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桃花庵》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優秀傳統劇目,許多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都曾經演唱過此劇,并成為多位藝術大家的流派代表作,這在戲曲界是極為罕見的,足見該劇的份量之重、影響之大。
時至年末,絕響舞臺半個多世紀的常派《桃花庵》將由河南豫劇院一團重現舞臺,挖掘整理后恢復創排,由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王惠領銜主演,擬于2016年元月中旬與省會觀眾再次見面,以公益演出的形式奉獻給廣大戲迷一出傳統豫劇經典之作。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大師在她70余年的藝術實踐中,擅于繼承,勇于創新,為后人成功地塑造了許多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創建了獨樹一幟的常派藝術。據專家們不完全統計,經由她領銜主演的劇目就有105部之多,均系戲曲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珍貴遺產。然而,現在見于舞臺上的僅有《花木蘭》《大祭樁》《拷紅》《五世請纓》《破洪州》《斷橋》等幾部而已。而實際上,像《別府吊孝》(即《秦雪梅》)《秦香蓮》《游龜山》《桃花庵》等,都是大師早年經常貼演的劇目。特別是《桃花庵》一劇,里面有許多廣為傳唱的常派聲腔和精彩表演,這出戲一直到1958年常大師還在原河南人民大劇院貼演。
為使該劇精彩地呈現給廣大觀眾,既保持原來常派藝術之風貌,又不滯后于當代觀眾的審美情趣,河南豫劇院一團特意邀請對常派藝術造詣頗深的著名戲劇家石磊先生,對原劇本作了精細整理、加工,并親任該劇導演。除了刪減一些瑣碎場次和增加了一場“王三思買孩子”的一場戲外,更重要的是對該劇屬于女主人公竇氏人性的一面,做了進一步的開掘和揭示。除保留了原劇竇氏閱歷廣、城府深、干練老辣的貴婦人品格外,還特別強調了她善解人意、心地善良和充滿同情心的一面,使其人物性格更加完整豐滿,亦更加可親可愛。
據河南豫劇院一團副團長李少賓介紹,為盡量保持常派藝術原貌,一團做了大量近似考古挖掘的收集整理工作,找到了常大師于1958年錄制的《搜庵》《盤姑》兩場戲的錄音和由大師親傳弟子閻玉蓓灌制的唱片《站門樓》一段唱腔等珍貴藝術資料。對于這三場戲的戲文,力爭一字不改,一句不減,其中的常派唱腔,更是一腔一韻不走樣。
該劇竇氏的飾演者系河南豫劇院一團團長王惠,作為當今常派藝術的優秀傳人,她的嗓音寬、亮、甜美,行腔流暢大氣,黃鐘大呂,裂帛穿云,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這次她重溫老師的《桃花庵》,更是虔心學習,字斟句酌,亦步亦趨,大有亂真之勢,令人刮目相覷。尤以《站門樓》中那段“九盡花開春又來”的豫西調“三起腔二八板”和《盤姑》中那段“竇氏一陣淚雙傾”的豫西調“滾白板”,大有可圈可點之處:前者,她唱得凄楚哀婉、娓娓動聽;后者,她唱得如泣如訴、回腸蕩氣,可讓觀眾過足戲隱。
該戲由“戲曲新古典主義”理念的倡導者石磊先生執導,所謂“戲曲新古典主義”,概括起來亦即四句話,即:一、堅持“一桌兩椅”的精神;二、堅持“程序思維”的創作方法;三、貧困舞臺裝置,豪華演員的表演藝術;四、堅持“演員中心論”。這樣的藝術理念,使得《桃花庵》里的舞臺制作質樸簡潔,突出了傳統戲曲的結構元素,無中生有,虛實結合,形意相兼,虛實相生,時空轉換自由,回歸到傳統戲的舞臺原貌。
該劇其余重要角色均為一團青年演員擔綱,為的是給他們一個在舞臺上錘煉的機會。這些梨園新俊舞臺表演尚顯青澀,但他(她)們的熱情很高,朝氣蓬勃。老鷹雛燕,中青結合同臺獻藝,這種傳幫帶的傳承形式和藝術嘗試也將會令人耳目一新。
【劇情簡介】
該劇講述了一段跨越將近二十年時間的悲歡離合故事。張才虎丘逛會偶遇妙善,在桃花庵內成就魚水之歡。三月后,張才染病身亡,妙善身懷有孕,產下男嬰,送與他人,十六年后,張才之妻竇氏偶遇此子,收為義子,通過庵內盤姑,公堂爭子,一家團圓,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