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鄭州

潁河洗耳的高士——許由

2013/4/15 9:15:36 點擊數: 【字體:


    一、許由村寨、許氏宗源

    許由,字武仲,公元前23-22世紀人,與堯同時。許由部落遺址,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二十五公里鄢陵縣陳店常村許由砦。相傳,許由為昆吾族部落首領,長期生活在潁水之濱,許地范圍。夏天巢居庵棚,冬天穴居地洞,“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情操高尚,為人耿直,“邪席不坐,邪膳不食,”人稱高士。

    傳說堯時,許由是部落首領,帶領族人過著漂泊不定的游牧民生活。當時河水泛濫,兩岸荒無人煙,大家一直為找不到一處合適的生存環境而發愁著。有一天,他們順潁河水而下,當走到現在許昌以東時,許由忽然聽到天上傳出話語:“此時到地,此地由你。”許由仰天觀看,天空并無人影,只有一輪紅日發著耀眼的光芒。許由不由心里一動:此時,正當午時;有人說話,“言”“午”是“許”,此地“由”我,說出了“由”字,我是許由,這是天意。許由立即下令,停止前進,大家安營扎寨。大家定眼一看,潁河兩岸,一馬平川,草木蔥蘢,野花遍地。從此,許由部落就在這里耕田放牧,狩獵打魚。不幾年功夫,五谷豐登、牛羊成群,人人豐衣足食,家家幸福安康,許由落部也一天天強大起來。后人將許由部落耕牧的地方叫“許田”,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許昌的名字也由這兒演變而來。

    根據《姓纂》記載,許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姓纂》說:“姜姓,炎帝之子孫,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于許;后為楚所滅,子孫分散,以國為氏。”由此看來,許姓應該是炎帝的后裔,在三千年前周武王的時候,被封在許國,后來國滅之后,子孫都以國為姓,并且四散在各地繁衍。許國故都城址所在地,有幾種說法:一是《后漢書集解·郡國志》:“故城在許州(今許昌市)西南。”《清一統志》說法與此同;二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今河南許州東三十里有故許昌城。”《記輿紀要》與此說同;三是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皆認為在河南省許昌市東三十六里處,即現在的張潘鄉古城村。那里不但有舊城遺址,殘磚爛瓦,還先后出土有石鏃、陶器、印信和直徑約八寸的玉璧等文物。目前基本上認定,今鄢陵縣陳店鄉常村“許由寨”是許由部族聚居區的古村落遺址,是許姓氏族的最早發祥地。據學者考辯,“許”、“許地”、“許氏”、“許國”、“許昌”等均源于許由的許姓。“許”,古體字作“鄦”,許鄦相通,異形同音。“鄦”從邑無聲,讀若許。無者無也,邑者古意有一個解釋為居室。無,邑會意為無有一定居室。也就是說,“鄦”是一個沒有固定居處的部落,這正反映出了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掠影。古典文獻《琴操•卷下》:“許由……夏則巢居,冬則穴處,均無定所。”這恰巧與古“鄦”字會意一致,這是歷史的印證。“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共性,當然不僅僅是指許由一個人。許由作為部族首領自然也是“巢居”、“穴處”。他和部族人一起依賴自然界的生存條件,不斷游獵、遷徙。

    有關“許”姓,郗政民教授等著《百家姓新注》編注稱,“許”姓發端有二:一是遠祖始于上古時期,傳說為帝堯時高士許由的后代;二是春秋時代,周武王封文叔于許(今河南許昌東),建立許國,后為楚滅,子孫以國為姓,稱許姓。這說明:一是許姓均發源于古許地;二是古許國在今河南許昌東。鄢陵的許由村、許由砦、許由墓等均在許都遺址東5公里處,西距今許昌市25公里左右。另外,許由墓冢東1公里處的大馬鄉王店村南端有一原始社會古城堡遺址,根據1984年河南省文物部門的初探和地貌地望的觀察,疑為許國早期都城。許由墓冢周圍鄢陵、許昌兩縣境內,縱橫5公里的村名、地名、土地座落,故城遺址、出土文物以及一些詩詞歌謠,群眾傳說等,都和“許由”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可以肯定,許由部落主要在許昌東部一帶活動。

