從日本回國后,李京華先生感到自己有責任向國人介紹中國古代的冶金史,讓國人了解到古代中國輝煌的原因。
  
    經過考察,李京華先生深深感到,我國對于冶金考古非常不重視:其一,在某些地方,對于庫房中的鐵器采取不鑒定、不編號、不登記注冊、不上架的四不政策。
  
    其二,中國冶金遺址為數不多,與居住遺址的數量相比可能是一比一百的比例。不僅發掘的遺址少,發掘的面積也小。
  
    其三,考古學把人類分為石、銅、鐵三個時代,這就意味著銅、鐵與石器具有同等重要價值,然而所有設有考古專業的學府,都沒有冶金考古課程。
  
    根據李先生的研究,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在漢代屬于當時中國第一號作坊。一位來華參加冶金學術會議的英國學者也同意李先生的觀點,他說:世界冶金史的中心在中國,中國冶金史的中心在河南!
  
    李先生認為,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的發掘說明,這個冶鐵作坊是河南郡的第一,同時也是全國第一!稘h書·地理志》中記載說大鐵官共有49處,李京華先生認為這種說法不可靠。根據鐵官命名規則,李京華認為漢代鐵官絕不止49處,應該有90處。李先生介紹說,漢代的大鐵官分三類:一類大鐵官管三四個冶煉作坊(特級),二類掌管兩個作坊,三類只管一個作坊,叫準大鐵官。
  
    李先生介紹說,特級大鐵官當時全國共有六個,河南占四個,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就屬于其中的一個。古滎當時屬于河南郡管。古滎冶鐵作坊出產的鐵器都有編號,如一號冶鐵作坊的產品編為“河一”,二號冶鐵作坊的產品編為“河二”。為什么要編號呢?一是為了管理系統化,二是產品生產有分工。比如一號作坊的鐵器在外地從未出現過,這說明“河一”產品主要供應本地;而“河三”的產品在本地沒有出現,相反在黃石市銅礦里出現了“河三”的鐵斧,另外“陽二”(屬于古南陽郡)的鐵鋤跑到了江西,這說明,“河三”、“陽二”的產品主要供應外地。
  
    由此可知,漢代冶鐵生產的管理已經很規范了。從古滎冶鐵作坊的標志為“河一”來看,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在東漢時代頗受重視。
  
    在漢代,漢武帝為了對抗匈奴不斷的騷擾入侵,建立一條穩固的北部國防線,實行鹽、鐵國家專營。鹽、鐵國家專營政策為國家贏得了大量財富,有力地支持了北伐匈奴的大業。這種“戰時經濟政策”長期推行下來,也造成了一些弊端。于是,在漢武帝去世后,漢昭帝召開了全國鹽鐵會議,就鹽鐵政策展開大辯論。
  
    由此可以看出,鐵在漢代已經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

    鐵器成就 漢代輝煌
  
    《漢書·食貨志》中說:“鐵,‘田農之本’。”這是漢代人對鐵器重要性的認識。
  
    實際上,鐵的重要性遠不止于此。
  
    “鐵在當時地位相當于現代的原子彈,是當時世界的高科技!”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所長張振明自豪地說。
  
    實際上,張振明的話一點兒也不夸張。
  
    我國不是最早發現鐵并制造鐵器的國家,卻是最早掌握生鐵液態冶煉技術的國家。中國人掌握生鐵液態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500年。生鐵液態冶煉技術適合于批量生產,尤其是在研究出固態退火脫碳技術后,中國人開始能夠成批地制造各類質量上乘的鐵器,這些鐵器在農業生產領域及軍事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在軍事領域,更高的冶鐵技術在當時就意味著更鋒利、更堅硬的武器,也就意味著更強大的軍事實力。
  
    現代工業離不開鋼鐵,20世紀上半葉,看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首先要看鋼鐵業的水平。
  
    而在古代,我國煉鋼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世界上煉鋼最早的國家。比如用炒鋼法冶煉熟鐵的技術,歐洲直到18世紀中葉才開始出現,比我國要晚1900余年。
  
