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滎冶鐵遺址內復原的鼓風設備
陽光下,這些鐵塊色彩斑駁。它們并不美觀,卻是古代滎陽繁華的確鑿證明。
古滎冶鐵遺址模型
“鐵器者,農夫之死士也。”
“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二月,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關于國家大政方針的大型辯論會十分熱鬧。在這次被后世稱為“鹽鐵會議”的大辯論中,“鐵器”一再成為關鍵詞。
大辯論的一方是以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另一方是朝廷從全國各地召集的民間代表——“賢良文學”60多人。
桑弘羊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經濟學家,也曾是漢武帝的“首席財經大臣”。與傳統儒家的“重農抑商”思想不同,他充分重視工商業,認為不可或缺,但他強調鹽鐵等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必須發展國營——當時的話叫“官營”工商業。
這場大辯論中,關于“官營”利弊的爭論,至今仍光芒閃亮,頗為有趣。反對者認為官營滋生腐敗、造成民間經濟蕭條,官營企業生產的鐵器等質劣價高,缺乏市場導向,不適民用,并且強買強賣;桑弘羊則認為唯有“官營”才能超常規發展工商業,不增加賦稅而解決財政困難,以應對戰爭和災荒。
關于“鹽鐵會議”的爭論很復雜,這里我們姑且不論。我們感興趣的是,正是在這次辯論中,古代滎陽城被桑弘羊譽為“天下名都”之一:
“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陳,鄭之陽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沖,跨街衢之路也。”
桑弘羊的話,顯示了他對經濟運行的脈動,對工商業與交通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滎陽等地能夠“富冠海內”,不是靠耕田種地,而是因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由此而發展起來的工商業。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官營”冶鐵企業遺址在古滎被發現。就目前考古發現來看,其規模之宏大,設備之齊全,世界首屈一指;其一號煉鐵爐之容量,全國首屈一指。
這一發現,成為古滎陽城“天下名都”最確鑿的證據。
“國營”冶鐵 規模宏大
鐵流如水,漫溢,凝固,再漫溢,凝固,形成層層波紋狀的堆積。日前,在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我們看到,冰冷而堅硬的鐵,曾經火熱而柔軟。
大鐵塊表面上的層層波紋,是冶鐵高爐生命的律動,代表著那個時代最強的能量。
這大鐵塊是1975年在古滎出土的,同時出土的大鐵塊共計15塊,其中最大的一塊,重20余噸。
自古以來,滎陽故城西城墻外、紀公廟村以北,就有大片紅燒土堆積,老百姓稱之為“紅土岡”,相傳是當年楚霸王燒死紀信造成的遺跡。
1964年冬,古滎公社修公路時,在此處發現大量的赤鐵礦石、煉渣和一些鐵器。第二年春,鄭州市博物館進行考古鉆探,發現此處為漢代冶鐵遺址。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同時期的冶鐵遺址,1萬平方米以上即已足稱可觀,古滎遺址竟有如此規模,這讓考古工作者大為興奮。但當他們的發掘工作剛剛起步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發掘被迫中止。
1975年春,深翻土地的古滎社員挖到了笨重的大鐵塊,鐵锨別不動,鐵杠撬不動,最后開來了手扶拖拉機,綁上鋼纜,硬是拽了出來。
這次意外最終促成了考古發掘。鄭州博物館聞訊趕來,派人看護,并上報有關方面。得到批準后,進行了為期半年的發掘,結果發現,這個遺址規模宏大,設備齊全。
日前,在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曾參與發掘的張振明先生向我們介紹說,當年發現煉爐爐基兩座,斷面呈橢圓形,其中1號煉爐是已知漢代煉爐中最大且保存最好的。在爐基的周圍,有大大小小的煉爐積鐵塊,成堆的礦石、煉渣。圍繞煉爐,還有礦石加工場、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鼓風管殘片等設施,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冶煉系統。在冶煉區東部和南部有堆爐渣的坑,爐渣堆積厚6米以上。另出土各種鐵農具、鐵兵器等文物近千件。
