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崗文化①是1977年在新鄭縣裴李崗發現的一種新型文化,它不僅文化面貌獨具風格,而且在中原地區各類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年代在目前來說也是比較早的,也可以稱為前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的發現,是我國考古學上的新收獲,它的學術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裴李崗文化的概況
裴李崗文化已經發掘的遺址有兩處,一處是新鄭縣的裴李崗,另一處是密縣的莪溝北崗,兩處遺址均在洧水左岸,相距20多公里。裴李崗遺址的面積約2萬平方米,莪溝遺址的面積約8萬平方米。綜合這兩處遺址的發掘資料,對裴李崗文化有以下幾點認識。
1.裴李崗文化的氏族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第一,文化層的堆積有的地方厚達1米以上,如果沒有長期的定居生活,這種現象是不會出現的。第二,遺址中發現有房基、燒陶窯和許多儲藏物品的窖穴,這些都是人們定居生活的一般特征。第三,墓地的發現以及墓地和其他遺跡還有打破關系,也是定居生活的一條證明。
2.裴李崗文化的氏族經濟生活主要是依靠農業生產。這從發現的生產工具即可以看出一個大概。首先是用于砍伐的石斧,用于松土播種的石鏟,用于收割禾穗的石鐮,是發現最多的農業生產工具;其次是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石磨盤和石磨棒,這是加工糧食的工具。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的發現,充分地證明了農業生產是氏族生活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氏族定居的物質基礎。
3.狩獵、采集和家畜飼養是氏族經濟生活的輔助。遺址中發現的少數的彈丸和骨簇是狩獵經濟的反映;發現的櫟子、棗核和核桃是采集經濟的反映;發現的豬、羊骨骼和陶豬、陶羊,說明氏族內出現了家畜飼養。但是這幾種生產活動與農業生產相比較,只能是氏族的一種副業,是生活的補助。
4.石器和陶器的制造,是氏族內主要的原始手工業生產。關于石器制造,人們不僅已經熟悉選料和制坯技術,而且在磨制技術上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雖然有些石器還保留有一定的打制或琢制痕跡,但有些石器卻磨制得非常精致。石器的種類不多,主要有磨制的石斧、石鏟、石鐮和琢制的石磨盤、磨棒等。另外,還發現有磨制石器或骨器的礪石。關于陶器的制造,是裴李崗文化一項十分重要的手工業生產。在莪溝發現的一處紅燒土面遺跡,當是最原始的就地燒制陶器的基址;在裴李崗發現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燒陶器窯,雖然比較殘破,但還可以看出已初具規模的簡單結構。在這樣的陶窯里燒制成的陶器,基本上呈紅色或紅褐色,灰色陶器是非常個別的。陶質有兩種,一種是細泥紅陶,一種是夾砂紅陶。陶器胎質疏松,吸水性強,容易破碎。陶器純屬手制,大器物多用盤筑法,小器物用手捏制,耳、鼻、腿皆為器體制成后再進行粘接。陶器上的紋飾非常簡單,主要有篦紋、壓印紋、坑點紋、劃紋和指甲紋等。陶器的品種主要有罐、壺、缽、碗、勺、鼎和三足缽等。
5.紡織和人們的裝飾。這兩方面出土的遺物不多,但是也可以看出一些跡象。遺址中出土有陶紡輪,是人們已經會紡線的證明,發現的骨匕可能與織布工具有關。裝飾品發現有綠松石珠,還有人們用于發髻上的骨簪。
6.建筑術的出現。第一,人們會營建簡單的燒陶器窯。第二,人們會挖掘儲存物品的窖穴。第三,人們會營建半穴居的房屋。在莪溝發現6座房基,均屬半地穴土坑。近圓形的房基5座,口徑2.17米~2.2米,周壁直而光滑,在南壁或西南壁有伸出房外的斜坡或階梯門道,迎門的室內有火塘,有的火塘用黃泥或草拌泥筑成灶圈,有的火塘呈箕形。有的房基周邊分布有均勻的柱洞,門道兩側有兩個大柱洞。有一座房子是從地面向下挖一個長方形坑,南北長2.4米,東西殘寬1.32米,室內地面用黃色土鋪墊。
7.氏族的葬俗。裴李崗和莪溝共發現100座墓葬,反映了以下幾種葬俗:第一,這時的氏族有了公共墓地。第二,墓壙均為長方土坑,無葬具,方向朝南或西南,雖然多數人骨架已腐朽,但是還可以觀察出來他們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除一墓為二人合葬外,其余均為單人葬。第三,莪溝出現了9座挖有壁龕的墓,隨葬品都放置在壁龕里。第四,盛行隨葬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除9座墓無隨葬品外,其余91座墓均有隨葬品,最少的1件,最多的有26件,隨葬品的放置似有一定規矩。隨葬品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生產工具,一類是糧食加工工具,一類是生活用具。第五,隨葬品的組合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純陶器隨葬,另一種是陶器與糧食加工工具相組合,最后一種是陶器與農業生產工具相結合。除裴李崗M1外,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在其余所有墓內是不同時隨葬的。能夠區分性別的在莪溝有M31、在裴李崗有M28,都是男性墓,他們的墓內只隨葬陶器和農業生產工具,而沒有糧食加工工具。從這些跡象看,男女分工已經反映到葬俗上來了。
