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hé——韓氏音訛形成的姓
何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jì)己》云:“何,歸姓,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疑,今道之寧遠(yuǎn)廣濟(jì)鄉(xiāng)有何亭墟。然伯陵同何女緣婦,則何姓黃帝時已見。”但因黃帝時期的何姓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一些姓氏古籍都認(rèn)為何姓是韓姓音訛或轉(zhuǎn)音形成的。如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云:“何氏,姬姓,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音訛,以韓為何氏。”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云:“何,出自姬姓。唐叔十一世孫萬,食采韓原,遂為韓氏,后為秦所滅,子孫散居陳、楚、江、淮間,以韓與何近,遂聲變?yōu)楹问稀?rdquo;綜合上兩段引文,說得再詳細(xì)些,何姓的起源是這樣:西周初,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稱“唐叔虞”或“唐叔”,是為晉國的開國君主。叔虞的11世孫萬,在晉國做官,食采于韓(今年山西河津東北),稱為“韓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戰(zhàn)國初期,韓厥的7世孫韓虔(即韓景侯)同晉國的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分別建立韓國、趙國、魏國,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姬午承認(rèn)為諸侯,均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韓國初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遷都宜陽(今河南宜陽西)、陽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又遷都新鄭(今屬河南),于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滅掉,末代君主韓王安被俘,韓國子孫“復(fù)以國為氏”。亡國后的韓國遺民,有一部分逃至陳(今河南淮陽)、楚(建都于今湖北江陵,公元前278年遷都于今河南淮陽,公元前240年又遷都今安徽壽縣)境內(nèi)淮河與長江之間的一些地方,當(dāng)?shù)厝说目谝舭秧n讀作“何”,后來又從讀音誤寫為“何”,于是,這些韓姓人就變成了何姓。對此,《何氏族譜》、何氏《雙坑系譜概略》、《大埔何氏源流》等有不同的說法:一說“秦并六國后,子孫散居江淮間,因秦吏疾韓,改韓為何,遂為何氏”;一說“因懼秦虐,域公乃改韓為何”;一說“秦并六國,韓氏子孫散居江淮之間,時有名堿者,因懼秦虐,攜姜氏遁于廬江郡,隱于東鄉(xiāng)要津,造舟以渡行人。后始皇巡守過博浪沙,韓國舊臣張良為報滅韓之仇,令力士椎擊始皇而誤中副車敗事,始皇以為必是六國遺族所為,遂密令全國搜索六國遺族,欲行斬絕。有秦吏過東鄉(xiāng)津,詰問客居者姓氏,及堿,堿指冰冷的河水說‘姓此’,本意以河水之寒(冷)代韓,而秦吏竟以為姓河,遂登記為‘河’氏。后有秦吏的同行者告知此事,堿大驚嘆道;‘吾家免于刀禍,河字之力也!然姓氏當(dāng)以人附丁口,豈可似水泛濫而無所歸?’遂依音轉(zhuǎn)‘河’為‘何’”。這些說法,盡管互有出入,但都承認(rèn)何姓“本于韓而源于姬”。
何姓還有一支系鮮卑族姓氏所改,即《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賀拔氏改為何氏。此外,據(jù)《漢書·五行志》載,西漢時有人名何苗,本姓朱,系冒姓何氏;據(jù)《蘭州府志》載,元末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銘,入明為河州衛(wèi)指揮同知,賜姓何。
兩漢至兩晉時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陜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閩書》所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唐代,中原何氏又兩次入閩:一次是唐高宗儀鳳中,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一次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何氏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由于固始人先世對福建有功,受到表彰,何氏入閩先祖被授予安撫使,分田劃地,安插閩人,受到眾人的信賴。此后,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如《何氏族譜·總世系圖》載:“大一郎名旦,原南京直隸廬江郡人,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后梁末帝龍德二年(992年),選授寧化縣尹……任滿解組,次歲往梅,復(fù)由梅至潮,蒞巖前……后易汀洲,為閩屬,而龍泉改號武平,開基置產(chǎn),遂卜居焉。”又,南宋淳祐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后隱居清源洞,有5子:長子元鎮(zhèn)為和地之祖,次子元釗移居惠安埔崎,三子元鉦為詔安之祖,四子元鏞遷移漳州岳口蓮花。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jīng)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