部分出土鐵器上,有“河一”銘文,據此推斷,這個遺址是漢代官營冶鐵作坊,是隸屬河南郡鐵官的第一冶鐵作坊。
冶鐵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西漢時期,鐵制品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張湯曾說,一個漢兵可以對抗三個匈奴兵,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源自鐵兵器的先進。其次,鐵農具的使用,帶來了手工業、農業的巨大進步。如恩格斯所論:“鐵器的使用,生產成果更加豐富,超過了過去所有各時代的總和。”
今河南地域,在漢代是全國冶鐵重地,《漢書·地理志》記載,全國設鐵官四十九處,有六處在今河南境內,并且規模都比較大。如今發現漢代冶鐵遺址共30多處,近半在河南,而古滎冶鐵遺址是其中的“巨無霸”。
眾多周知,鐵礦石十分沉重,又多產于山中。古滎能擁有超大型冶鐵遺址,與其水運樞紐的地位息息相關。
水運成就古滎冶鐵業
漢代的“河南”比今河南要小很多,河南郡主要包括今洛陽、鄭州,此外還有開封、新鄉各一部分。這個河南郡是由秦三川郡改名而來。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有工官、鐵官、敖倉在滎陽”。
此時,郡治已由滎陽遷到洛陽。當時洛陽是全國一線城市,全國數一數二,工商業極為發達,“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據漢書記載,整個河南郡人口170多萬,有30多萬集中在洛陽,約占20%。盡管如此,河南郡的“工官、鐵官、敖倉”都還在滎陽,說明滎陽仍很繁榮,是重要的經濟城市。
敖倉始建于秦,是大半個中國漕糧轉運的大倉庫,漢代敖倉仍在滎陽,意味著滎陽仍是天下水運樞紐。漢代黃河水量豐富,“水形滿河”,“大船萬艘,轉漕相過”,依托黃河的鴻溝、濟水也仍是繁忙的黃金水道。絕佳的區位優勢,使漢代滎陽延續了前代繁榮。
工官、鐵官分別是手工業、冶鐵業管理機構。工官全國共設九處,均為官營手工業中心,滎陽即為其中一處。
大型冶鐵的發展,交通條件至關重要。位于水運樞紐的古滎陽城,為冶鐵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而冶鐵業的高度發達,也為這座城增光添彩,助其成為“天下名都”。
學者任艷、李靜蘭曾研究古滎冶鐵遺址的原料來源及運輸路線。她們認為,秦漢時期陸路交通雖然四通八達,但僅限于京師和郡縣之間,礦山與城市之間的道路則不夠通達。此外,當時車輛技術不行,陸路運輸量較小,大規模的原料輸入,難以依賴陸路交通。
而古滎冶鐵之原料,主要來自于登封少室山、新鄭役山和新密大隗山,這些地方均可通過水運到達。
“少室之山……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因此,鐵礦石可通過休水——洛水——河水直達古滎冶鐵遺址;
“役山,上多白金,多鐵。役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因此,鐵礦石可通過役水——河水直達古滎;
“密,故國。有大隗山,潩水所出,南至臨潁入潁”。因此,鐵礦石可通過潩水——潁水——鴻溝運抵古滎。
同樣,古滎“河一”冶鐵作坊的產品,也可以通過水路運銷各方。
古滎冶鐵興于何時?又衰落于何時?研究者對此有不同看法。一般認為,這個遺址的使用年代為西漢中期到東漢。但在遺址保護區南100多米,曾發現一座圓形煉鐵爐,這是更早期的煉爐,通過經驗累積,后來發展演變為遺址所發現的橢圓形煉爐。張振明先生據此推測,在漢武帝和桑弘羊開辦官營作坊前,這里已有私營冶鐵作坊,古滎的“國營”冶鐵業,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荊三林教授更推斷這個冶鐵遺址始于戰國時期,是與滎陽故城一起成長起來,是古滎陽繁榮的一個重要條件。
這個遺址的沒落,分歧不大,均認為西漢末年已有所衰落,延續使用到東漢,漸漸被廢棄。
古滎冶鐵業的衰落,與滎陽故城的衰落基本是一樣的節奏。因為其興衰都與滎澤和鴻溝密切相關,因滎澤和鴻溝水運而興的城市及其冶鐵業,最終也因滎澤的消失和鴻溝的淤塞而衰落、荒廢。(原標題:冶鐵業增輝“天下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