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祖弘德,共聚滎陽。2016年11月11日,中國滎陽丙申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在滎陽鄭氏名人苑隆重舉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主辦,來自福建、廣東、湖南、四川、山東、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廣西、河南、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重慶、上海、北京等二十余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以及美國等地六百余位鄭氏宗親來到祖地滎陽,一同祭拜鄭氏先祖。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誼中心主任鄭朝陽,副主任徐海櫻等領導出席。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也組織了以皇甫姓委員會會長皇甫雷卿、何姓委員會秘書長何保安,常姓委員會會長常鑫,孫姓委員會秘書長孫釴淼,河南益品椹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彬為成員的代表團與會觀摩,大家紛紛感佩于鄭姓滎陽拜祖大典規模之宏大、場所之完美、儀式之莊嚴、場面之感人,也為本姓以后的活動找到了楷模和標桿。
初冬的清晨,寒意陣陣,卻阻擋不了鄭氏子孫們回家的步伐。來自海內外及全國各地的鄭姓代表首先前往滎陽城東南檀山腳下,瞻仰宏偉高大的三公像。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的雕像目視東方,腳步沉穩,駐足在滎陽的大地上。古老的鄭文化在每一位鄭氏子孫們的心中都留存著深深的烙印。在此時此刻的仰首凝望中,祖輩流傳的血液在身體里沸騰,祖輩的榮光讓鄭氏子孫們更加堅定地傳承歷史的榮耀。
盤龍山上的鄭氏始祖殿,寒風瑟瑟中展現著雄偉的姿態;功德碑林區的樹木郁郁蔥蔥,寄托著歸鄉情思的碑林莊嚴肅穆;鄭成功紀念館端莊矗立,述說著英雄捍衛疆土的愛國情懷。這就是鄭氏名人苑,一項承載了眾多鄭姓后人心愿,歷經二十多年的宏偉工程。雖數次中斷,幾經波折,仍最終于三年前竣工。如今的鄭氏名人苑已經是鄭氏子孫的拜祖圣地,是鄭氏族人的靈魂棲息地。
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人們早早下車,步行上山。陽光明媚,鑼鼓喧天。附近的鄉親們在道路兩側擺起了小攤,金黃的油條,熱乎乎的燒餅,香甜的紅薯,酸辣可口的涼粉,空氣中散發著的這些濃郁的家鄉味道,還有夾雜著熱情鄉音的親切招呼,這一切似乎都融進了迎接遠方親人的交響樂中。此情此景,無不使歸來的游子心生暖意。
當雙腳踏上這厚實的故土祖地,當耳畔響起熟悉又陌生的淳樸鄉音,隱約中從始祖殿傳來的那聲聲呼喚,人們的腳步不由得加快了。漂洋過海,翻山越嶺,葉落歸根,為的是感恩先祖造就我們的生命;為的是使后人的靈魂獲得洗禮;為的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
上午10點45分,全體宗親整裝肅立,有序地站立在始祖殿前,拜祖大典在震耳欲聾的鼓樂聲中開啟。慶典由鄭如杰主持。
李立新秘書長宣布“2016丙申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開幕。
擊鼓鳴金,通神告祖,獻三牲、供五谷,奏樂升旗,敬獻花籃,拱手上香,獻爵敬祖,恭頌拜祖文,樂舞敬拜,施禮敬拜,祈福中華等儀式依次莊重進行。
“滎陽鄭氏,連續九年,成功非遺,吾族榮光,克紹其裘,奕世顯揚……”,儀式中,全體宗親代表一齊恭讀拜祖文。激勵人心的拜祖文在耳邊回響,一千二百萬鄭氏子孫一定會用智慧和力量使鄭文化的發展再創輝煌。
祈福中華環節,時間再次定格在11月11日11時11分11秒,寓意鄭氏子孫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勇爭第一。所有在場的鄭氏宗親雙手合十,雙目微閉,心中默默祈福,祈愿國家昌盛、鄭氏繁榮、子孫平安。
禮炮聲聲響徹山谷,五彩煙云升騰半空。伴隨著大典儀式的結束,鄭氏宗親們難掩激動的心情,點燃手中的高香,進入大殿。一步一祈愿,一步一鞠躬,匍匐在先祖像前,這種虔誠深入骨髓 ,這種根脈絲絲相連。沒有血脈的傳承,今人無復存在;沒有祖訓的教化,后人的精神更無從依托。我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我們存在的源頭,他們的功績是我們前行的動力。這是尊重生命、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這種莊嚴的儀式是一種情感上、道德意義上的真實存在。

