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zhèng):源于姬友封國的姓
據《史記·鄭世家》記載,公元前806年(即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姬靜將小弟姬友分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建立西周的最后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后的謚號為桓公,故史稱鄭桓公。他“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任司徒,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壞人,國人怨恨,諸侯反叛。鄭桓公眼見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西周的太史,為朝廷的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知識淵博,熟知全國的情況;據《史記·周本紀》載,周幽王時的太史名叫伯陽,即《鄭世家》所說之“太史伯”。太史伯給鄭桓公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位于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史稱東虢)、鄶(在今河南新密市東南)兩國一帶,土地富饒,交通方便,是個既比較安全、又可圖日后發展的地方;而且,“虢叔(虢國國君)恃勢,鄶仲(鄶國國君)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惰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這里所說的“孥”,指妻和兒女;“賄”,指財物;“寄孥與賄焉”是說可將妻、兒女及財物寄居、寄放在那里。鄭桓公采納太史伯的建議,于公元前773年把財產、部族、家屬連同商人遷移到鄶國與東虢之間,是為鄭國在東方建國的基礎,史稱“虢鄶寄孥”。公元前771年,太子宜臼(即周平王)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繒、犬戎攻西周都城鎬京。幽王舉烽火,諸侯不信,救兵不至。犬戎破鎬京,殺幽王及鄭桓公,擄褒姒而去,史稱“犬戎之亂”。鄭桓公為國捐軀后,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由晉文侯、秦襄公、鄭武公、衛武公率兵護送,自此始稱東周。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于公元前769年攻滅鄶國,又于公元前767年攻滅東虢,在溱、洧之間建立新的鄭國,謂之新鄭。“溱、洧”為二水名。溱水河出河南省密縣(1994年改為新密市)東北的雞絡塢,東南流,在密縣大隗山下的大隗鎮東10公里處會洧水,為雙洎河,東流入賈魯河。《詩·鄭風·溱洧》中的“溱與洧,方渙渙兮”即指此二水。于此可知,鄭武公東遷后的初都,當在今新密境內的溱水、洧水之間。又據戰國時史官所撰的《世本·居》(清人雷學淇輯本)記載:“鄭桓公居棫林,徙拾,文公徙鄭。”東漢宋衷注曰:“棫林與拾,皆舊地名;鄭,即新鄭也。”是知鄭國是在鄭文公踕(公元前672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時遷都新鄭(今屬河南)的。
鄭國在春秋初期為強國,鄭武公、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的卿士,后逐漸衰弱,共歷23君、431年,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亡國后的鄭國子孫,播遷于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對比,姓氏古籍記述比較一致,其中記述較全面者為《新唐書·宰相世系》。該書說:“鄭氏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于鄭,是為桓公,其地華州鄭縣是也。生武公,與晉文侯夾輔平王,東遷于洛,徙溱、洧之間,謂之新鄭,其地河南新鄭是也。十三世孫幽公為韓所滅,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國為氏。”惟《史記·鄭世家》所記鄭國世系與《新唐書》所記略有不同,該書說:“幽公元年,韓武子伐鄭,殺幽公,鄭人立幽公弟駘,是為繻公”;“二十七年,子陽之黨共弒繻公駘而立幽公弟乙為君,是為鄭君”;鄭君乙“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并其國”。盡管如此,鄭國于公元前375年滅亡,子孫“以國為氏”的史實仍未改變。這就是鄭氏的起源。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幽公生公子魯,魯六世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居滎陽開封。”鄭當時為西漢初期陳(今河南淮陽)人,字莊,以任俠自喜,聲聞梁、楚間,景帝朝為太子舍人,武帝朝為大司農;其子鄭韜生鄭仲,任江都守;鄭仲生鄭房;鄭房生鄭季,任趙相;鄭季生鄭奇,為議郎;鄭奇生鄭稚,漢末自陳徙居河南開封。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滎陽郡,治所在滎陽,轄境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開封朱仙鎮、西至滎陽、南至密縣、洧川,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不久廢;西晉復置。