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種力量在指引我們方向,總有一種聲音在召喚我們回家——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活動紀實。
概況:滎陽,因位于滎澤之陽而得名,是鄭姓的起源地之一,也是鄭姓的郡望地。一直以來都有“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鄭氏族人興于滎陽,遍及世界。他們飲水思源,不忘祖地,只要有鄭氏族人的地方,不管是在門額上,還是在宗祠牌匾上,都刻有“滎陽堂”、“滎陽世澤”、“滎陽衍派”等字樣。這就是鄭氏族人不忘根源,慎終追遠的敬祖情感。“滎陽”二字也成為中華鄭氏一致認同的家族文化符號,滎陽也成為鄭氏后人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和尋根謁祖的文化圣地。
2017年11月10日至11日,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主辦,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承辦的“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在滎陽鄭氏大宗祠隆重舉行。來自廣東、重慶、四川、福建、廣西、江西、湖北、貴州等地以及緬甸和臺灣地區(qū)的代表團約一千余名鄭氏代表來到祖地滎陽,共拜鄭氏先祖,追思祖恩,緬懷祖德。
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主任、新鄭黃帝故里景區(qū)管委會黨工委書記董建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lián)誼中心主任鄭朝陽,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lián)誼中心副主任徐海櫻,滎陽世界鄭氏聯(lián)誼總會原執(zhí)行會長、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秘書長法定代表人鄭朝增,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主席鄭定平等領導嘉賓出席。
據悉,今年是鄭氏連續(xù)舉行的第十屆拜祖大典,也是當代滎陽鄭文化研究發(fā)展的第三十個年頭。
歡 迎 篇
11月10日晚,在滎陽盤龍山鄭氏名人苑舉行了“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歡迎晚宴。
在歡迎晚宴上,滎陽世界鄭氏聯(lián)誼總會高級顧問鄭如杰致辭。他講到,今年的拜祖大典正值我們黨的十九大隆重閉幕之際。在全黨、全國上下廣泛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在新時代勇往前進的重要時刻,我們鄭氏家人從四面八方,千里迢迢,遠道而來。我們在這里舉行的是一次拜祖,同時也是學習,也是團結,也是傳承,也是創(chuàng)新。幾天前,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召開了學習十九大精神報告會,貫徹落實中央的文化傳承指導政策,對姓氏文化工作做出了重要的安排。我們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領導對滎陽鄭氏拜祖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決定從今年起鄭氏拜祖大典升格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主辦。這一舉措,提高了拜祖文化的定位,樹立一個新的標桿和新的示范楷模。對我們祖地滎陽來講,是一件重大喜事和盛事。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和省市的會議精神,在我們敬重的文化傳承中以更大的決心,更新的思路,更好的機制,更好的領導來組織辦好今后的拜祖活動。
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執(zhí)行秘書長鄭天強宣讀拜祖注意事項。他講到,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是繼“2015年第二屆世界鄭氏文化節(jié)”、“丙申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勝利舉行之后沉淀、積蓄、延續(xù)的一次活動。本次大典仍然秉承了我們長期以往所堅持的尊重傳統(tǒng)文化精神,以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來做好大典的各項工作安排。隨后,鄭天強從籌備情況和拜祖大典的各項程序做了詳細匯報。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主任、新鄭黃帝故里景區(qū)管委會黨工委書記董建山在歡迎晚宴上講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的文化傳承不斷,最主要的根基是敬宗拜祖。敬宗拜祖是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主脈,是我們民族傳承延綿文化不斷的重要根源。鄭氏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里面重要的一支,我們大家共同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我們共同締造著美好的生活,我們團結交融在這里,透視整個民族集體的回憶。我們傳承祖先的精神,不是簡單的回到過去,而是面向當下,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所有的事情歸納起來都是人自身的事情,我們團結在這里,為了我們的祖宗,為了我們的血脈,同時更是為了我們的文脈,我們要領悟祖先的精神,把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鄭昌德作祭祖和拜祖的異同以及春祭秋拜的來由和含義的報告。他講到,祭祖和拜祖,同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崇祖報德”的孝義文化的范疇,都是“謹遵周禮”的傳承之舉,共同傳遞“參與、洗禮、陶冶”的赤子之情,都是寓教于樂,寓教于形。隨后,鄭昌德從“春祭”和“秋拜”的地點、含義、氛圍來講述了兩者的不同。祭祖是祭祀亡靈,通常是在祖先遇難之地、安葬之地舉行。“祭則祀,祀則悲”。祭祖面對先祖的苦難,場景是現(xiàn)實的,祭文是沉重的,氛圍是哀傷的,一切與這氛圍不相符合的舉止和言行都是絕對禁止的。而拜祖則不同,“拜則敬,敬則禮”,只要符合禮儀,目的為了紀念,地點可以更寬泛,形式可以更多樣,場面可以更喜慶,一切為了更多的感受先祖的豐功偉績,可以盡情的釋放熱愛和敬仰之情,表達后人的緬懷之情,思念之情,感恩之情,這樣會更具人性化,更有時代感,更能為年輕人所接受,效果會更好,意義會更大,傳播會更深遠。本著以上的理念,在滎陽祖地建設中的杰出功臣鄭朝增秘書長的倡議下,盤龍山自2008年起,每年的“雙十一”,即11月11日11點11分,隆重舉行“拜祖大典”,緬懷三公,福佑天下。昭示天下鄭氏“齊心協(xié)力,永遠第一”。得到越來越多世界各地鄭氏宗親的認可和支持!“弘揚鄭文化,振興我中華”,這是鄭姓的光榮和自豪!