“滎陽郡廣,納諸地于一區,原不分新鄭新密開封;鄭氏望隆,燦群星乎百代,終歸根桓公武公莊公。”祭拜結束后,來自海內外各地的鄭氏宗親們紛紛在始祖殿前合影留念。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回到家鄉故土的歡悅之情。笑語歡歌匯聚成一股溪流,奔向遠方。這種喜悅,一定會傳遍世界各地,傳遞到每一個鄭氏宗親的心中。
拜祖大典結束后,來自各地的鄭姓代表也用他們最樸實的話語表達了他們最真實的感受。
安徽鄭氏聯誼中心主任鄭家榮在采訪中傳達了他真誠地感謝。鄭家榮說,能有這樣一個讓全世界的鄭氏有所依歸的平臺,與滎陽市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此外,要特別感謝主持鄭文化事業的鄭朝增會長,是他首先倡導、動員、組織建設鄭文化的各項設施。我們鄭氏家族要團結起來,高舉一個滎陽的大旗,為了一個宗旨,去弘揚鄭文化。
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稱贊,每一次來滎陽祖地都感受到相當大的變化。鄭昭明講到,臺灣同胞的很多家庭的堂號、神位都寫有滎陽堂,我代表臺灣八十萬鄭氏宗親肯定我們的祖地是滎陽。
來自廣州琶洲的珠三角鄭氏宗親聯誼會會長鄭錦桓深情地講述了他的祭祖情懷。鄭錦桓從小就看見身邊的祠堂、碼頭、船上都標有滎陽的“滎”字,那時候不會寫,常常寫成光榮的“榮”,但就知道自己是滎陽人,河南人。參加滎陽祭祖大典已經八九次了,現在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說自己是琶洲人,而是滎陽人。鄭錦桓說,我們很感動,因為鄭朝增帶著我們走到這一步。希望世界各地鄭氏宗親都記得滎陽就是我們老祖宗的祖地。現在他病了,我們還會繼續支持他,哪怕只有點滴之力,我們也要做。
世界鄭氏宗親聯誼總會常委主席鄭永賢在大典結束后,激動地說,我們從小就知道滎陽堂,老家都建有滎陽堂,到國外也看到滎陽堂,所以滎陽是我們的祖地。希望鄭氏宗親團結起來,每年十一月都來滎陽祭祖。
來自浙江臺州的鄭仙才宗長講述了祖地在滎陽,后又在臺州繁衍生息的臺州文教鼻祖鄭廣文,湘黔渝川桂鄭氏始祖鄭仕文,浙江臺州龍角山七世祖鄭與叔,“鴉片戰爭抗英名將”鄭國鴻四位鄭氏歷史名人的播遷故事。他說,滎陽名人苑落成后,在臺州鄭廣文紀念館前館長王晚霞先生發起下,各省市的四位先祖后裔為了了卻祖先遺愿落葉歸根的夢想,紛紛捐款,為鄭廣文、鄭仕文、鄭國鴻、鄭與叔先祖在祖地滎陽立下功德碑,以教育子孫世世代代青出于藍勝于藍,代代相承永記根之源、人之本。
福建大田鄭氏聯誼會會長鄭和取介紹了大田當地的鄭氏祖祠滎陽祠,并稱跟滎陽有很緊密的血緣關系。被問及再次來到滎陽的感受,鄭和取說,變化特別大,對名人苑的建設很滿意。也很心疼朝增會長,他為我們鄭氏做了很大的貢獻。
李立新秘書長在慶典結束后的午宴伊始發表致辭。他在致辭中說,祠堂是寄托我們鄉愁的陳列館,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鄭氏名人苑和始祖殿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成為天下鄭氏的心靈故鄉,精神家園。天下鄭氏出滎陽深入人心,我代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歡迎海內外的鄭氏宗親到祖地來尋根謁祖。另外,鄭朝增先生為了鄭文化事業耗盡了精力、智力、財力,還因為去年慶典的操勞而患病,我們要對他表示敬意。鄭桓公寄孥于滎陽,滎陽不僅是鄭姓的起源地也是鄭姓的郡望地,鄭州作為河南的省會,得名于鄭氏始祖,祭拜鄭氏三公的意義超出了鄭姓家族,可以說,鄭姓的滎陽尋根謁祖活動是構建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圣地的一部分,是建設全國重要文化高地的一部分。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中,讓中原更出彩。

11日下午,鄭氏宗親共聚一堂,歡度丙申年拜祖大典聯誼會。
鄭如杰宣讀了來自香港輝達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首席榮譽院長鄭世進、新加坡老宗長鄭孝習、泰國鄭氏宗親總會、馬來西亞砂勞越鄭氏宗親會、韓國瑞山鄭氏大宗會的賀信。
會上,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鄭昌德做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成立三周年工作匯報。他說,鄭文化研究院成立三年來,組織了“鄭氏源流”學習研討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參與了海內外傳承鄭文化的理論研究,密切關注天下鄭氏大團結的相關活動并給予了極大地支持。鄭昌德說,建院三周年,是我們練好內功,積蓄力量的三年。未來,研究院會更好地發揮省級文化社團的功能優勢,團結天下鄭氏,為“弘揚鄭文化,振興我中華”作出應有的貢獻。
