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1月3日專電 (記者 李民)11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具茨山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上,40多位專家達成共識:黃帝故里河南省新鄭市具茨山巖畫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中原地區無巖畫的空白,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和中國巖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位于新鄭西南的具茨山是黃帝時期的圣山。分布在400平方公里至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上的2000多幅巖畫,發現于上世紀80年代。繼具茨山巖畫大量發現之后,又在河南省的方城、葉縣、泌陽、淇縣等地相繼發現了同類的刻鑿巖畫。
研討會上,知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作專題發言說,古史傳說中黃帝,是中國傳統文化始源的代表,“黃帝文化”也就是指我們五千年古老文化的開頭。對黃帝與“黃帝文化”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多學科的思考探討,應努力將“信古”、“疑古”、“釋古”擴大為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問題。
“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文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說,地處中原腹心地域的具茨山,素與傳說時代的炎黃二帝有著時空兩方面的密切聯系,與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早期歷史密不可分,具茨山巖畫不僅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也為深入研究‘黃帝文化’和華夏民族的形成、遠古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原標題:新鄭巖畫為中華文明起源提供新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