    二、潁河洗耳、恥聞禪讓

    在許昌一帶,除了有許由遺址,有關許由的傳說軼事也頗多。許昌在嵩山之東,潁河之濱,從歷年這里出土的鹿角、虎骨、象骨等各類獸骨化石都可證明,在遠古時代,這里林木參天,百草豐茂,鳥獸成群,非常適合居住生存。從文獻記載和傳說來看,許在當時的中原是一個勢力不小的部族。它的主要活動范圍,在今許昌、禹州、鄢陵、長葛、登封、箕山之下等地區。據說,當時許由和他的好友巢父同在偏僻鄉間隱居,許由常在潁河南岸釣魚,巢父則在穎河北岸放牛,空閑時兩位老朋友在一起吟誦詩文、談天說地,十分快樂。許由一貧如洗,平時用手掬水喝。有人見他沒有東西盛水,就送給他一個瓜瓢。許由拿著瓜瓢舀水喝,喝完之后將瓜瓢掛在河邊的樹上。一陣風吹過來,瓜瓢在樹上被吹得嘩嘩直響,許由覺得響聲太吵,便取下來扔掉,從此不用器皿舀水。不久,許由的清節名聲便傳到帝堯的耳中,堯帝在位多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他雖然是帝王,對人卻很謙和,又常能俯察民意。當聽說許由品德高尚、才智過人,很受部族崇敬的情況后,便準備當面把帝位禪讓給許由。這天,堯帝找到了許由,對他說:“好太陽出來了,圓月亮出來了,還日日夜夜用燃燭照明。設若你是燭火,難道不覺得太丟臉了嗎?及時雨下了,還引池水灌莊稼,設若你是水池,難道不覺得白白浪費嗎?許由啊,你在民間,影響遠播,致使天下安定。我坐在帝位上,裝扮得象神主似的,枉自享受拜祭,感到萬分慚愧。現在,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治理吧。”許由說:“你治天下多年,早就治理好了。現在要我來代替你,這是你的想法。可是,我來代替你,圖個什么呀?圖名嗎?名都是外來的賓客,實才是內在的主人。你要我扮演有名無實的虛假的賓客嗎?林木雖多,桃雀只巢一枝。河水雖多,鼴鼠只飲滿腹。天下這東西,給我也沒用。請你回去吧,君王。”帝堯再三勸說,并給他幾天時間考慮此事。但許由態度堅決、堅辭不受。帝堯回去后,大惑不解,帝堯身邊的大臣便來問許由,為什么不愿意接受統領天下的重任。許由告訴他:“堯只知道賢人對天下的益處.而不知道賢人也能禍害天下。”但不久,帝堯還是派使者讓他出山作九州之長。許由堅決辭退了使者,并認為僅僅聽到這個消息,就是對他清潔人格的玷污,非常厭惡,便急忙跑到穎河邊洗耳朵。此后,這里便留下了洗耳臺。也有傳說,洗耳臺遺址就在今禹州城北關老橋南頭。他的朋友巢父,當時正在河邊飲牛。問清許由洗耳的原因后,覺得許由沖洗耳朵的水玷污了他的牛口,于是將牛牽到上游的清溪里去飲。此溪便是后來的犢水溝,它在潁河北岸,源出淺井鄉的杏山,輾轉注入潁河。清代陳環作有《鈞陽雜詠》:“許由甘遁世,今留洗耳臺。寄語牧牛者,莫向潁濱來。”歌詠的就是此事。

