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鄭州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河南登封大禹文化遺跡略考

2013/8/20 15:51:25 點擊數: 【字體:


    河南省登封市位于中岳嵩山南麓,古稱陽城,四千年前大禹建都陽城,因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最早的都城,所以陽城堪稱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都。登封地處豫西,位于夏部族活動中心地域。近年來,大禹與許由、潁考叔、陳勝、祭遵、杜密、李頎、劉景曜、耿介、景東揚等被評為登封市十大歷史名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分別被評為鄭州市十大歷史故事和登封市十大歷史故事。幾千年來,登封一直流傳著文命誕生、文命拜師、舜王訪賢、啟母石、火燒蛟河、禹王鎖蛟、禹都陽城、筷子的來歷、鬧洞房的來歷等50多個大禹治水系列傳說故事,大禹在所有和登封有關的歷史名人中留下傳說故事最多,留下文化遺跡也很多。為了弄清大禹在登封的文化遺存,筆者一方面查閱史料,一方面請教耿直、耿炳倫、韓有治等老師,一方面攜同秦福杰、張小偉等民協理事多次下鄉調查。據調查訪問,登封市大禹文化遺跡有50余處,有的為文物遺存,有的為傳說遺存,有的已無跡可尋,現擇其要者簡做考釋。

    一、 現存大禹文化遺跡

    1、禹都陽城——王城崗龍山文化古城

    登封大禹文化遺跡中,最負盛名的就是禹都陽城,史料有很多“禹都陽城”的記載。《史記·夏本紀》載:“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世本》、《竹書紀年》都記載:“禹居陽城。” 《古本竹書紀年》載:“禹都陽城。”《世本·居篇》載:“禹都陽城。”《太平御覽》稱:“夏都陽城,嵩山在焉。” 《國語·周語上》說:“昔伊洛竭而夏亡。”韋昭注:“禹都陽城,伊洛所近。” 章炳麟《神權時代居山說》中說“夏后所居曰嵩山;夏都陽城,即嵩山所在;古無“嵩”山,但以“崇”字為之,故《周語》稱鯀為崇伯鯀,《逸周書》稱禹為崇禹。”這些都是禹都陽城最有力的歷史依據。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委員會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禹都陽城于公元前2070年。

    禹都陽城即今天的王城崗龍山文化古城遺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鎮西約1公里的王城崗上,距今約4400年-4000年,是一處以龍山文化為主兼有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等時期的文化遺址。王城崗遺址發現于1976-1977年,當時發現的是兩座并列的古城,西城平面呈梯形,南墻基槽長82。4米,西墻基槽長92米,北墻基槽殘長29米,東部界墻殘長65米。東城大部被五渡河沖毀。整個城址面積殘近1萬平方米,僅存夯土基礎槽,夯土層厚0。1-0,2米,也有厚0。06米-0。08米的。西城的東南角有缺口,可能是門。城內有殉人、殉獸的奠基坑,還有窖穴和灰坑等,出土有青銅器殘片、陶器、骨器、蚌器、石器等遺物。王城崗遺址的發現對探索夏代文化是重大突破,對禹都陽城有重要的實證意義。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為了解決“五千年文明,三千年歷史” 的缺撼,國家啟動了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夏代年代學研究課題組的專家們再次對王城崗及附近龍山文化聚落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現了近50萬平方米的大城遺址,并發掘出了白陶、玉石宗(左有王字旁)等重要文物。夏商周斷代工程結合結合天文、歷史、考古、測年技術等多學科的科研成果最后公布:王城崗遺址的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左右,是夏代初期的禹都陽城。王城崗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建有古陽城陳列館,主要陳列王城崗和東周陽城所出土的文物,如石器、陶器、骨器、青銅器等,現在陳列館歸登封市觀星臺文物保護管理所管理。

