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系列講座
臺灣中大哲學研究所教授馮滬祥:
馮滬祥是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臺灣中大哲學研究所教授,是兩岸人民服務中心創辦人與榮譽主席、中華兩岸和平促進會會長。昨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系列講座繼續在登封錦鵬大酒店多功能廳舉行,馮滬祥引經據典,通俗易懂地為大家講述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對現代發展的借鑒意義,獲得現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中原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李愛琴/文 馬健/圖
河洛文化和臺灣文化緊密相連
“今天早上懷著特別榮幸和感動的心情,來這里跟大家交流,很欽佩各位領導為推行中原文化、中原崛起所做的各種努力,感謝年輕朋友們很早就起床從鄭州趕過來。很榮幸到河南進行講座,第一次來河南,感到特別高興,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閩南話稱臺灣人為“河洛人”,稱臺灣話為“河洛話”,充分證明從河南發源的河洛文化跟臺灣文化是緊密相連的,也充分代表兩岸一家親,今后兩岸共同合作,一起努力,一定能夠早日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馮滬祥先生的開場白,親切而自然,一下子拉近了河南和臺灣的關系,也烘熱了現場氣氛,引起觀眾熱烈鼓掌。
一個“中”字可見河南文化深厚
說起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馮滬祥認為,華夏文明很重要的特色是身體力行。講國學,不是只在書房里關起門來講,不是空話,要把國學切實融入現實生活中。
馮滬祥對中國的“中”字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中國的“中”字有深厚的文化含義,掌握天地之正氣,走正道、走中道的國家,能夠頂天立地。
“中”在河南也有很重大的哲學意義,因為在河南的語言里面,講“可以”為“中”,河南文化的深厚值得欽佩。
城鎮化建設要根據自身特色去發展
馮滬祥建議,在進行城鎮化建設時,要注意城鎮人本化,對特殊人要有特殊的照顧,如老弱病殘等人群,注意無障礙空間的開辟,要提供細心、細膩、貼心的服務,體現以人為本。
馮滬祥還說:“城鎮化要多元性,這就是《易經》講的開放。城鎮要根據自己的特色和長處,全力去發展,這樣每個城鎮就會像大大小小的鉆石一樣,‘大珠小珠落玉盤’。”(原標題:臺灣中大哲學研究所教授馮滬祥:“中”字顯示河南深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