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鄭州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2017/11/28 15:01:14 點擊數: 【字體: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2017年10月29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召開了“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歷史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來自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政協中牟縣委員會等多家單位的五十余位領導嘉賓與專家學者參加。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論壇由全國校氏聯誼主要負責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校姓委員會會長校鳳嶺主持,并致歡迎辭。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黨總支書記劉翠蘭致辭。她講到,近年來我系多名專家教授參與了校姓的研究,以及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發展的相關研究和研討活動。今年我們系赴河南中牟縣參觀考察,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成吉思汗后裔校氏文化的這種認同感和親近感,加深了情感,加深了友誼。今天我們舉辦高峰論壇,最主要目的就是集思廣益形成共識,對于木交園的規劃與建設,形成更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希望今天的高峰論壇變成推動成吉思汗校姓文化研究和木交園項目研究最有效的科學動力。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政協河南省中牟縣委員會主席張書勤致辭。他講到,一是祝賀第三十七屆北京那達慕大會勝利舉辦,那達慕大會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傳統文化體育盛會,是歷史與文化的積淀結晶,體現出蒙古民族 特有的熱情、豪邁,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凝聚著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祝福草原,共創美好家園的時代特征,本次北京那達慕大會也呈現出祥和喜慶團結奮進景象。二是祝賀校姓厘清源流通過專家研究討論一致認為校姓先祖為蒙古族,乃成吉思汗嫡系子孫,為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孫,撒立答的后裔,其淵源脈絡為成吉思汗-術赤- 拔都-撒立答-校氏宗族,在中原腹地發現蒙古黃金家族術赤的后裔實乃民族文化的一件幸事,也是中國民族融合史上的一段佳話。三是祝賀校姓文化與發展座談會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召開,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行程,尋根問祖不僅是人類的一種懷舊的感情,也是后人對先祖的認同,又是后來者對歷史的反思,更是繼承者對未來的探索,姓氏文化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研究姓氏文化發展,對于傳播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全國校氏聯誼秘書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校姓委員會秘書長校文學介紹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歷史文化概覽。
 
    論壇上,與會的專家學者進行了發言。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杜榮坤講到,中牟縣正在籌建蒙漢文化園,我希望把蒙漢文化園建設成為歷史性、紀念性、永久性的陵園,成為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基地。校姓作為欽察汗國的后裔在中國發現還是首次。欽察汗國遠離中原,與中原地區的聯系較少,故在我國正史中也很少有欽察汗國的記載,這是長期以來我們史學界對亞歐蒙古史的研究很薄弱的一些原因。欽察汗國雖然遠在亞歐,但是通過絲綢之路的溝通,他們和祖國的聯系還是很密切的。在我國河南等地,發現了欽察汗國的后裔校氏,光是河南中牟縣就有5000多人,加上河北、江蘇、湖北、陜西、山東等地方近兩萬人,這足以證明欽察汗國雖然遠離祖國,但與祖國的關系并沒有隔斷。這主要歸功于古絲綢之路的作用。對于蒙漢文化園的建設,杜榮坤說到,要把蒙漢文化園建立為永久性、紀念性的教育基地,對其建設應不同于一般的景點,除了選擇景色秀麗的環境以外,對其內部的布置應予以設計豐富的內容,要具有自身的特點,具有地理環境特色、歷史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生產與生活特色等等。通過以上特色的展示使人們真正感到蒙漢文化園內容豐富多彩,有看頭,感興趣,使人受益匪淺,流連忘返。要把宣傳工作和廣告工作做好,讓國內外都知道在中國河南中牟境內首次發現遠在亞歐的欽察汗國蒙古族的后裔并正在修建歐亞風格和民族融合的蒙漢文化園。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任崇岳講到,從2011年起我就參與了校姓的源流考察認定工作,跑遍了河南、河北、江蘇、湖北、陜西等地校姓居住的地區收集了大量碑碣、家譜、正史、方志中的有關資料。并反復請教于杜榮坤、白翠琴教授才得出了河南中牟校姓是成吉思汗后裔的判斷。令人感動的是這支校姓蒙古人受到了河南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先是校姓塋墓被定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牟縣委縣政府領導又批準建立有蒙古特色的木交園,做為弘揚優秀蒙古族文化的場地。