    2、啟母闕:位于登封市區北嵩山萬歲峰下,是漢代啟母廟的神道闕。啟母廟因啟母石而建,漢武帝游歷嵩山時見到夏后啟母石,遂建廟于石旁。東漢延光三年(124年),潁川太守朱寵于啟母廟前啟母闕。漢代因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名開母廟、開母闕。北魏盧元明《嵩高山記》中載:“啟母廟南有石闕,亦稱開母祠。”西闕現存高3。17米,東闕現存高1。18米,闕門間距6。8米,闕頂一部分已遺失,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啟母闕上有銘文,篆書,前12行為題名,后24行為四言頌辭和仿楚辭體裁的賦,記述夏禹及其父鯀治水的故事和贊揚啟母的功績。闕身四周雕有車馬出行、百戲、蹴菊、馴象、斗雞、郭巨埋兒、大禹化熊、啟母化石圖等60幅畫像。其中闕銘、夏禹化熊圖、啟母化石圖等是大禹文化的最集中體現。啟母闕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啟母闕銘文:“昔者共工,范防百川。伯鯀稱遂,OO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驚。禹O大功,疏河瀉玄。九山甄旅,咸秩無文。爰納涂山,辛癸之間。三過亡入,實勤斯民。同心濟隘,胥建三正。杞繒漸替,又遭亂秦。圣漢湮(左為示安旁)享,于茲馮神。翩彼飛雉,卒(左為山)于其庭。貞祥符瑞,靈支挺生。出O弼(中為隔少耳朵旁)化,陰陽穆清。興云降雨,OOO盈,寧一不歇,比性乾坤。福祿來歸,柏宥吾君。千秋萬祀,子子孫孫。表碣銘功,昭視后昆。”銘文前半部分記述了鯀禹治水情況,后半部分人們對大禹和啟母的推崇和祭祀。

    3、少室闕:位于登封市區西北12公里處的少室山東麓,是漢代少姨廟的神道闕,約建于東漢元初五年至延光三年(118年-123年)。少姨廟是為涂山氏之妹、大禹之少妻所建,“其神婦人像,故老相傳,啟母涂山之妹也”。金末,元好問、雷淵、李獻能等游玉華谷時,曾在少姨廟壁上見到一首古仙人詞。少室闕保存較完整,東闕高3。37米,西闕高3。75米,兩闕間距7。6米。闕身最上層雕斗拱,上承闕頂,闕頂為四阿頂。少室闕壁四周為減地半雕畫像,有長青樹、龍虎圖、觀戲圖、哺雛圖、雙鳳圖、獸斗圖、進謁圖、宴飲圖、蹴菊圖、交龍穿環圖等60余幅。少室闕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太室闕:位于登封市區東4公里中岳廟前500米處的中軸線上,是漢代太室山廟的神道闕,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陽城令呂常所建。太室闕東西兩闕高3。96米,闕門間距6,75米,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相互聯成一體,正闕為四阿頂,子闕緊靠正闕,其頂為半個四阿頂,頂刻仿木結構建筑的正脊、垂脊、瓦壟、瓦當和檐下椽等,闕壁刻有銘文和50余幅淺浮雕畫像,內容有倒立、舞劍、羊頭、鯀、貘畫像及鳥、兔、虎、龍、獐、朱雀、玄武等畫像。其中兩處鯀畫像對研究大禹文化有重要參考價值。太室闕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啟母石:位于登封市區北萬歲峰下,高約10米,長約6米,寬約4米,分為兩部分,南面部分直立,上大下小,北面橫躺地上,面積約20平方米。此石相傳為大禹妻子涂山嬌,因看到大禹化為黃熊受到驚嚇所化而成,“石破北方而生啟”,故名啟母石。《漢書·武帝紀》中載:元封元年登禮中岳,見夏后啟母石。啟母石下原有一通明朝蔣機撰寫碑文的石碑,詳細記載了啟母化石的神話故事。明朝孫原貞曾寫有《啟母石辨》來考證啟母石的來歷。顏師古注《漢書·武帝紀》曰:“啟,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洪水,通軒轅山,化為熊。先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化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孕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此段記載又見《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典籍。

    6、禹避陽城處碑:碑原立于告成鎮東南寨門內,高八尺,寬約二尺七寸,厚尺余,正面文字無考,碑背面刻有楷書“禹避陽城處”五個大字,1958年告成村大隊部蓋樓房時用于房基,現在村民房下。禹避陽城的記載,除了《史記》中“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的記述之外,《水經注·潁水注》載:“潁水東合五渡水,經陽城縣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啟并于此。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處,縣南對箕山。”《世本》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于陽城。”

    7、軒轅關:位于登封市區西北13公里處少林寺附的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相傳為大禹在嵩山治水時所開鑿,大禹為開山劈石,化為力大無比的黃熊,為怕妻子看出破綻,相約“聞鼓餉夫”,妻子發現后返回家門前化為巨石。軒轅關山勢雄偉,怪石嵯峨,是古都洛陽和許昌之間的險關要隘,為洛京八關之一。早上晨霧翻滾,人行其上,如神仙騰云駕霧。“軒轅早行霧中游”,為中岳古八大景之一。軒轅關現為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唐莊白疙瘩廟:位于唐莊鄉屈村和郭村中間,又稱濟瀆禹王廟,創建于何時無考,康熙三十四年重修,解放前后被拆毀,1992年重修,現建有大殿三間,供奉濟瀆禹王,東配殿三間,供奉有觀音老母。白疙瘩廟相傳為禹王鎖蛟河蛟龍處,武則天游中岳時路過此地,武三思曾搬開鎖蛟井上的大鐵鍋,蛟龍請求武則天赦免被拒。白疙瘩廟廟會為農歷二月初六日。