歡迎晚宴上,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為鄭定平頒發(fā)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主席聘書。并隨后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李立新秘書長講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尊祖敬宗,報本反始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祖先崇拜就是中華兒女的宗教,鄭氏族人年年來鄭州滎陽祭拜祖先,正顯示出了人民的力量,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力量。如果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那么姓氏家族便是中華民族的支脈,中華鄭氏就是一支著名的支脈,有孝義文化的代表江南孝義第一家,有開放文化的代表鄭和,有愛國文化的代表鄭成功。全國唯一以姓氏為城市名的省會城市就是鄭州,而這個姓氏就是鄭氏,2000多年前,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來到河南,建立了鄭國,才有鄭縣,才有了鄭州,作為一名鄭州人,我感謝鄭氏三公,也感謝在座的各位鄭氏代表,感謝你們!
隨后,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主席鄭定平為鄭大鵬、鄭錦桓、鄭文先頒發(fā)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聘書,并發(fā)表講話。
鄭定平主席講到,滎陽發(fā)展鄭文化三十年,這種引領與探詢是值得我們所有的鄭氏宗親學習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滎陽就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探詢與聯(lián)誼工作。在祖地滎陽黨和政府的堅定支持下,蓬勃發(fā)展,相繼舉行了多次的世界性祭拜活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具有深遠的引領意義。在1994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長春同志題寫“弘揚鄭文化,振興我中華”,更使鄭氏文化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今天,我們站在世界鄭氏大宗祠面前,站在這片屬于我們鄭氏的一片熱土上,我心情是激動的,更是感動的,沒有滎陽這些年為我們搭建的這個平臺,鄭氏的文化發(fā)展也不會如此光彩奪目。過去這些年,不管對于滎陽的評價是好是壞,我們都要給予肯定和支持,因為我們是鄭氏子孫,更重要的是,“滎陽”是我們鄭氏的根,是我們鄭氏的心靈故鄉(xiāng)。
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榮譽主席鄭琦致辭。他講到,今年我是第一次來到滎陽,給我的感覺是,我們滎陽市人民政府這么多年非常支持我們鄭姓文化的發(fā)展。為紀念鄭氏三公的豐功偉績,由滎陽市人民政府建成的三公像,已成為我們滎陽的標志。二十年前,我就認識朝增,今天能夠有我們祖先的祠堂,今天我能夠來祭拜,我的心里是非常感動的。咱們的祠堂,承載著我們鄭氏所有人的信念。
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lián)誼中心主任鄭朝陽發(fā)表講話。他針對今后開展鄭氏文化活動應遵循的原則講到,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滎陽鄭文化發(fā)展到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績,是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取得的。二是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鄭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滎陽鄭氏”是一個2000多年歷史形成的文化符號,“滎陽”是世界鄭氏廣泛認同的祖地和心靈故鄉(xiāng),“鄭氏三公”是世界鄭氏2000多年一致認同的共同祖先。“滎陽”既是一個地理名詞,同時更是一個文化概念。世界鄭氏對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傳統(tǒng)要堅定自信。三是深入挖掘滎陽鄭文化的內涵。