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劇進入臺灣60周年之際,9月24日,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承辦的“第十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fā)展研討會”在鄭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30多位豫劇界專家、學者、演員會聚一堂,就豫劇在臺灣60年的生根發(fā)展和壯大進行了深入研討。
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副廳長康潔,中國劇協(xié)副主席、河南省劇協(xié)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省內藝術家和臺灣豫劇團主創(chuàng)人員,臺灣傳統(tǒng)藝術中心副主任陳兆虎,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jiān)韋國泰,臺灣世新大學知名教授,臺灣戲劇學術的火車頭曾永義,臺灣豫劇團著名的豫劇皇后王海玲等臺灣豫劇團的主創(chuàng)人員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省文化廳副廳長康潔首先致辭。她說:“今年是豫劇在臺灣60年的慶典,60年真是不容易,我非常感慨,也很很自豪。在臺灣各門藝術綻放的時候,我們豫劇獨具特色,而且能夠讓那么多臺灣的民眾接受和喜愛,我覺得豫劇太了不得了。”
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說:“臺灣豫劇團的發(fā)展有它的淵源,從1998年我們第一次建兩岸交流,此后一直走過來。通過這一機制,讓臺灣豫劇團這邊也接觸到原鄉(xiāng)的一些擁有的資源。”
臺灣豫劇《花嫁巫娘》編劇施如芳講述了她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體會。她說:“三年前,為王海玲老師寫《花嫁巫娘》,也沒有想到有這么一個時刻,真的覺得很神秘。在我看來,王海玲老師就是一個族群,或是一個劇種命脈的人物,所以我想讓她去演一個女巫的角色,因為女巫也是一個表演的人物。她就是借著一個儀式給一個族群祈福,就是為了守護這個臣民,她必須做一定的犧牲和奉獻。到后面也是很感謝導演周老師,音樂上面也是給了很大的支援。”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紅艷說:“從十屆以來,海峽兩岸豫劇發(fā)展研討會理論研討方面進行了一些深入的介紹和深入的思考和展望。我認為臺灣豫劇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由于不同的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觀眾環(huán)境種種,所以對它的歷史研究,就是從某一個角度對臺灣歷史文化的研究。我覺得在對豫劇市場這個培養(yǎng)上,我們確實還應該向臺灣學習,任重道遠。兩岸豫劇的未來走向,應當向國際化、現(xiàn)代化、多元化、本土化發(fā)展。”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說:“我個人覺得我是為豫劇而生。我們劇團是1953年成立,我是1952年出生,好像就知道豫劇團成立了,我要趕快來到這個世界,好為豫劇效力。其實我們小的時候,也是從龍?zhí)组_始演起,那我們也復制這樣一個教育的方式,從小就讓她們上臺演出。這是在傳承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你沒有學生,沒有演員來表演的話,這個劇種就沒辦法在臺灣生存。”
著名的音樂家、唱腔設計、常年跟臺灣豫劇團合作的耿玉卿講述了與臺灣豫劇團的十年情緣。“10多年來,我為臺灣豫劇團寫過10多部大戲,親自去臺灣還排了7部大戲。幾乎成了他們團里指名作曲”。耿老師很風趣地說:“年逾七旬,到最后他們?yōu)榱霜剟钗遥o我一個陽光男孩的綽號,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吉尼斯世界紀錄。想想王海玲等為代表的臺灣豫劇家,把豫劇作為終身使命,想想河南豫劇在臺灣經風雨、見世面的陣地,著名的劇作家曾跑到我身邊給過我一個實實在在的擁抱,這一抱,抱出了兩岸人民的融合,他對大陸的贊美,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其實我當時就想,原來我們可以這么貼近,這么有共同語言。當時臺灣劇團找了一個學生跟我學作曲,他們的學生讓我高興,讓我有希望,相信這種教育,能夠穿越海峽,讓我們海峽兩岸的豫劇取得輝煌的成果。”
臺灣中正大學中文文學系客座教授王瓊玲講述了為戲劇而感動,因戲劇而感動的故事。她說:“這是我第二次來河南,一進到河南我感覺就真的是豫劇團回娘家了。臺灣豫劇的發(fā)展真的不容易,為什么,因為要先學河南話,次學河南腔,再唱河南梆。所以這么艱辛的路程,感謝大家一路相挺。” (原標題:第十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fā)展研討會在鄭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