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xǔ——出自人名國名的姓
許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35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4%。許姓分布很廣,目前以江蘇、山東、云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較多,這7省的許姓約占全國漢族許姓人口的55%;在臺灣為第11大姓。許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滿、黎、瑤、彝、回、土家、阿昌、蒙古、朝鮮等民族中也有許姓人。
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急就篇》列有許姓。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在為該書注釋時說:“許氏,許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許國,其后為楚所滅,末裔亦姓許。”又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許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于許,后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結為楚所滅,遷于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這里講述了許姓有兩個來源:一是許由的后代,一是伯夷的后代。
許由是上古一位高潔清節之士,相傳堯要把君位讓給他,他逃到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愿聽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注說許由是陽城槐里人,死葬箕山之巔。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說:“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陽城即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箕山又名許由山,在今登封東金店鄉。許由雖生在登封,葬在登封,但一生并非只在登封活動,而是還去過其它一些地方,如河北、山東、許昌等地。許地(今河南許昌東)便因許由曾經居住過而得名。伯夷裔孫姜文叔于西周初建立的許國,就在許由曾經居住過的許地,為男爵,至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遷徙:公元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3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又遷到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至戰國初期,傳至國君元公結時,被楚國滅掉(一說滅于魏),子孫以國為氏,又形成一批許姓居民。2002年4月,葉縣發掘出土了許國國君許靈公大型編鐘一套及一批國家一級文物,為許國遷葉提供了實物佐證。關于伯夷其人,《中國史稿》說他是炎帝后裔,姓姜,為四岳的始祖,是個祭山的官。那么,他與許由是什么關系呢?清代學者宋翔鳳《尚書略說》云:“伯夷封許,故曰許由。”也就是說伯夷即許由。據此,則許氏的形成,從許由到姜文叔,再到元公結,是一脈相承的。
關于許姓的播遷,有文獻可考的是姜姓許國子孫的一些活動。許國滅亡后,其遺民大部分散居于今河南省境內,也有北遷至今山西、河北和南遷至今湖北、湖南等省的。例如,戰國時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有許瑕,魏國(都今河南開封)有許綰,晉國(在今山西)有許偃,楚國(在今湖北、湖南)有許伯、許行,趙國(在今河北)有許歷。其中,有一支于戰國時期自容城遷至冀州高陽北新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南)都鄉樂善里,至秦末,有隱士許猗,其玄孫許德,西漢時任安定、汝南太守,因居平輿(今屬河南)。從此至隋唐時期,高陽、汝南一直是許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漢代,許氏還分布于今安徽、山東、陜西、云南、江蘇、浙江等省,如:西漢時的許子威為廬江(郡治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漢宣帝皇后許后為昌邑(今山東巨野縣南)人,許商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東漢時的許叔為昆明(今屬云南)人,許武為陽羨(今江蘇宜興南)人,許寂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東漢末年,譙群(治今安徽亳州)許氏,發展成為龐大的宗族,擁有數千口人。
唐朝初期,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平亂,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戶,不斷發展。唐代,許氏在全國分布更加廣泛,并在許多地方形成有影響的大族,其主要郡望有高陽、汝南平輿、安陸(今屬湖北)、晉陵(今江蘇常州)、中山(今河北定縣)、太原(今屬山西)等。唐末蔡州朗山(今河南確山)人許德勛,在五代初馬殷建立的楚國任右丞相、侍中,其子孫在湖南長沙定居。到了宋末元初,許氏又有一支徙居廣東。遷至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許氏的堂號為“長興”。
明朝萬歷年間,福建人許沖懷、許申渡海至臺灣,是為許氏入臺之始;崇禎十六年,泉州人許文儀、許源興、許盛森入笨港開墾。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追隨其前往的部屬有許明廷、許吉燝、許瑞、許五、許佐等。從清康熙年間至嘉慶年間,又有許略、許拔、許連光、許志遠、許德裕、許利生、許太岳、許阿九、許輔斌、許宗琴、許廷瑄、許溪山、許錫安、許金錐、許志明、許成萬、許故、許文、許秋來、許環、許梨等先后移居臺灣。此后,閩、粵許氏徙臺者絡繹不絕,所居之地也由最初的臺南逐漸擴展至彰化、臺北、澎湖、嘉義等地。為了進一步求發展,閩、粵、臺許氏從清末開始,不斷向海外移民,流向主要是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許氏名人輩出,史不絕書。戰國時有農家許行,主張人人必須勞動。西漢末有汝南平輿人許楊,精通水利,王莽稱帝時隱姓埋名,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被汝南太守鄧晨任為都水掾,負責修復鴻郤陂,灌溉農田數千頃。東漢有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所著《說文解字》,集古文經學訓詁之大成;許劭,汝南平輿人,與從兄許靖有名于世,喜評論人物,曾評曹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時魏有名將許褚,譙人,歷任武安中郎將、武衛將軍,以勇力知名。西晉有著名道士許遜,傳說于東晉寧康二年(374年)在江西南昌西山,舉家42口拔宅飛升。唐代,高宗時有宰相許敬宗、許圉師,玄宗時有與張巡協力守睢陽(今河南商丘)的太守許遠;還有文學家許堯佐,詩人許渾,著名宮廷歌手許和子,龐勛起義軍首領之一許佶。北宋有畫家許道寧,南宋有醫學家許叔微。宋、元之際有著名理學家、天文學家許衡,河內(今河南焦作)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有《魯齋遺書》傳世。元代有歷官7朝、近50年,官至集賢殿大學士的許有壬,在以江南行臺監察御史行部廣東時,曾劾治貪污不法的官僚豪家。明代有戲曲作家許自昌。清代有反對復古倒退的學者許楣,清末有外交官許景澄。近代有小說家、散文家許地山,魯迅夫人、曾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等職的許廣平,數學家許寶騄等。
旅居海外的許姓華人,對當地的進步與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也涌現出許多杰出人物。例如:泰國議長許敦茂,原籍廣東潮州;菲律賓女總統科拉松·阿基諾夫人,姓許,曾祖父許尚志為福建同安人;在菲律賓,與阿基諾夫人同宗的許寰哥家族,壟斷著菲律賓的椰業、電訊市場,擁有呂宋最大的蔗園和糖廠,家族整體財富超過3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26位。加拿大籍華人許耀華,僅在加拿大的資產凈值已達3億美元;澳大利亞籍華人許誠一,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企業家,二人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居住在港、澳地區及臺灣的許氏,也有不少人興業有方,發展成為億萬富豪,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例如:原籍廣東湛江的許世勛,其父許愛周是香港第一代船王,他繼承發展父親的事業,現擁有財富超過15億美元;臺灣省臺中縣人許云霞,主要事業為永大機電集團,其資產超過4億美元。
世界許姓華人為加強同姓宗親聯誼,早就建立有許姓宗親組織,大約在100年前,許姓與談、譚、謝姓一起,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了昭倫公所,以聯系這四姓在北美的宗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組織又相繼在美國的華盛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加拿大的多倫多、溫哥華等地成立了分支機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在香港、臺灣及東南亞一些國家成立了分會;20世紀70年代,在臺北成立了世界昭倫總會。此外,還建立有世界許姓宗親會,并在北美、東南亞的許多地方設有分支機構。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