8.裴李崗文化的年代和分布。莪溝遺址的年代測定了三個數據,樹輪校正后為公元前5737年~前5916年。裴李崗遺址也測定了三個數據,其中最晚的一個數據經樹輪校正為公元前5879年,其余兩個未經樹輪校正的數據,一個是公元前5935±480年,一個是公元前7350±1000年。綜合這些數據來分析,裴李崗文化的時代當在距今8000年左右。
關于裴李崗文化分布的情況,據開封地區文管會的調查,在新鄭縣除了裴李崗遺址外,還有唐戶遺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西土橋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在中牟縣發現了兩處,一處在黃店公社的業王村,一處在八崗公社的馮莊大隊。在密縣除了莪溝遺址外,還發現有東關、城東北角、青石河、張灣和王咀、馬良溝等6處遺址。在登封縣唐莊公社向陽大隊的東崗嶺發現1處。在鞏縣夾津口公社鐵生溝大隊和魯莊公社趙城大隊村南也各發現了1處。總共五個縣發現裴李崗文化遺存14處,其中4處和仰韶、龍山文化共存②。另外,在鄭州、焉陵、長葛、舞陽、漯河、許昌、郟縣、潢川、項城以及山東的滕縣等近20個縣市,都發現了裴李崗文化③。根據這些不完全的調查,已足以說明裴李崗文化分布的區域實在不能算小。
二、裴李崗文化的獨特風格
裴李崗文化與中原地區各類新石器時代文化相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不僅文化的年代居于首位,而且它的文化面貌也是具有獨特風格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石磨盤和石磨棒的特殊形制與普遍的發現,是識別裴李崗文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磨盤和磨棒皆用砂巖琢制而成,磨盤形制有三種。以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為例,第一種平面近似于橢圓形,一端稍寬,一端稍窄,腰部內收,略呈鞋底狀,盤下有四個柱形腿;盤面由于長期使用,腰部已經下凹。第二種平面也近橢圓形,與第一種最大的區別是盤下沒有腿,一般較厚大。第三種平面一端尖,一端平齊,無腿。石磨棒一般為圓柱形,由于長期使用,有的成扁圓形或三棱形。裴李崗文化的磨盤、磨棒不僅器形特殊,而且出土數量也特別多。在裴李崗和莪溝兩處共發現了57個石磨盤,25根石磨棒。在各縣發現的裴李崗文化中,多有石磨盤出土。所以有的同志說“這簡直是磨盤文化了”。這樣多的石磨盤出土,目前所知道的任何類型文化遺址都是望塵莫及的。
2.三足器的大量出土,是裴李崗文化又一個明顯的特點。三足器有陶鼎、三足罐、三足壺、三足甑形器和三足缽。裴李崗和莪溝出土各類陶器總共只有300多件,但是其中三足缽即有125件,是數量最多的一種陶器,如果加上其他三足器,即有140多件。裴李崗文化盛行三足器,也是其他類型文化無法與之相比的。特別是莪溝發現的三足甑形器,更為各類新石器時代文化所罕見。
3.兩端刃和舌狀石鏟是裴李崗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有的是帶肩石鏟,刃部呈弧形;有的石鏟刃部呈弧形或舌狀,但頂端較窄,甚至呈尖狀。最使人感興趣的是兩端刃石鏟,有的兩端皆呈舌狀或弧形,或一端呈舌狀一端呈弧形。石鏟在裴李崗文化中是既普遍存在數量又多的一種器物。如裴李崗和莪溝發現石斧、石鏟和石鐮共117件,其中石鏟一種即81件,占總數的69%,這樣大的比例在其他文化遺址中是不多見的。
4.鋸齒鐮是裴李崗文化的一種典型器物。這種石鐮都是通體磨光,制作精致。其形狀有弧背平刃和弧背凹刃兩種。石鐮的柄部略向上翹,柄的下部有一個缺口或兩個缺口。這類頗具匠心的石鐮,最引人注意的還不是它的形制如何精致,而是在于每一件石鐮的刃部都制作有鋸齒,正是這種帶鋸齒的石鐮,它把裴李崗文化點綴得更加突出更加明朗化。
5.陶壺在裴李崗文化中數量僅次于三足缽,兩處公共墓地共隨葬陶壺78件,它是氏族最重視的生活用具之一,在莪溝大部分墓內都隨葬有陶壺,在裴李崗幾乎全部墓內都隨葬有陶壺。發現的陶壺一般都是小口、高領,并附有對稱的彎月形雙耳,不論橫耳或豎耳均有穿孔,個別的還有紐狀耳。器形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圓球形,一種是蛋圓形。陶壺的底部有四種情況,一種是圓底,一種是小平底,還有一種近似尖底,最特殊的是在球形壺下附三個錐狀矮足。這種陶壺當是一種運水工具。
6.裴李崗文化中的陶勺、深腹罐和圈足碗,雖然沒有三足缽和陶壺那樣顯著的位置,但也是構成裴李崗文化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陶勺的出現,在其他類型的文化遺址中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