   在嵩岳一帶也流傳著與此相似的傳說。傳說堯年老時,十分留意尋找能繼承他王位的人。有人推薦了當時隱居箕山的隱士許由。堯就親自到河南登封縣箕山拜訪他,執意要把帝位讓給他。許由沒有接受帝堯的禪讓,連夜逃進中岳嵩山附近穎水邊隱居下來。但沒有多久,堯帝還是追趕著許由到了穎河水邊。帝堯是執意要讓位的,見他不肯接受,便請求他出任九洲長來協助自己治理天下。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志,固如磐石,采山飲河,所以養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優游,所以安己不懼,非以食天下也。”這次許由不僅堅辭不從,而且認為聽到了那些話便是奇恥大辱。他奔至河畔,不顧河水冰涼,一個勁地沖洗自己的雙耳。恰好此時也在穎河邊隱居的巢父牽著牛犢到河邊飲水。見許由這般情景,便問其原因。許由說,堯要讓他當九州之長,玷污了他的耳朵,故而以河水沖耳。不料巢父聽罷大怒,認為許由是矯揉造作,厲聲斥責道:“這都是你的不是。你若誠心隱居,深藏不露,何不到高山深谷藏起來?誰又能找得到你?偏偏你要到處浮游,高淡闊論,還用歌詞去激堯帝。你在此洗耳,無非又是一種沽名釣譽!你在上游洗耳,我在下游飲牛,既然你已知道自己雙耳已污,為什么又來弄臟我的牛嘴?而且也把這清河水染臟了!”說罷,憤然牽牛往上游去了。晉代皇甫謐《高土傳·許由》中有類似情節的記載。可見巢父亦是嵩山高潔隱士之一。據說,許由聽了巢父的一番話之后,很覺慚愧,打點行裝,周游他處去了,從此杳無音訊。帝堯知道后,非常敬佩,就封許由為箕山的山神,配食五岳,代代不絕。

   三、新鄭植棗、箕山隱志

   箕山、新鄭一帶生產大紅棗,這里廣泛流傳著許由植棗的故事,同時他也一直被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圣賢”,倍受尊崇。傳說許由在隱居期間,曾遇到仙人的指點,學到了一種嫁接方法,并成功地培育出個大、皮薄、肉甜的大紅棗,這種紅棗可真拯救了一方饑餓的百姓。許由始終醉心于他的棗林,他隱居于箕山之上,潛心研究園林紅棗,還撰寫了一本專門講述紅棗鮮果的貯存、晾干、保鮮等技法的著作。后人為了紀念這位不求名利,潔身自好,獻身農業園藝的文化鼻祖,就在箕山上建造了許由冢、許由祠,而他居住的地方也改名為許由村。

    相傳在九疑山深處,也有一個“許由村”,村邊有一條“許由”河。說是當年許由在穎水邊洗耳時,遭到了巢父的一番訓斥,便離開箕山南下,云游四海。后來就在九疑山落腳,在一座奇峰下的小溪旁,結廬隱居。三十年過去了,接替堯位的舜不幸在九疑山中駕崩了。許由聞訊,悲痛之極。將自家的田地、房屋、牛羊等財產全給了別人,錢全散到道路上。然后,孤身一人帶著一支竹簫,引了白鶴,騎著大象,入深山而去。

    過了許久,有人曾見一位白發老人坐在象背上,吹奏“簫韶”之樂曲,那大象用鼻子卷著石棒有節奏地敲打著石壁,發出宏大的鐘聲,響徹山谷。老百姓說是天鐘在為舜帝奏哀樂呢,因此,這地方就取名叫舂陵國。又過了許久,有人看見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騎著大象立在九疑山的一座峰頭上,百姓以為是天神來朝拜舜帝,便叫此山為“萬歲山”。后來,人們知道是許由所為,便把他曾住過的茅屋后的山峰稱為“簫韶峰”,他住過的村子叫“許由村”,村旁的小河叫“許由河”。那頭大象據說也登仙而石化為山中的“象鼻石”。

    也有傳說講許由一直在箕山隱居,并曾操琴歌唱:“登彼箕山兮,瞻望天下。山川麗崎,萬物還普;日月運照,靡不記睹;游放其間,何所欲慮。嘆彼唐堯,獨自愁苦;勞心九州,憂勤厚土;謂余欽明,傳禪易祖;我樂如何蓋不盼顧。河水流兮緣高山;甘瓜施兮棄錦蠻;高林肅兮相錯連;居此之處傲堯天。” 據說許由還有《遁世操》、《西峰重修真傳》等曲段流傳。《琴苑心傳全編》稱這些曲調“神骨峭異,迥不尋常,真太古之音。”

