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如何有效保護和利用這些遺產?9月6日,上海市靜安區文化局、文化館、圖書館、非遺保護中心等多家單位聯合來到鄭州,向有著豐富經驗的河南國脈文化發展中心“求真經”。
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河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大精深,代表作品有汝瓷、鈞瓷、泥泥狗、泥咕咕、汴繡、石猴、澄泥硯、剪紙、面塑、木版年畫、官瓷、社火臉譜、黃河古陶、唐三彩、泥塑、布藝、鳳眼石等,種類繁多。上海客人先是欣賞了這些帶有濃郁中原風格的文化遺產代表作,又去手工作坊現場體驗了陶瓷的制作流程。在談到如何有效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核心問題時,上海客人以他們當地的文化遺產項目“龍鳳旗袍”提出了疑問。面對客人的困惑,全國最早、最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藝展演及傳承人收藏品專業運營中心——河南國脈文化中心的負責人李翔道出了自己近20年來的從業經驗:“非遺要實現自我造血功能,這就要求走向市場。如何走向市場?當然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要引導大眾,去除商業化。”(原標題:非遺怎樣走向市場?上海文化單位來鄭州“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