鄭文化要圍繞“愛國、忠孝、包容、誠信”的滎陽鄭氏精神和優(yōu)良家風家訓的傳承,開展具體工作,在各項工作中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處理好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抓住黨和國家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河南世界華人尋根拜祖圣地的戰(zhàn)略機遇,總結鄭文化工作的經驗、教訓,主動加快發(fā)展方式、發(fā)展方法的轉變。五是與時俱進,不斷提高鄭文化工作的層次和水平。增強開展各類鄭文化活動的能力,嘗試在不同地點、不同時段,組織不同主題、不同規(guī)模、不同界別、不同年齡段的鄭文化活動。六是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chuàng)新。滎陽鄭文化工作,不僅需要建設保護好若干鄭文化設施,也要打造如影視劇、動畫片類的文化產品,擴大“滎陽鄭氏”這歷史文化的影響力。七是高度重視鄭文化的傳承人培養(yǎng)。八是鄭文化各類活動要協(xié)調發(fā)展,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春祭秋拜”的傳統(tǒng)習俗,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九是要嚴守法治底線,依法開展鄭文化工作。
廣東潮陽鄭氏宗親總會會長鄭成興致辭。他代表廣東潮陽鄭氏宗親預祝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圓滿成功。
在歡迎晚宴上,播放了《滎陽鄭文化歷史的三十年回顧》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紀錄片。在紀錄片中,講述了滎陽鄭文化的三十年發(fā)展和鄭朝增為鄭文化三十年的奮斗歷程。
他的妻子,在看到鄭朝增那一幕幕腳步蹣跚的畫面時,觸景生情,情難自禁,忍不住在現(xiàn)場悲傷的痛哭起來。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作為鄭朝增最親密的妻子,只有她最了解鄭朝增的辛苦、勞累和壓力。面自己丈夫工作時夜以繼日的辛苦,面對自己丈夫舉辦活動時疲憊不堪的勞累,面對自己丈夫被人催債時心力交瘁的壓力。這一切,作為妻子的她或許只能與丈夫一同默默承受。因為他的丈夫放不下承擔鄭文化的責任,放不下領導與宗親們的囑托。
鄭朝增耗盡他人生最好的年華,用三十年的時間,促成了鄭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建成了如今的世界鄭氏大宗祠。
人們常說,無私的人,總是讓人們發(fā)自內心的感動。現(xiàn)場,近千名鄭姓代表被他的事跡所感動,紛紛起立觀看紀錄片,向他老人家致敬。代表們熱淚盈眶,他們紛紛走到鄭朝增的身前,給他送上祝福,安慰他痛哭的妻子。一位小伙子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激之情,走到鄭朝增身邊,趴在他肩膀上失聲痛哭起來。一位八十歲的老人也在感動中走到鄭朝增的身邊,緊緊握著他的手,不愿松開。還有代表甚至跪在地上,不停的給他說著,謝謝!謝謝!謝謝您為鄭家做的一切。還有很多人無聲的哽咽著,默默的抱了抱他。那種感動、感激之情,他們無以言表,只有這樣看似簡單的擁抱和握手才能表達對這位老人的尊重和敬愛。
拼搏到無能為力,堅持到不能站起。
鄭朝增,他用襟懷坦白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奉獻。
拜 祖 篇
11月11日上午,“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在滎陽鄭氏大宗祠舉行。
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主任、新鄭黃帝故里景區(qū)管委會黨工委書記董建山,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lián)誼中心主任鄭朝陽,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lián)誼中心副主任徐海櫻,滎陽世界鄭氏聯(lián)誼總會原執(zhí)行會長、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秘書長法定代表人鄭朝增,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主席鄭定平,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常委主席鄭永賢,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常委主席鄭大鵬,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執(zhí)行秘書長鄭天強,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