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lóng——與龍傳說有關的姓
龍姓是一個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最早一支可以上溯至遠古時代。清人張澍《姓氏尋源》云:“黃帝臣有龍行。”這是說黃帝時期已有龍姓。《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北。可見最早的龍姓出現于今河南。
唐人林寶《元和姓纂》云:“龍,《尚書》舜臣龍為納言,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又,董父,己姓,賜氏豢龍,為龍氏。”這是說龍姓來源有二:一是納言龍的后代,一是豢龍氏的后代。“納言”系官名,始見于《書·堯典》,職責是宣達帝命。帝舜有個大臣名叫龍,任納言之職,他的子孫以他的名字為姓氏,就是龍氏。豢龍氏始于黃帝的己姓后代叔安之子。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飂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學過馴服龍的本領,熟悉龍的習性,能按照龍的愛好進行喂養,為帝舜馴養龍。舜賜姓董,任為豢龍氏,封之于鬷川(今山東定陶縣西北),一說今河南臨潁縣境內的豢龍城即董父的封邑。董父的子孫中,有一支將“豢龍”簡化為“龍”,作為姓氏。
唐人顏師古《急就篇注》說,龍姓“出于御龍氏”。據《史記·夏本紀》載,帝堯后裔有個叫劉累的人,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因此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姓為御龍氏,負責馴養孔甲的4條龍。劉累居住之地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即《括地志》所說“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后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南逃至魯縣(今河南魯山縣)。劉累的子孫中,有一支將“御龍”簡化為“龍”作姓氏,也稱龍氏。
此外,據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載,牂柯大姓有龍氏。牂柯郡,西漢置,治所在今貴州凱里縣西北。又據唐朝李延壽《北史》載,且彌王龍姓,焉耆國王亦龍姓。且彌,漢代西域城國,有東西兩且彌,其后合為一國,其地在今新疆鄯善縣。焉耆(yān péng),古西域國名,國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初屬匈奴,公元前60年后屬西漢。
古代有賢人龍子,說過“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戰國時思想家孟軻曾舉其語以告滕文公。秦末,項羽將有龍且,楚人,當韓信擊齊時,項羽曾派他去救齊。《漢書·藝文志》載有龍德,梁(治所在今河南商丘縣南)人,注雅琴龍氏99篇,《古今姓氏書辨證》說他是論“治地”那個古賢人龍子的后代。東漢有龍述,字伯高,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光武帝時為山都長,后任零陵(今屬湖南)太守。五代后晉有龍敏,幽州永清(今屬河北)人,官至工部侍郎。
據《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載,秦州天水都(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20姓有龍氏,并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7姓有龍氏;《太平寰宇記》載,荊州武昌郡(治今湖北鄂城縣)6姓有龍氏,秦州天水郡7姓有龍氏。宋人樵《通志·氏族略》說,龍氏“今望出天水、武陵”。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以上是見于古籍關于龍氏的零星記載。從宋代開始,見于史籍的龍姓人物漸多。宋代有畫家龍章,京兆人,大中祥符中詔入圖畫院,善繪虎兔,工佛道及冕服,尤長裝染,其子龍顯,亦工畫,有父風;龍景昭,奉節(今屬四川)人,宋初任永州刺史。元代有學者龍仁夫,吉安(今屬江西)人,博究經史,所著《周易集傳》,多發前儒所未發;龍從云,永新(今屬江西)人,歷官福建儒學副提舉,工詩歌。明、清時期,龍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西、湖南、安徽的一些地方,同時,今廣西、甘肅、江蘇、云南、貴州等省也有龍氏的聚居點。明代有武都(今甘肅成縣西)人龍正,撰有《八陣合變圖說》;龍文光,馬平(今廣西柳州市)人,崇禎時以吏部郎督學貴州,后任四川巡撫。清代有經學家龍啟瑞,廣西臨桂人,官至江西布政使,通小學音韻之學,不拘成說,以求其是,著有《古韻通說》、《爾雅經注集證》等;龍燮,望江(今屬安徽)人,工詞曲,所作《瓊華夢》、《芙蓉城諸傳奇》,頗稱于時。近現代有云南人龍云,建國后曾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湖南人龍潛,曾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等職。
從清代開始,大陸龍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行開墾。近代以來,又有一些龍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以求得到更大的發展,現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一些國家。
龍氏的堂號有敦厚堂和八德堂,均出自東漢京兆人龍述。龍述字伯高,光武時為山都長;大將馬援告誡其侄時,曾說龍述“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謹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即希望其侄以龍述為榜樣。光武帝看到馬援書后,提升龍述為零陵太守。龍述的子孫以此為榮,便以“敦厚堂”為堂號;又,馬援評論龍述的話,被認為是總結了龍述的“八德”,龍述的子孫因以為堂號,即“八德堂”。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龍姓列為當今中國第85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4%。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龍姓列在第80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龍姓分布很廣,總的是南方多于北方,其中,湖南、四川、廣東、江西4省龍姓約占全國漢族龍姓人口的67%。龍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了上面已敘述者外,明代云南越知土知州為龍氏,系彝族;明、清時云南開化府教化三部長官司長官、八寨長官司長官、維摩鄉土舍等,均為龍氏,系壯族;壯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顏色為姓,龍乃壯語黃字的音譯;清代云南臨安府長官司有龍姓;清代貴州府定番州土司為龍姓;清代滿洲人有龍姓,世居沈陽;苗族喀柳氏,漢姓為龍;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漢姓有龍氏;云南金平芒人(今歸布朗族)孟浪氏族,漢姓為龍;青海、甘肅一帶白馬人額珠家,漢姓有龍氏;清代云南臨安府犒吾卡土把總、建水州納更山巡檢司土巡檢,均為龍氏,系哈尼族;清代云南普洱府他郎廳定南等里土千總為龍氏,系傣族;滿、苗、彝、壯、侗、瑤、水、土、哈尼、蒙古、土家、東鄉、布依等民族也都有龍姓。
龍姓起源地之一的新鄭,位于河南省中部,京廣鐵路經其東境;起源地之二的臨潁,位于河南省中部、潁河上游、京廣鐵路縱貫其境;起源地之三的魯山,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沙河上游,焦枝鐵路經過其境,境內的昭平臺水庫邊有劉氏始祖劉累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