任崇岳講到,術赤的陵墓就在今天哈薩克斯坦境內,至今猶存,如今已成為中哈兩國友誼的見證。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教授哈斯額爾敦講到,河南校姓蒙古族在2012年10月經過專家的論證,已經認定為是成吉思汗術赤的后代。他們加入我們蒙古族大家庭這些年來,做了很多工作,成立了研究會,召開了學術討論會,出版了相關書籍,籌建了木交園,取得了很大進步。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翠琴講到,對于蒙漢文化園的建設,我想可開拓為三部曲,兩結合。第一部曲就是溝通落實;第二部曲是放眼世界,助戰規劃;第三部曲是汲取國內外相關經驗教訓,重在經營管理。建成以后,能不能發揮就文化,經濟各方面的效益,重在管理。她說,我們要總結國內民族文化園建設方面的成敗經驗,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園區的建設。兩個結合就是遠近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就是以木交園為核心突出蒙古族文化的特點,結合河南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突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展示絲綢之路沿線與蒙古族有關的特色風光。動靜結合就是在建設蒙漢文化園沿線的基礎上可邀請絲綢之路沿線的文藝團體來文化園進行動態表演。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教授金剛講到,《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這本書中介紹的校姓族人認定書和相關的論文分析深刻,論據可靠,考證合理,結論可信,認為這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人類學和民族學的一個專著。這本書不僅對校姓家族的族人確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整個蒙古史、元史、蒙古四大汗國時期乃至中亞地區與中華民族的關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斯欽朝克圖講到,通過姓氏研究,對民族學,猶其對民族識別都有重大的意義。現在DNA研究都來自姓氏,從而去補充民族學。今后你們要通過歷史文化、語言文化的研究,還要通過DNA的研究。你們校姓人口全國不到兩萬,從中國民族和民族識別上來講,也不是小數目。你們跟漢族大姓氏一樣,民族交融和交流文化搞得非常好,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另外,關于校姓文化園的建設,我很贊成杜榮坤、白翠琴教授的觀點。“木交園"的建設不是一般的建設,你們應該高瞻遠矚,要重視,向著更高的眼界去考慮。以"木交園"文化為主,建設涵蓋歐亞中亞文化、蒙漢文化、校姓文化這三個主線為結合點的世界性文化園,里面還可以包含姓氏學研究、民族學研究、文化學研究等。這樣對當地經濟發展乃至文化發展都有很好的作用。名稱以"木交園"為主,這樣一看就知道是以祖先為線索而建,內容肯定是交融的典范。論證內容時,多讓專家鑒定,多讓專家參與。我贊成把校姓明代、清代、民國以及近期的名人精英都可以一個一個地展現出來。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局原局長伊德爾講到,去年我到木交園參觀,得到了校姓委員會的熱情接待,作為一個蒙古人,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民族情感都是血濃于水的,雖然我們都是第一次見面和接觸,卻建立了很濃厚的情感。今天,我看到校鳳嶺會長他們對校氏文化發展的堅持和做的各種工作,我非常地欽佩,我也希望他們能得到更大的發展。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全國婦聯老干部局原局長張志敏講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融合的民族,我們要跟各民族團結在一起。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母語很關鍵。他講到,咱們校姓要多跟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系的專家學習一些蒙古的語言。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教授滿都呼講到,語言是一個民族群體聯絡感情的紐帶,是民族文化的載體,通過母語來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他建議在語言上,校姓族人要多學習一些母語;在教育上,要加入一些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課程,編一些有關蒙古族歷史文化的基本常識性書籍,讓我們校姓族人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國家民委文宣司原副司長寶斯爾講到,成吉思汗在中國歷史上做出了很多貢獻,他打通了東西方,把東方的文化理念,生活狀態,甚至科技發展一直傳送到西方,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來推動現代國家的發展。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種感情,這種感情別的東西替代不了。信仰是一種力量的源泉,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的品格和生命,所以信仰在生命里面起著一個支撐的作用。我們看到了校姓后裔的信仰為家族事業起到了一個非常剛強的支撐,這點我非常欽佩。那么信仰也許不給你們帶來什么希望,但是信仰給你們帶來了前進的方向,這是很重要的,你們沒有信仰,就做不到今天這個地步。