明末,何斌在臺灣擔(dān)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臺者。自何斌以后,出現(xiàn)在臺灣島上的何姓大陸移民越來越多,其有文獻(xiàn)可考者即有:漳州人何光瀚,鄭氏部屬何義與何佑,泉州人何積善;清代,閩、粵何氏移居臺灣者有何長興、何贊觀、何元濂、何東振、何君榮、何義興、何三多、何阿宗等;發(fā)展至今,何姓已成為臺灣第26大姓。大約從清代開始,大陸及臺灣何姓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求發(fā)展,現(xiàn)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何姓的郡望有廬江、丹陽、東海、齊郡、陳郡;堂號有天衢、三高、儒雅等。
西漢有大臣何武,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歷任廷尉、大司空等官,封汜鄉(xiāng)侯。東漢有何敞,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經(jīng)學(xué)家何休,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鉆研今文諸經(jīng),撰成《春秋公羊解詁》;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何進(jìn),靈帝時任大將軍。何進(jìn)之孫何晏,三國時魏玄學(xué)家,還是個“美姿儀,面至白”的美男子。西晉有大臣何曾,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晉初任丞相、太傅等官。東晉有大臣何充,灊(今安徽霍山縣東北)人,永和初為宰相,輔幼主。南朝宋有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xué)家何承天,梁有詩人何遜,均為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唐代有何進(jìn)滔,靈武(今寧夏永寧縣西南)人,官至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北宋有何執(zhí)中,曾與蔡京并為宰相。元代有何榮祖,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明代有學(xué)者何塘,文學(xué)家何景明,篆刻家何震。南明有大臣何騰蛟。清代有校勘家何焯,詩人、書法家何紹基。近現(xiàn)代有作曲家何柳堂,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何叔衡,國民黨革命派杰出代表、畫家何香凝,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工人運動領(lǐng)導(dǎo)人之一何孟雄,地質(zhì)學(xué)家、礦物巖石學(xué)家何作霖,詩人、文學(xué)評論家何其芳。于此可見,何氏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旅居海外及臺、港、澳地區(qū)的何氏華人,也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澳門的何鴻燊(shēn)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48位,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有泰國的何國雄,財富約11億美元,印度尼西亞的何筱崑,財富超過5億美元,臺灣的何壽山、何榮庭,財富分別為11億美元和4.68億美元,新加坡出色的企業(yè)家兼外交家何日華,財富約5億美元,加拿大的何定國,財富約2億美元,美國的何德權(quán),財富約1億美元,以及富甲一方的香港著名的混血兒家族何東家族和香港金融巨子何善衡等。
何姓是當(dāng)今中國第17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17%,分布以南方省區(qū)較多,一般均占省人口的1%以上,尤以四川、廣東、湖南3省最多,約占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44%,而北方相對較少,一般占省人口的0.5%左右。何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例如,金時女真族阿里侃氏,漢姓為何氏;明、清時云南大理府有白族何氏;清代滿族赫舍里氏、郝舒哩氏、棟鄂氏、輝和氏等,有的改為何氏;世居平安道的高麗族有何氏;清代云南麗江府有納西族何氏;赫哲族給溫克氏,漢姓為何;達(dá)斡爾族克音氏,漢姓為何;鄂倫春族柯爾特依爾氏,漢姓為何;鄂溫克族卡爾基日氏,漢姓為何;錫伯族何葉爾氏、虎爾哈氏,漢姓均為何;景頗族梅何氏,漢姓為何;蒙古、回、土家、京、苗、瑤、彝、布依、德昂、撤拉、土、侗、東鄉(xiāng)、黎、壯、羌等民族中均有何氏。此外,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的何姓曾被迫改用河村、大河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fù)后,才恢復(fù)原來的何姓。 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