于是,鄭稚便成為滎陽郡人。“稚生御史中丞賓,賓生興”。鄭興,字少贛,是東漢經學家,河南開封(今屬河南)人,官太中大夫,初治《公羊傳》,曾師事劉歆,兼治《左傳》及《周禮》,長于歷數。其子鄭眾,字仲師,也是東漢經學家,因曾任大司農,世稱“鄭司農”,他傳其父《左傳》之學,兼通《易》、《詩 》,明三統歷。世稱鄭興父子為“先鄭”,而稱晚于他們的另一位東漢經學家鄭玄為“后鄭”。“眾生城門校尉安世,安世生騎都尉綝,綝生上計椽熙,熙二子:泰、渾”。鄭渾,三國時任魏國少府大匠,其子鄭崇,西晉時任荊州剌史。“崇生遹,遹生隨,扶風太守。隨生(前)趙侍中略,略六子:翳、豁、淵、靜、悅、楚。豁字君明,燕太子少傅、濟南公,生溫。溫四子:濤、曄、簡、恬。濤居隴西。曄 ,后魏建威將軍、南陽公,為北祖;簡為南祖;恬為中祖。曄生中書博士茂,一名小白,七子:白麟、胤伯、叔夜、洞林、歸藏、連山、幼麟,因號‘七房鄭氏’。大房白麟后絕,第三房叔夜后無聞”,其余各房人丁興旺,又分出許多支脈。由于滎陽郡鄭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于是,“滎陽”便成為鄭氏的郡望和堂號。
另據史書及其它有關資料記載,秦末至晉代,鄭氏還分布于今浙江、陜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后漢書》巴郡、南郡蠻五姓有鄭氏。”巴郡系戰國秦于古巴國地置,治所在江州縣(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三國蜀漢移治今重慶市區,南朝齊改為墊江縣,北周又改為巴縣)。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劉璋改為永寧郡,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隋開皇初廢,大業初復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渝州。南郡系戰國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置,治所在郢(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紀南城);不久遷治江陵(今屬湖北);三國吳遷治公安(在今湖北公安縣西北);西晉時又遷治江陵;隋開皇初廢,大業時又曾改荊州為南郡。“蠻”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于此可知,今四川重慶及湖北江陵一帶在漢代已有鄭氏,且為當地五大姓之一。《閩書》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可知西晉永嘉二年(308年),由于中原戰亂,士族大批南遷,鄭氏有一批人自河南徙居今福建省。
唐代,河南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第一次在唐初,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開辟漳州,有鄭姓將校隨同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戶,繁衍發展,使鄭氏遍布福建、廣東的許多地方。對此,臺灣《馬巷鄭氏族譜序》說:“唐垂拱(武則天年號,685年至688年)間,陳將軍趨閩,大臣鄭時中隨之,鄭氏遂星布閩、粵。”第二次在唐末,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鄭氏隨其前往,后王審知受封為閩王,鄭氏在福建定居,子孫傳衍于福建、廣東的許多地方。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為河南固始人,即是此次隨從王潮、王審知入閩的。《鄭氏附葬祖父墓志》稱:“王父諱成功,字明儼,號大木,姓鄭氏,先世自光州固始縣入閩,由莆居漳、居粵之潮,至始祖隱石公,乃移居于泉(州)之南安縣楊子山下石井鄉,遂世為南安人。”南安《鄭氏石井宗譜序》也說:“夫我鄭自唐光啟(唐僖宗年號,885年至888年)間入閩,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處。”鄭成功一支屬于泉州鄭氏,直系始祖隱石公,移居南安縣石井鄉,大約在明初。此外,唐代,江西已有鄭氏的聚居點;至明、清時期,云南、貴州、遼寧等省均有鄭姓人物載入史冊,可見鄭氏已相當廣泛地分布于全國的許多地方。
鄭氏移居臺灣,始于明、清之際收復臺灣的名將鄭成功。鄭氏三代治臺期間,閩南地區鄭氏宗親有許多人入臺。清朝政府領有臺灣以來,閩、粵沿海入臺的鄭姓人更是絡繹不絕,發展至今,鄭氏是臺灣第12大姓,與黃姓共有“黃鄭排滿街”之譽。鄭氏播遷海外,始于清代,現分布于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加拿大、美國等國家以及港、澳地區,幾乎遍布全世界。
鄭氏人才輩出,史不絕書,僅在二十五史中單獨立傳者即有443人,其中既有政治家、軍事家,又有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名人。春秋末年有美女鄭旦,為越國苧羅(今浙江諸暨南)人,相傳與西施同時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為妃,為越國滅吳做出了貢獻。戰國末,韓國水利家鄭國,受韓命赴秦,游說秦國興修水利,企圖消耗秦的國力,以阻止和延緩對韓國等國的兼并戰爭。秦王政采納其建議,征發大量民工,由他主持開鑿西引涇水、東注洛河的灌溉渠,長達300余里,灌田4萬余頃,“于是關中成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名)曰‘鄭國渠’”。