鄭百峰,臺灣世界鄭氏聯(lián)誼總會副理事長鄭和豐,廣東珠三角鄭氏聯(lián)絡處主任鄭錦桓,廣東潮陽鄭氏宗親總會執(zhí)行會長鄭成興,“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會副會長鄭秋義,粵港澳鄭氏聯(lián)誼中心秘書長鄭百中,江西撫州鄭氏聯(lián)絡處名譽會長鄭建庭,廣東省潮陽鄭氏宗親總會榮譽會長鄭鎮(zhèn)青,廣東省潮陽鄭氏宗親總會榮譽會長鄭灶和,廣東潮陽鄭氏宗親總會常務副會長鄭樹鏗,廣東省潮陽鄭氏宗親總會榮譽會長鄭創(chuàng)輝,廣東省潮陽鄭氏宗親總會常務會長鄭定武,重慶代表團團長鄭禮維,四川代表團團長鄭少林,湖北代表團團長鄭昌海,福鼎代表團團長鄭娟娟,浙江樂清長虹村黨支部書記、溫州市長虹集團董事長鄭元飛,北京經濟協(xié)作辦公室原主任鄭煥明,中國建筑節(jié)能協(xié)會會長鄭坤生,廣東恩平藝苑影視傳媒CEO鄭達榮,廣東揭陽市大陽實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創(chuàng)輝,廣州市譽邦起重有限公司總經理鄭鉅深,廣西北海奇珠集團董事長鄭琦,山之田科技模型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輝,河南大胡子石材董事長鄭文景,廣西建華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宏輝,江西景德鎮(zhèn)弘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良峰,廣東深圳金龍羽總裁鄭會明等領導嘉賓以及來自全國等地的鄭姓代表一千余人到會參加。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由李立新秘書長帶隊,派出了包括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賈姓委員會執(zhí)行會長兼秘書長賈國瑞、監(jiān)事會主席賈國彪、秘書賈利鋒;薛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薛海、副會長兼秘書長薛德山、辦公室主任高書榮;邱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邱波、副會長邱劉華艷;魯姓委員會會長魯占盈、副會長魯松超、副秘書長魯照建;何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何保安、顧問何祥光、副會長何兵;常姓委員會會長常鑫;校姓委員會副會長校延福、秘書長校全勝、常務理事校三保、校文杰;高姓委員會副會長高山;錢姓委員會副會長錢光學、執(zhí)行秘書長錢航、常務理事錢光明;魏姓委員會會長魏杰、秘書長魏廣信;家譜委員會會長魏懷習、副會長袁操然、副秘書長孫可磊;焦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焦留政;嵩山根親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永霞;上品家族總裁高玉祥等為代表的觀摩團與會觀摩。
在大典開始前,舉行了“功德碑”揭碑儀式。
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lián)誼中心主任鄭朝陽、滎陽市人民政府世界鄭氏聯(lián)誼中心副主任徐海櫻、世界鄭氏拜祖大典組織委員會常務秘書長鄭百中、河南省鄭文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鄭昌德等分別為江蘇“江南第一家賜逸堂”功德碑、江西贛南“北宋忠孝狀元獬公”功德碑、湖南鄭玄后裔聯(lián)三公紀念碑、四川會川姜州鄭氏始祖鄭景高功德碑、四川建昌鄭氏始祖功德碑、云南省滇東北雞鳴三省鄭氏宗親會會長鄭肇科功德碑和“長才功德亭”揭碑、揭廳。
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忠孝是古老的中華民族所崇尚的對內盡孝對外盡忠的家風門風。立碑祭典,弘揚祖德,也是孝的一種傳承。為了緬懷先祖的功德,不忘祖宗的福澤。鄭氏族人們在栽滿蒼柏的碑林區(qū)立下了一座座述說祖先榮耀的功德碑,以表達后代子孫的孝悌虔誠之心。
揭碑儀式結束后,各地代表團熱情高漲的前往始祖殿參加“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
始祖殿門前的廣場上,來自各地的代表佩戴著黃色圍巾,神情莊重,整裝肅立。拜祖大典在恢宏莊穆的梵鐘聲中開啟。
大典由滎陽世界鄭氏聯(lián)誼總會高級顧問鄭如杰主持。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主任、新鄭黃帝故里景區(qū)管委會黨工委書記董建山宣布:“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開幕!