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在聯誼會上進行了發言。鄭昭明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根。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文化,根就爛了,樹就倒了,樹葉也不會茂盛。對鄭家來講,鄭文化就是我們的根。鄭朝增會長長時間推動鄭文化發展,長時間維護這個基業,讓我有說不完的感動。鄭文化的發展也涉及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涉及兩岸的交流,所以,我請求大家共同擔負起弘揚鄭文化的責任。
會上,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執行秘書長鄭天強做了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規劃發展工作匯報。鄭天強在匯報中講到,研究院會在明年適時啟動《中國鄭文化志》(暫定名)研究項目;繼續完善《世界鄭氏網》的建設與發展;創作具有深遠意義的反映鄭文化歷史的網絡大電影與微電影,力爭在今年啟動拍攝《鄭國春秋》電視劇;完善滎陽鄭氏名人苑的各項設施建設,爭取早日成為國家3A級景區。
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誼中心主任鄭朝陽在聯誼會上發表講話。他說,滎陽鄭文化是鄭氏家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值得大力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滎陽三十多年開展鄭文化活動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滎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鄭氏熱心人士的資助參與,為滎陽鄭文化發展壯大作出突出貢獻的鄭鴻業、鄭杭生、鄭新立、宋國楨等老領導以及以鄭朝增為代表的一大批無私奉獻的鄭文化工作者。在未來,要高舉“滎陽”大旗,繼續推進滎陽世界鄭文化圣地和心靈故鄉工程建設。
滎陽鄭氏三十年的文化累積,三十年的文化傳承,三十年的聯誼工作,三十年的艱難坎坷,三十年的巨大貢獻,背后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聯誼會上,鄭氏宗親們共同觀看了《感動鄭氏人物》紀錄片。鄭鴻業宗長、鄭新立宗長、鄭杭生宗長、鄭增茂宗長、鄭世進宗長、鄭昭明宗長等為滎陽鄭文化所付出的辛勞是大家有目共睹、不能忘記的。正是因為這些宗長在不同層面的支持,得以使鄭文化名揚天下,也使得滎陽成為天下鄭氏眾望所歸的拜祖圣地。
鄭文化事業發展至今,更是離不開這樣一位老人。他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一個信仰,把鄭文化事業干出個眉目來。無論再苦再難,路有多坎坷,他都三十年如一日,從未放棄過,三十年前的滿頭黑發如今已變得兩鬢漸白。
他,就是鄭朝增,滎陽世界鄭氏聯誼總會執行會長、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秘書長,一個只因目睹了白發蒼蒼的新加坡宗親手捧祖地滎陽的城墻土嚎啕大哭的場景而感動和震撼,繼而放棄自己的產業,開始了三十多年鄭文化研究工作的滎陽人;一個面對兒子的質問不解釋、面對外界的質疑不動搖、面對自己的信仰無愧于心的鄭姓人;一個即使因為操勞而突發腦梗,依舊堅強鍛煉,與病魔頑強斗爭,還不忘鄭文化如何發展、如何壯大的鄭家人。

聯誼會上,鄭朝增會長與見證了鄭文化幾十年發展歷程的五位平均年齡85歲的鄭氏宗親一同在臺上就坐,接受訪談。
五位老宗長每年都會來滎陽參加拜祖大典。來自浙江蒼南金鄉的73歲的鄭光森宗長說,祖地人們的支持、滎陽政府對我們鄭氏的支持,還有鄭朝增會長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鄭文化事業感動了我。所以,我要每年都來,直到自己不能走了。來自河北邯鄲的93歲的鄭書連宗長說,自己只是個老農民,但每年都會帶著家人來參加拜祖大典。來自浙江樂清柳市的87歲的鄭元乾宗長說,滎陽是我們的祖地,我們對滎陽一往情深,回到滎陽就像回到自己的家。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熱情的謳歌,可愛可敬的老人們用他們的行動在支持著滎陽祖地鄭文化的建設,在感召著后世子孫尋根祭祖、飲水思源。老宗長們的這種堅持與陪伴或許就是對鄭朝增會長最大的鼓勵與愛戴。感動之際,鄭朝增會長向老宗長們贈送了書有“壽”字的書法作品,祝福他們健康長壽。