    遙遙領先的冶鐵技術,托舉著中國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富足強大的王朝。
  
    對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的發掘證明,鐵器鑄造在漢代已經走向成熟。鐵器帶給漢代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讓漢代走向中國第一座經濟文化高峰,它讓漢代成為中國以漢民族為主體、多民族融合的國家?萍际堑谝簧a力,這句話實際上在漢代已經被充分證實———“文景之治”、“光武中興”,中國最早的盛世出現在漢代。漢代的稅率非常低,一般是“十五稅一”,甚至是“三十稅一”以至“免稅”,但與此同時,官府的糧倉卻裝滿了糧食。“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較。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漢書·食貨志》記錄下了歷史上那一輝煌時刻。
  
    在盛世的背后,有一個偉大的力量,這就是鐵。
  
    因為有了鐵器,當時修建了各種大型水利工程,從而保障了農業的豐收。漢武帝時修建的白起渠長100公里,可灌溉田地4500多頃。據記載,修建白起渠時曾動用勞力3萬多人,“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梢姰敃r鐵臿是主要的勞動工具。
  
    而正是因為鐵器的鑄造,使得許多道路的修建成為可能。漢武帝為開拓西南夷(即西南疆域),鑿山通道千余里。
  
    在漢代,大將衛青為攻打匈奴出騎兵數萬,為平南粵與西羌調動樓船水士20余萬,開田官與戍田動用兵力60余萬……每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背后,都晃動著鐵器的身影。
  
    在所有這些鐵器創造的輝煌中,以“河一”為標志的古滎漢代冶鐵遺址起了多大的作用?各個冶鐵作坊分別起了什么作用?這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因為,對于漢代來說,全國的冶鐵業是一盤棋,一盤大棋。

    冶鐵遺址 獨守寂寞
  
    2004年3月下旬,我再次來到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像月初那次來的時候一樣,這里依然透著冷清。
  
    而在2000年前的漢代,這里想必是爐火熊熊、人聲鼎沸,一派熱鬧景象,可能時不時還會傳出一兩聲號子。但如今,歷史悄無聲息地把這一切喧鬧和沸騰吸納了,只留下一片冷寂。
  
    張振明所長告訴我,前一天,一批日本客人剛來考察過。
  
    日本人記著這個地方,韓國人也記著這個地方,因為正是這里生產的鐵器,托起了漢唐燦爛的太陽,而這輪太陽照亮的不僅僅是中國,更是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東方世界。
  
    “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了解中國的冶鐵史!”張振明所長說。
  
    1974年的時候,張振明還是一位生產隊隊長,在他帶領下的村民差點兒把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所在的這個地方給“平”掉,如今,他已經是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的所長了。
  
    張振明告訴記者,當年當他了解到這個遺址的價值時,就被深深吸引了。
  
    在文物部門發掘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的過程中,張振明起了很大作用,他幫助文物工作人員聯系吃、住,組織人力,還親自到現場看護現場。張振明的熱情感動了文物工作人員,1976年底,為答謝張振明的幫助,文物部門領導特意安排了一桌酒席想請張振明。張振明因為太忙沒能及時赴約,為等他,那桌酒席放了整整3天。
  
    后來,被文物工作吸引的張振明干脆加入了文物工作者的行列,成了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的忠實守衛者。再后來,張振明的愛人也成了文物工作人員,和張振明一塊兒守護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在二三十年的時間里,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就只有張振明和其愛人兩個人,有人開玩笑說,這里是全國唯一的“冶鐵遺址夫妻店”。
  
    到2004年春天,張振明在這里已待了將近三十年。當記者和鎮里有關領導在冶鐵遺址參觀時,張振明談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冶鐵遺址受到更進一步的重視。
  
    實際上,在古滎鎮的規劃里,在邙山區的規劃里,乃至在鄭州市的規劃里,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是整個“漢代文化歷史”規劃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當地有關部門表示,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將會在保護中得到發展,成為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基地。(全文完)李紅軍【原標題:鐵器托起大漢的太陽 “探訪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系列之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4-04-1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