大典分為九項進行。鳴放禮炮,拜祖開幕,敬獻花籃,敬祖上香,獻爵敬祖,功德揭匾,齊頌拜祖,樂舞敬拜,施禮敬拜、祈福中華。儀式莊重有序進行。
丁酉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時間再次定格在11月11日11時11分11秒,在場的鄭氏子孫虔誠地整衣肅立,雙手合十,雙目微閉,為祖先默哀,為祖國祈福。
“水源木本,數典不忘,組團結隊,同履滎陽,瞻仰祖德,無限榮光,崇功報本,敬獻清觴,伏冀靈爽,來格來當,佑我宗族,俾熾而昌......”祭拜結束后,來自各地的鄭氏族人們紛紛在前往始祖殿上香祭拜。
跪在始祖像前,他們心潮騰涌,不遠萬里來到祖先生活的地方,看一看這大美的滎陽,摸一摸那屹立千年的老城墻。他們心虔志誠,在這燃香一拜中傳遞千年的信仰,這是心的洗禮,也是心的歸宿。他們感激不盡,這是經過了多少的艱苦磨難,才有了如今這座可供世界鄭氏子孫祭拜的恢弘大殿,來承載千萬鄭氏兒女的心愿。
滎陽鄭氏拜祖大典經過錘煉,已成為弘揚先祖之德,昭示鄭氏后人,承前啟后不斷前進的鄭文化象征,更體現(xiàn)了鄭文化的源遠流長。只要鄭氏子孫團結一心,拼搏進取,發(fā)揚愛國、忠孝、包容、誠信的鄭氏祖風,秉承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心懷國家,勤奮努力,不忘桑梓,無論身在何方,都不忘祖地,心系祖國。我們堅信,鄭氏后人一定能在新時代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富強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在大典期間,還舉行了“世界鄭氏大宗祠”和“崇祖興宗”匾額的揭牌儀式。
在拜祖活動結束之后,印象河南網采訪了來自江西的鄭氏宗親鄭良鋒。他們是祖孫三代一起來滎陽祖地祭祖的。其中最小的是他一歲的兒子,也是這次拜祖大典中最小的孩子。他對我們說,他們的老祖先是從河南遷到的安徽安慶的,在他爺爺那一輩又從安慶遷到了的江西景德鎮(zhèn)。他的父親在世的時候一直注重尋根問祖,卻一直沒有機會來河南。這次,他也是帶著他父親的遺命來滎陽拜祖。這也是他第一次帶著兩個兒子、媳婦和母親一起來滎陽拜祖。這次的拜祖對他感觸很深,他講到,通過這次拜祖,讓我覺得孝道文化,是應該去延續(xù)、去傳承的。鄭良鋒說:“我從現(xiàn)在開始,只要有時間就會帶他們一起來,把孝道文化和宗族文化慢慢地傳承下去。”
孩子的臉上洋溢著天真可愛的笑容,大人的眼中則是探尋與期待的目光,興奮的情緒圍繞著這個小家庭,一家四口的尋根之旅,將是這個家庭這幾天的最主要行程。在這片古老大地上,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新的,即新奇陌生,又有種莫名的熟悉與親切。曾經發(fā)生在這里的古老故事,激蕩在這片熱土的澎湃號角,演繹著先祖流傳不息的千年傳奇。這些都促使著他們在滎陽留下追尋的腳步,這或許就是骨子里的血脈相連吧。
回 顧 篇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全球掀起了尋根熱,天下鄭氏子孫們魂牽夢縈的祖地——滎陽,也無時無刻不被天下游子所牽掛。在祖國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滎陽敞開大門擁抱著一批又一批懷著崇祖報德之真摯情感,漂洋過海,回到祖輩們口中相傳的祖地滎陽尋根謁祖。滎陽在接待聯(lián)誼中,慢慢開啟了鄭文化之路......
1984年,一封來自美國的尋親信件開啟了滎陽鄭氏歷史文化研究的序幕,也自此影響了鄭朝增一生的命運。
1988年,正值事業(yè)成功的鄭朝增,偶然間接到領導們的要求,一起接待一位來自新加坡的鄭氏宗親。
原來,這位新加坡宗親的父親在臨終之前把他叫到床前,用盡力氣囑托:“我已經沒有可能回到中國了,我想念我們的鄭氏家族發(fā)源地滎陽,我想去看看。在我死后,如果你能回去,捧一把祖地滎陽的泥土,讓我看看。如果你實現(xiàn)不了,給你的孩子說下去,把這句話傳下去,讓他們來實現(xiàn)我們的遺愿。”這位宗親記下來,到了花甲之年終于回到了他們家族魂牽夢縈的祖地滎陽。當他捧著城墻土放聲大哭的時候,他不知道,他的家族傳承故事和對先祖的崇尚之情讓鄭朝增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開始了全力以赴投身于鄭文化研究的事業(yè)中。
從1984年到2015年,三十年的時間,他從一個著名的成功企業(yè)家,轉變成一個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滎陽鄭文化發(fā)展而奮斗終身的英雄。