西漢有會稽(治今浙江紹興)人鄭吉,宣帝時任侍郎,屯田渠犁(今新疆庫爾勒和尉犁西),攻破車師,為衛司馬;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率兵迎匈奴西部日逐王歸漢,被任為西域都護,后封安遠侯。還有廣漢(治今四川金堂東南)農民起義首領鄭躬。東漢時,與經學家鄭眾同時,還有一位宦官也叫鄭眾,南陽犨(chōu)縣(今河南魯山)人,章帝時為中常侍;和帝初,他首謀誅滅外戚竇憲,任大長秋,封鄛鄉侯。和帝常與他議論政事,成為東漢宦官參政的開端。除前文提到的鄭興、鄭眾父子外,東漢還有一位經學家叫鄭玄,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曾入太學學今文《易》和公羊學,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左傳》等,最后從馬融學古文經。他游學歸里,聚徒講學,弟子眾至數百千人;后因黨錮事被禁,潛心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稱為“鄭學”。北魏有開封人鄭道昭,官至秘書監,好為詩賦,亦工書法。北周時開封人鄭譯,歷任內史上大夫等職,大象二年(580年)與劉昉等支持楊堅總朝政。楊堅當政后,他任柱國、相府長史;隋初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等職,曾參議定樂。
唐代,鄭氏更是人才濟濟,僅任宰相者即有9人:鄭愔(yīn)為唐中宗相,鄭珣瑜、鄭余慶、鄭絪為唐德宗相,鄭覃為唐文宗相,鄭朗為唐宣宗相,鄭從讜、鄭畋(tián)為唐僖宗相,鄭延昌為唐昭宗相。其中,鄭畋系滎陽(今屬河南)人,會昌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職;黃巢起義軍占領長安時,他為鳳翔節度使,戰敗黃巢部將尚讓,旋充京西諸道行營都統,糾合各藩鎮兵力包圍長安;后稱病解職赴成都,不久病死。此外,唐代有畫家鄭虔,亦為滎陽人,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官廣文館博士;愛彈琴,與李白、杜甫為詩酒交;擅書畫,當時有“鄭虔(詩、書、畫)三絕”之譽;長于山水畫,畫山多用墨色,樹枝老硬;亦作魚水及人物。還有詩人鄭谷,宜春(今屬江西)人,唐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清逸致。唐大臣鄭注,絳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東)人,出身寒微,本姓魚,冒姓鄭氏,以善醫為宦官王守澄所薦,并得文宗信用,歷任翰林學士、工部尚書、鳳翔節度使等職。唐代還有一位對加強南詔(唐代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建立的奴隸制政權,全盛時轄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等地)與唐朝的聯系和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的鄭姓人物,叫鄭回,他是漢族,原為唐西瀘(今四川西昌境內)縣令,為南詔王閣羅鳳俘虜,以漢文教授王室子弟,撰有南詔德化碑文,記錄南詔強盛時的疆域、軍政設施、與唐的關系及境內各族生活習俗等,為研究南詔史的重要資料;至異牟尋時,被任為清平官。其裔孫鄭買嗣,于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滅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宋代的鄭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北宋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鄭俠,少時以苦學為王安石所重,后監安上門,反對新法;呂惠卿執政時,被貶逐英州;哲宗初年為泉州教授,后再貶英州;徽宗時得歸,家居而卒。南宋有史學家鄭樵,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不應科舉,居夾漈山上,刻苦力學30年,訪書10年;對天文、地理、草木、蟲魚等知識,注意實地考察,生平著作豐富,有《氏族志》、《動植志》等80余種;晚年編撰《通志》,網羅各代歷史,合為一書,其中的二十略,頗具創見。南宋詩人、畫家鄭思肖,連江(今屬福建)人,曾以太學生應博學鴻詞試;宋亡后,隱居蘇州,念念不忘宋室;善畫墨蘭,多花葉蕭疏,不畫土、根,寓趙宋淪亡之意,兼工墨竹,多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其詩也表現出懷念宋室的感情。元代,鄭氏涌現出兩位戲曲作家,一位叫鄭光祖,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所作雜劇今知有18種,現存《周公攝政》、《三戰呂布》等5種;另一位叫鄭廷玉,彰德(今河南安陽)人,所作雜劇今知有22種,現存《看錢奴》、《后庭花》等5種,作品大都對封建社會的黑暗丑惡有所揭露。明代有突出貢獻的鄭姓名人是宦官、航海家鄭和。他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陽(今并入晉寧)人,受家庭影響,幼時就對外洋情況有所了解;明初入宮做宦官,從燕王起兵,賜姓鄭,任內官監太監;永樂三年(1405年)率艦隊通使“西洋”,兩年而返;以后又屢次航海,總計28年間7次出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和紅海海口,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明、清之際,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在海上起兵,后受明官職,至都督同知;1645年擁唐王在福建建立南明隆武政權;次年清兵入閩,不戰而降,后為清廷所殺。