所以,我衷心希望你們堅持信仰,發展校姓文化,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一帶一路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寶成講到,我希望咱們校姓跟我們蒙古語文學會的語言文化專業委員會有一個常態化的溝通,在我們每年的學術研討會上可以經常去切磋。他建議,一是加深溝通,二是可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做一些文化項目。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講到,從姓氏學上看,校姓是一個血統比較高貴,血緣相當純正的姓氏。校姓乃成吉思汗長子術赤次子拔都之后,墓碑銘文、歷史文化記載、家族傳說相互印證,乃元代皇室貴胄,屬于黃金家族,血統特別高貴。這一點經過研究認定,已有明確結論。校姓全國只有接近20000人,形成姓氏的歷史只有600多年,另外校姓形成之后就進入明代,作為蒙古族受到打壓,外姓竄入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校姓的血緣比較純正。從民族學上看,校姓文化是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是蒙漢文化的結晶。大家都知道蒙古族原本是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因此留下的文化遺跡比較少,成吉思汗陵到今天仍是一個歷史謎團。但是校姓族群因為遷居于中原腹地,逐漸接受了農耕文化,安土重遷,聚族而居,雖然全國只有接近20000人,在中牟一帶就聚居了5000多人,他們不僅采用了漢族的埋葬習俗,還刻制墓碑,編纂家譜,因此留下了木交園祖先陵園,也留下了族群來源的歷史線索,成為國內發現的唯一一支拔都后裔,即歷史上著名的欽察汗國的王室后裔。所以校姓雖然人少勢微,卻是中華民族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意義特別重大。校姓族群是歷史上蒙漢文化的結晶,在他們身上流淌著蒙古民族的血液,同時也植入了漢民族的文化基因。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看,河南中牟縣的木交園具有很高的保護與開發價值。首先,繼續研究挖掘校姓歷史文化,希望會有新的墓志碑刻等新材料被發現,推動研究進一步深入,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予以開發。其次,應依托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交園打造蒙漢文化園區,在園區內籌建中華校姓大宗祠,中華家譜館,蒙漢文化博物館等,使之成為鄭州人的休閑娛樂園區,蒙漢文化的集中展示園區,校姓族人乃至全球蒙古族人的根親文化圣地。2017年1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實施意見》。2016年9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頒布了《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方案》,并把建設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圣地作為重要戰略定位。木交園和校姓文化的研究開發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和戰略意圖。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張文瑞講到,加強校姓譜系的研究,建立起來一個包括成吉思汗、術赤、拔都連接起來的譜序,完整的序列證據鏈更能體現出我們校姓的家族文化。他建議到,一是加強校氏家族墓群的考古文化研究,推動校氏家族族源、譜系發展脈絡的探索。二是加強校姓歷史文化發展研究。三是加強校姓家族文化與蒙元文化的研究,把校姓家族文化融入蒙元文化的研究范疇,才能突出校姓文化研究的意義。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主任朝格圖講到,高峰論壇是第三十七屆那達慕的延續,是一項重要的內容。今天的高峰論壇內容跟我們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有直接的關系。“木交園”是一個大工程,我非常贊同杜榮坤研究員的觀點把木交園,建成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一個蒙漢民族團結的教育基地。我覺得“木交園”是一個很重要的基地,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是民族團結的基地,祝愿“木交園”早日建成。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校鳳嶺做總結發言時數次哽咽,他動情地說到,我被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的領導和教授,被所有參會的嘉賓學者們的熱情和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了。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學者們的精彩發言,為校姓謀劃了未來,指明了方向,這都是對校氏家族的支持與鼓勵,也是鞭策和期望。今后,我們將帶著大家的支持與期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論壇召開前夕,全國校姓代表團成員校紅舉、校文學、校延福、校天奇、校飛、校增儀、校松濤、校軍海、校雪林等還與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杜榮坤,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翠琴,原解放軍總后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研究員孫英民,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任崇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政協河南省中牟縣委員會主席張書勤,政協河南省中牟縣委員會黨組成員任文利,政協河南省中牟縣委員會文史委主任楊紅莉,政協河南省中牟縣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吳杰,政協河南省中牟縣委員會常委委員、鄭州市商會副會長校丙戌,建業集團嵩山根親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國平,國家一級演員校毅之等領導、專家學者和特邀嘉賓參加。