2015年,印象河南網受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邀請參加“滎陽與中華鄭姓源流研討會”,第一次見到了奮斗在鄭文化研究發(fā)展一線的鄭朝增。這時的他年富力強,精力充沛,親身陪同與會的嘉賓對三公像、京城遺址公園、鄭氏名人苑、滎陽堂文化苑等地進行考察調研。在研討會上,他更是以飽滿的熱情向與會的專家學者介紹滎陽鄭氏文化研究和聯(lián)誼情況。他當時誠懇的話語依舊在耳邊回響。
同年,印象河南網再次受邀參加“中國·滎陽第二屆世界鄭氏文化節(jié)”。在這次文化節(jié)上,鄭朝增依舊神采奕奕,精神煥發(fā),思維敏捷,身體健朗,帶著對鄭文化,對鄭姓先祖無限的熱愛投入到繁雜的鄭氏文化節(jié)的各項工作中。來自世界各地的鄭氏代表團有3000多人,這么龐大的數字,在滎陽歷史上的祭祖活動中都沒有出現(xiàn)過的。為讓這些遠道而來的鄭氏宗親能有家的溫暖,能感受到祖地親人對他們的歡迎。鄭朝增日夜不停的忙碌著,人手不夠,自己上。各項工作事宜,親力親為。不知疲倦的沉浸在這次盛大活動的組織過程中,但他卻忽略了自己早已不再年輕的身體。就在這次活動結束不久,他,病到了,死神與他擦肩而過。他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頑強的精神,更是堅持不懈的堅持,終于戰(zhàn)勝了病魔。這就是他為了鄭文化的繁榮昌盛,嘔心瀝血的真實寫照。
2016年,印象河南網受邀參加“丙申年世界鄭氏拜祖大典”活動。這次見到的鄭朝增,卻已疾病纏身,兩鬢白發(fā),容貌蒼蒼。但他雖坐在輪椅上,不便行走,仍用堅定有力的聲音傳遞著鄭氏精神,傳遞著鄭氏力量。
多么艱辛的三十年啊,他從壯年變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多么輝煌的三十年啊,他把祖地從一片坑洼之地建成了如今輝煌的模樣。他是鄭朝增,一個為發(fā)展鄭文化而生生病倒的的人。
這三十年,是鄭文化蓬勃發(fā)展的三十年,也是鄭朝增嘔心瀝血的三十年。
他三十年如一日,將自己的青春汗水奉獻給了這片承載鄭氏族人血緣的“滎陽堂”,奉獻給了滎陽鄭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他用高尚的情操和奉獻的精神,在平凡的鄭文化建設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他,三十年的堅守,三十年的付出,成就了鄭文化三十年的蓬勃發(fā)展。
他,三十年的持之以恒,三十年的不忘初心,擴大了滎陽為天下鄭姓祖根地的影響力。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人生經得起多少個三十年。
三十年茫茫歲月,留下兩鬢風霜。
三十年,他散盡家財萬貫,如今卻勞苦成疾。
但鄭朝增卻義無反顧。他曾經堅定說:“
不管過去大家對我有什么誤解,或者有什么評判,我對鄭氏已經是問心無愧了!”
三十多年的奉獻,這位拖著病榻之軀的老人,用他自己的堅守,完美詮釋了虔誠與感恩的深刻內涵。這是鄭姓人的驕傲,鄭姓人的楷模。是當代鄭姓文化事業(yè)的一座豐碑。
他的目光中,仿佛有無盡的話要說,又仿佛什么也不想說。因為在此時此刻話語已經無需太多,他深邃且凝重的目光中,正是這位老人要向大家表達的堅毅與自信。
“丈夫人生應有志,為世播下太平春。”這是一位老人的堅守,這是一位老人的執(zhí)著,這是一位老人心中的夢想……
正因為他用超乎尋常的毅力,認真執(zhí)著的精神,對滎陽鄭文化的熱愛,他選擇了這樣一個艱辛、波折的人生道路。但是,他沒有后悔。就像鄭朝增對他家人說的那樣:“
我是富有的,我這一生奮斗的鄭文化發(fā)展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管是對我的認可,還是對我的謾罵,我成功了,因為我讓很多人認識了鄭文化,知道自己的姓氏‘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知道了鄭氏祖地在滎陽,知道了鄭氏的祖先鄭桓公墓還存在,現(xiàn)在仍然屹立在陜西。足夠了,我的財富足夠了!”
鄭朝增用血淚和汗水,鑄就了他堅韌的一生。用承諾與信念,履行了他作為鄭文化傳播者的責任與擔當。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當你垂垂老去之時,你可以回鄉(xiāng)。
在兒女攙扶下,聽鄉(xiāng)音回響。
那里山河仍在,那里景色悠長。
鄉(xiāng)里,雖已無故人,卻有祖先的祠堂。
不忘故土,不忘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