    9、唐莊三官廟:位于唐莊鄉三官廟村,又稱水三官廟,創建于何時無考,現存清代大殿三間、卷棚三間,殿內供奉三官神像。因道教起初奉堯為天官、舜為地官、禹為水官,故各地都建有三官廟。唐莊三官廟是登封最著名的三官廟,上世紀初,三官廟村曾因學哲學而聞名全國。登封三官廟有別于它地的是水官端坐中間,天官屈居下位。相傳建廟時,天官讓地官下凡察看是否竣工,地官又推于水官。水官來到人間,一看廟已建好,就當仁不讓坐在了正位,地官久不見水官回來趕緊前來,坐在右方,最后來到的天官只好屈居下位。所塑神像面目表情不一,水官滿臉喜慶,地官面無表情,天官惱怒于色。有民謠相傳:“大懶推小懶,一推白瞪眼,水官坐正位,天官氣紅眼。”君召黃城村、告成鎮西街、大金店梅村等村都建有水三官廟。

    10、啟母冢:位于告成鎮冶上村,今人多稱毛毛冢。冢高約十五米,底部周長約一百米。《帝王世紀》載:“陽城南有啟母冢。”村人相傳此冢靈驗,古代誰家有紅白事,就到冢前燒香磕頭說明待客桌數,時間不長,冢前就會出現所需的桌凳、碗盤勺碟等。

    11、禹洞:位于徐莊鄉鄭莊村東、禹洞河村北禹洞嶺上,為天然溶洞,分前禹洞和后禹洞,后洞深不可測,幽險奇特,石筍、石鐘乳、石林琳瑯滿目,為嵩山南麓一大奇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和治水大軍曾在此洞內居住,也有說此洞為大禹休憩和藏寶之處。前禹洞深50多米,洞門內上方有佛龕,鐫刻造像三尊,為佛、儒、道三教教主像,工筆細刻,栩栩如生。后禹洞黑暗幽邃,崎嶇下斜,滴水潮濕,洞內洞連洞,洞套洞,深不見底。現洞內修有石階1500多米,兩側塑有大禹治水系列神話故事的雕塑,形成環形旅游線路。相傳洞內有一條小河,人們一般走不河邊,河對面金碧輝煌,遍地金銀珠寶,有老太太在磨金豆,有民謠:“過了禹洞河,金銀財寶任你馱。”禹洞現為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道統祠:在嵩陽書院,殿內供有帝堯、大禹、周公半身像。后壁繪有帝堯巡狩、大禹治水、周公測景三幅壁畫,描繪了他們在嵩山地區活動的情況。道統祠和先圣祠一樣同為嵩陽書院祭祀的主要場所,是大禹被列為儒家先圣的有力證據。

    13、石羊關:又名陽城關,關崖有石如羊故名,位于告成鎮東南十三華里,自古以來皆是許昌到洛陽必經之處,現已為白沙水庫淹沒。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開此關,陽城大地才露出地面。歷史上石羊關為軍事要地,始置于魏孝昌三年(527年)。

    14、石啟洞:古稱筮啟亭,位于登封市告成鎮石羊關村白沙湖南岸,相傳夏啟曾在此居住。另外,傳稱夏啟有鈞臺之享,祀諸神于大陵之上,以筮啟名其地,稱筮啟亭,今人稱為石啟洞。相傳西周穆王游嵩時曾到夏后啟之所居,并入洞觀瞻。《穆天子傳》載:“天子游于黃室(即嵩山太室山)之丘,以觀夏后啟之所居,因入于啟室。”

    15、試斧石:在嵩山萬歲峰下石門溝口、薛家門村東,高約3米,長寬各約5米,巨石裂為三瓣,石縫內長有一棵梨樹,約有4把多粗。此石相傳為夏啟用大禹的神斧劈開,以試神斧是否鋒利,試過后又三斧子劈開了石門溝。

    此外,還有勾龍廟、少康藏兵洞、梅村三官廟、大河口、秦五龍、弋家祠堂、崇福宮三元殿等,這里不再一一介紹。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登封網 2013-03-19 作者:常松木
0
下一條:少林功夫上一條:嫘祖文化流變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