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座談會上,建業集團嵩山根親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國平講到,一是非常感動;二是非常激動;三是非常心動;四就是行動。前一百個大姓,像張、王、李、趙、劉等78個,73個發源于河南,還有五個絕大部分其中的一支也發源于河南,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立足這一點,省委省政府要把河南建設成一個文化高地,為河南打造一張文化名片。河南建業集團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發揚光大優秀的姓氏文化,立足于祠堂建設,積極投身于根親文化建設,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研究員孫英民講到,從第一次到河南省中牟縣國家農業公園,發現校姓祖墓地,看到了幾通有文字的碑刻,那是經過多位專家考證過的校氏文獻后,又增加的物證。省文物局有關部門非常重視,把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他說,祖先的優秀文化要得到傳承、發揚、光大,誠然需要有一個載體,而不是讓其埋在地下,令世人不能見。打造"蒙漢文化園",可以再給中原地區增加一個亮點項目,特別是中原地區本身就是一個民族融合的大集體、大融爐,不僅有歷史,有文物,更重要的是有人氣。所以傾力打造一個蒙漢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河南乃至中國的一大幸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參會的嘉賓學者與校氏族人代表們共聚一堂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從不同方面對校氏家族今后發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及建議。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本次論壇結束后,校姓代表團一百余人于10月31日上午,參加了在成吉思汗陵舉行“丁酉年成吉思汗秋季舒日格大典”。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舒日格大典為成吉思汗“四時大典”之秋祭。“舒日格”漢語意為馬駒嘴上戴的禁奶叉,“舒日格大典”即“禁奶大典”。從這一天開始,母馬禁奶,人們不再擠母馬的奶,盤收練繩,將馬駒從練繩上解放出來,使馬駒自由地吃母馬的奶,所以對于馬駒來說,是“開奶節”。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在祭拜過程中,達爾扈特的族長會用蒙語告知祭祀人的姓名,并告知祖先保佑每一位祭拜者事事順利,并保佑他們幸福平安。祭祀的時候要準備白酒、哈達、秀斯(整羊),在經過膜拜洗禮之后,會將“祭酒”、“秀斯”向所有祭拜者分享,這個祭祀的過程也是來源于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祭祀禮節,在黃金家族內部,要堅持事事團結,貢品是用來分享的原則。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大殿祭祀圣主之后,在成陵管委會負責人組織下,校姓族人到阿拉坦甘德爾敖包祭祀。敖包,是祭祀蒼天、山水神靈和祖先的圣地。阿拉坦甘德爾敖包是為紀念成吉思汗而設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祭祀活動結束后,媒體采訪了校鳳嶺,了解校姓的族源、人口分布情況及組織族人參加蒙古族活動情況。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2012年10月,校姓被來自權威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四個部門的五位專家認定為成吉思汗后裔,并且這一事實得到了新華社等多家媒體的報道發布。自此之后,校姓族人堅持每年至少一次到成陵參加祭祀活動,今年已是第七次。本次成陵祭祀,再次使校氏族人深入地感受了草原文化,加強了與草原同胞的聯絡交流。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在論壇召開之前,來自全國的校姓代表于10月28日還參加了“第37屆北京那達慕”。來自河南、河北、江蘇、湖北、陜西、北京、上海、新疆等全國各地的一百四十多位校姓代表參加了此次盛會。
 
    校姓族源在2012年得以認證之后,校姓族人便積極參與此類活動,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這是全國校姓族人第二次大規模參與北京那達慕盛會,對照第34屆北京那達慕大會的參會經驗,校姓族人對這次活動的準備工作做的更加充份。購買蒙古袍、設計族徽、統一服裝、制作會旗等等,校姓族徽也在這屆那達慕大會上首次亮相。日月火、馬匹等設計使整個族徽充滿蒙古族元素,下面哈達兩側是“校”字的篆體拆分,中間蒙文意思是:術赤后裔。族徽圖案簡潔明了又意義非凡。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文化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校姓族人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交流民族感情,傳承民族文化,共同暢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團結新時代。(本篇圖文由印象河南網整理,圖片和文字素材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校姓委員會提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