    四、箕山之巔,高士墓冢

   許由墓冢今在何處?根據史籍和傳說,全國共有四處。一說在河北行唐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注:在河北省“直隸行唐縣西北50里,以峰形若箕而名,相傳以為許由隱此,上有許由冢。”二說在河南省登封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潁水》條:“(其)縣南封箕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許由冢焉’。山下有牽牛墟,側潁水有犢泉,是巢父還牛處也。石山犢跡存焉,又有許由廟,碑闕尚存。”《河南通志》:“箕山在河南府登封縣,昔許由隱此,有墓在焉。”三說在河南鄢陵縣。明《嘉靖鄢陵志》:“許由冢在甘羅南保,許由事不經見,惟莊子云:‘潁陽洗耳,恥聞禪讓……’”清順治十六年(1659)撰《鄢陵縣志》云“許由冢在甘羅南保”。《嘉靖鄢陵志》列許由墓為鄢陵八景之首,并輯錄明代華亭名士張琳《許由古冢》詩:“讓位唐虞圣絕論,寓言巢許跡皆陳。箕山有墓空如釜,潁水沅風凈不塵。葉底綠匏仍浥露,龍頭黃牛自耕春。高蹤千古真堪訓,后世何多受禪臣”。距嵩山登封市區20余公里穎水流域的箕山,因形似簸箕,故名箕山。又因許由卒葬于此,人們又稱它為“許由山”。山上有數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上刻有:“祖乃許由、根在箕山”八個大字。山上有山石壘起的高3米、寬2米、周長數千米的許由寨,山頂東北端有許由冢。冢成圓狀,山石堆砌,高約5米,周長60米。《史記·伯夷列傳》云:“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焉。”《水經注·潁水》也有:“潁水徑其縣故城南……縣南對箕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說嵩·箕山》引《海內奇觀》云:“許由冢,歲饑,諸惡少發之,石槨發輒合。”又據許由征君廟斷碑載:“箕山之巔,有高士征君許公冢焉。”山上還有“箕陰避暑處”,相傳為許由隱居避暑處。明代傅文《箕陰避暑》詩云:“獨愛云林境界幽,綠蔭蔽日翠光浮。棄瓢崖畔排煩熱,洗耳溪邊枕細流。每有涼風來樹底,更無塵事到心頭。許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如此等等。大量的文獻資料佐證,許由應該是在箕山埋葬的,歷代名士多有來此瞻仰、賦詩抒懷。許由辭堯禪讓、不謀祿位、淡泊無欲的美德早已名揚四海。

    在民間傳說中,許昌的人們更相信當時許由居住的地方在今許昌市鄢陵縣西南25華里的陳化店鄉常莊村。這里后人筑有寨垣,人稱此處為“許由寨”。其寨南北長20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約14000平方米。上嵌石額“許由寨”三字,為清咸豐十年(1860)重修寨時所刻。據說,許由死后,葬于寨內北端,名“許由冢”。后人發現,其冢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上。從這里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證明,這是人類氏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時代與傳說中,許由來此牧耕的時間接近。明代有位叫曹汴的詩文家到這里憑吊后,題詩《鄢陵懷古》:“宿草尚凝如晦墓,秋風誰掩許由扉。”今冢高約5米,南北長20米,東西寬約8米。另據《鄢陵縣志》載,金代大定三年(1163)在冢前建有許由寺、許由祠和許由塔。

   在我國歷史上,許由是一位“高士”、“賢者”。魏文帝曹丕對許由的不受禪讓、不慕功名利祿的高風亮節和賢逸情操頗為贊賞,他在與元城令吳質的信中稱徐干“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這里說的“箕山之志”就是指許由的恥于受禪一事。如果說許由的故事表達的是人們對這位傳說人物的崇拜和贊頌的話,那么來自民間的口頭傳聞,則更不同程度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列宅紫宮里,飛宇若云浮。

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何為歘來游。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西晉〕左思《詠史(其五)》

    左思的《詠史(其五)》詩以開闊雄渾的意象、高亢激越的情調和磅礴充沛的氣勢,表現了他鄙棄榮華富貴的高潔胸襟。其中“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詩句展示了他下決心與腐朽門閥作最后決裂的場景:穿著粗布衣服,邁步走出皇宮大門,昂首前行追蹤那不要爵祿的高士許由。站在千丈高峰,抖盡衣衫上世俗的塵埃。投足于萬里溪流,洗盡仕途的泥污。這幅畫面將詩人志高才雄、胸懷磊落、情緒激昂、氣概超拔的情態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那么,讓左思追求效仿的高士許由是何許人呢?他就是隱居河南嵩岳箕山一帶的高士許由。(劉玉娥)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鄭州師范學院中原文化研究所 2010-10-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