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反對其父降清,曾在南澳(今屬廣東)起兵,從事抗清活動;永歷十五年(1661年),他率領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經澎湖,于臺灣禾寮港(在今臺南境)登陸,經過8個月的戰斗,打敗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他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鄭成功在收復臺灣5個月后病死,其子鄭經嗣位,用陳永華主政,劉國軒主軍,據守臺灣。鄭經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死臺灣,其子鄭克塽于康熙二十二年降清,隸漢軍正紅旗,封公爵。清初有書法家鄭簠,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善隸書,以灑脫見長。書畫家、文學家鄭燮,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范縣(今屬河南)、濰縣知縣,后以助農民勝訟及辦理賑濟,得罪豪紳而罷官。做官前后均居揚州賣畫,為“揚州八怪”之一。他擅寫蘭竹,工書法,能詩文,所寫《家書》、《道情》,自然坦率,為世所稱。詩人鄭珍,貴州遵義人,為晚清宋詩派作家。物理學家鄭復光,安徽歙縣人,1842年著成《弗隱與知錄》一書,1846年又著《鏡鏡詅癡》一書。清末湖南鳳凰人鄭國鴻,世襲云騎尉出身,1840年任浙江處州鎮總兵,在鴉片戰爭中表現突出,1841年春率兵1200人增援定海,9月與葛云飛、王錫朋二總兵協力抗擊英軍,扼守竹山門,血戰六晝夜,10月1日英勇戰死。
近現代及當代,鄭氏在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一些著名人物。近代有詞人鄭文焯,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屬漢軍正黃旗,光緒舉人,官內閣中書;能詞,兼長于金石、書畫、醫學。近代改良主義者鄭觀應,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提出“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學習西方原則。近代民主革命者鄭士良,廣東歸善(今惠陽)人,與孫中山結交,參加興中會,負責聯絡會黨;1900年領導惠州三洲田起義,屢敗清軍,次年在香港為清吏毒死。電影編劇、導演及早期活劇(新劇)活動家鄭正秋,廣東潮陽人,1913年即從事電影工作,參與編導的《難夫難妻》,是中國拍攝故事影片的開端,后參加新劇活動,編演過一些有愛國思想和社會改革意義的戲劇。現代作家、文學史家鄭振鐸,福建長樂人,“五四”時期在北京參加學生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等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后主編《小說月報》,1931年起歷任上海、北平各大學教授,致力學術研究,并編輯文學刊物,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長等職。電影導演鄭君里,廣東香山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早年參加左翼戲劇、電影活動,曾在《新女性》等影片中擔任主要演員;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抗日救亡演劇宣傳工作;后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并導演了影片《烏鴉與麻雀》;解放后導演了《林則徐》、《聶耳》、《枯木逢春》等影片。
旅居海外及港澳的鄭姓華人,對當地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僅被列入“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的就有:菲律賓的鄭周敏,排名第17,擁有財富約45億美元;香港的鄭裕彤,排名第22,擁有財富約35億美元;泰國的鄭有英,排名第35,擁有財富約25億美元;菲律賓的鄭少堅,排名第42,擁有財富超過22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有:泰國的鄭午樓、鄭明如、鄭芷蓀,印度尼西亞的鄭建盛,馬來西亞的鄭鴻標,香港的鄭翼之家族。此外,新加坡華人有國際知名學者鄭子瑜。
鄭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居于第23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78%,分布很廣,以浙江、福建居多,這二省的鄭姓約占全國漢族鄭姓人口的22%。鄭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的姓氏。例如:金國女真人石抹氏,漢姓為鄭;清代滿洲八旗舒穆祿氏、鄭佳氏,后有部分人改姓鄭;世居沈陽的清代滿洲人有鄭姓;世居得州的清代高麗人有鄭姓;裕固族增斯恩氏,漢姓為鄭;臺灣土著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曾被迫使用日本姓谷川,至臺灣光復后奉命廢除日本姓,選定漢姓鄭。此外,朝鮮、蒙古、東鄉、錫伯、滿、京、壯、瑤、彝、白、黎、羌等民族均有鄭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