談及鄭文化的發展前景,鄭朝增會長指出,要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做好工作。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鄭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每年11月11日舉辦的祭祖活動,凝聚了天下鄭氏的力量,廣泛宣傳鄭文化,從而對河南的文化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動情的說,有錢的人把事做好,沒錢的人把人做好。只有這樣,鄭文化才能進行下去。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正是由于這份執著與虔誠,鄭朝增會長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這片鄉土滾燙的愛。
聯誼會上,來自福建、廣東、湖南、四川、山東的鄭姓代表紛紛上臺發言,抒發了來到滎陽祖地的深刻感受,以及對滎陽祖地提供這么好祭祖平臺的感激之情。
“始祖開創的歷史長河,凝聚著每一個鄭氏子孫燦爛的瞬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優美的歷史畫卷,有我們絢麗的亮點……”聯誼會進入尾聲之際,主持人深情誦讀了朝增會長的《偶思》,為本次拜祖大典聯誼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拜祖大典期間,還舉行了鄭鴻業功德碑、鄭增茂功德碑、韓國功德碑、大田桃源滎陽祠功德碑、獨山功德碑的揭碑儀式,會倫牌坊的揭牌儀式,以及琶洲亭、輝文亭的揭亭儀式。
天下鄭氏一家親,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不僅是中華鄭姓的起源地之一,也是鄭姓最主要的郡望地,是全球鄭氏宗親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一直以來有“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滎陽堂”“滎陽世澤”“滎陽衍派”“滎陽家聲”的匾額,以及含有“滎陽”二字的堂聯俯拾皆是、隨處可見。“滎陽”二字成為中華鄭氏一致認同的家族文化符號,滎陽也成為中華鄭氏尋根問祖的文化圣地。
為適應海內外鄭氏宗親到滎陽尋根謁祖,1987年滎陽市成立了“滎陽鄭氏研究會”,開始組織鄭文化的研究、聯誼和開發工作,三十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走在全省的前列。滎陽鄭文化的研究和開發經歷了初步發展(1986年~1996年)、快速發展(1996年~2006年)和穩步發展(2006年至今)三個階段,呈現出三個顯著亮點。首先,弘揚滎陽鄭文化的核心人物鄭朝增主導籌建的滎陽鄭氏名人苑已初具規模,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建筑中處于領先地位。其次,認定滎陽為祖地的湖北宗親鄭自修耗時15年,整理了2800余年的家族傳承歷史,匯集了古今中外的鄭文化精華,編纂出《鄭氏族系大典》。《鄭氏族系大典》在同類書籍中,不僅規模最大,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也是最高的,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義重大。最后,滎陽市為適應海內外鄭氏宗親到滎陽尋根,于2003年將原“滎陽世界鄭氏聯誼中心”更名為“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誼中心”,將中心工作人員納入編制財務,實行財政預算全額管理。為發展姓氏文化而成立正式的政府機構,這在全省乃至全國均屬首創,顯示了滎陽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
“天下鄭氏出滎陽,斯地乃心靈故鄉;滎陽鄭氏遍天下,此處是精神家園。”連續多年的鄭氏尋根謁祖活動不僅增強了全球鄭氏宗親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凝聚力,也促進了滎陽市的經濟文化發展。
總有一種力量在指引我們方向,總有一種聲音在召喚我們回家……
數千年來,鄭氏族人枝分葉散、瓜瓞綿綿,經過不斷播遷,發展繁衍,今天已遍布世界各地,全球鄭氏族人有1200萬左右,但不論他們身處何地,都有一個魂牽夢縈、念念不忘的故國家園,向往依戀、心靈歸依的精神故鄉,那就是——河南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