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之上的鄭州版圖擴容”系列之四
□策劃 文體中心 執行 記者 朱金中 通訊員 唐智霞 文圖
引子
PREFACE
1948年10月22日,鄭縣解放,回到人民懷抱的這座城市又重新被設置為鄭州市。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鄭州也邁開步伐,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版圖擴容,而指導這一擴容的就是著名的1954年鄭州總體規劃。
鮮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鄭州還有過兩次未能付諸實施的規劃。1951年和1952年,北京和上海的專家受邀先后編制了《鄭州市將來發展計劃》(1951年)和《鄭州市都市計劃草案平面圖》、《鄭州市都市計劃報告書》(1952年)。這兩個方案都是以歐美流行的“花園城市”規劃思維為指導,并不符合當時鄭州工業化城市發展的現實需求。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1952年河南已經確定將省會從開封遷往鄭州,因此量身打造一份省會城市規劃才是首要任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行各業都在向蘇聯老大哥學習,鄭州的城市規劃也不例外。1953年,在蘇聯專家穆欣等人的直接參與制定下,出臺了一份《鄭州城市規劃草圖》。1954年,經過蘇聯專家巴拉金的親自修改,1955年這份鄭州總體規劃上報國家有關部委,第二年得到批準。1954年鄭州總體規劃是建國后第一份得到國家批準的城市規劃,也是鄭州近代以來第一份幾乎完整付諸實施的城市規劃。
1954年總體規劃預期為:1972年城市人口達到58萬人,用地面積達到63.6平方公里。這份規劃奠定了未來近30年鄭州市區的版圖框架,今天人們所熟悉的幾大區域,如行政區、西郊工業區、南陽路工業區、文化區、倉庫區等,都出自這份規劃。
1954年總體規劃的道路系統,將整個市區的道路以二七廣場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具體規劃了6條對稱的主干道及3條環路,形成放射加環形的道路骨架。
馳名中外的二七廣場,自此成為省會的中心。
綠蔭覆蓋的行政區
今年73歲的楊秀琴老人住在緯一路的一個老家屬院內,1954年她和丈夫隨著“省會遷鄭”的人流搬進了鄭州。“剛到鄭州,公交車都很少,自行車也不多,倒是坐火車很方便。”楊秀琴老人回憶說,很多干部進了鄭州,發現新省會環境很不錯,城市開闊,看哪里都新鮮。“金水路非常寬,金水河兩岸都是空地,我們在那里種了玉米、花生、南瓜”。
在1954年總體規劃中,大約新通橋以東、燕莊以西、農業路以南、金水路以北的這塊區域被規劃為省直機關辦公區域,也就是鄭州人俗稱的“行政區”。
很多行政區的老人回憶起來最為感慨的就是滿眼的綠色。“鄭州叫綠城嘛。咋來的?就是五十年代那會種的法國梧桐,后來長大了,到處綠蔭蔭的。”退休干部王英杰現如今提起行政區的大樹感覺蠻遺憾,“砍了不少啊,金水路還有,黃河路也可以,花園路都光禿禿的了”。
1954年總體規劃因為涉及“省會遷鄭”這一大事,對行政區的規劃尤為重視,興建了各種辦公、住宅用房。為了解決省直機關人員的生活問題,還修建了菜場,布匹、百貨、副食品等門市部。“最有名的就是緯四路市場,最初就是為了解決省直機關人員的生活問題而興建的菜市場,后來發展成行政區很有名的一個集貿市場。現在正道花園商場那一帶,原來也是個市場。”市城鄉規劃協會一位工作人員說,行政區的一些市場、門店,追根溯源都和省會遷鄭有著不解之緣。
相較于其他城區,行政區從地圖上看,更具備規劃特色——經一路到經七路、緯一路到緯五路,一條條直線切割出大大小小的區域。但在最早的規劃方案中,這些道路并不是直來直去。
當初按照蘇聯專家穆欣的規劃,把火車站作為鄭州市的大門,從火車站修一條到現在省人民大會堂的大道作為城市的主軸線,由此向周圍輻射。由于這條主軸線并不是直線走向,輻射出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斜的,非常不符合中國人正南正北的建筑習慣。1954年,在河南省委領導的修正下,才有了今天行政區條條塊塊、直來直去的風格。
不過由于省會遷鄭是一個大工程,在更正這個錯誤之前,有一些房屋和道路已經出現了斜向問題。“很多老鄭州人都未必知道,政一街原來就是斜著走向的,不是正南正北。”市城鄉規劃協會一位工作人員回憶說,這條路斜了很多年,但這種路畢竟是少數,而且身在路上,有時候也不一定感覺出來。后來覺得確實不符合中國人建筑習慣,就對這條路進行了改建。
1954年總體規劃最為濃墨重彩的就是行政區,因為這里是省會遷鄭后省直機關的駐所,也讓鄭州自此成為全省的政治中心。
西工業區領導鄭州時尚生活
“西郊,西郊,別說和鄭東新區比,就是和金水區一比,也就是郊區了。”在國棉三廠家屬院,周大爺樂呵呵地自嘲說。
周大爺是陜西人,他老伴是上海人,1954年為了響應國家在鄭州興建國棉基地的號召,兩個人一西一東來到鄭州,見證了鄭州西工業區那段最為輝煌的歲月。
1954年總體規劃對鄭州的定位為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這主要是因為,1953年國家在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就準備投入巨資在此興建五個大型棉紡織工廠。1954年總體規劃對工業區的安排更加明確,劃分出四個不同性質的工業區:重工業區、棉紡織工業區、中小型工業區和輕工業、服務業工業區。
這幾個工業區中,對鄭州影響最深的恐怕就是鄭州人俗稱的棉紡路一線的棉紡織工業區。
上世紀80年代前,幾家國棉企業的輝煌帶動了鄭州西區經濟的繁榮。由于大量沿海地區紡織工人的擁入,他們不僅給鄭州帶來了熟練的技術,更帶來了讓人耳目一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三廠,別的不敢說,以前那是引導服裝潮流的啊。”周大爺說,很多“紗妞”(對紡織女工的俗稱)都是上海、江蘇那片過來的,眼光好、手藝好,“河南人土,不會穿,也不敢穿,人家敢穿啊,會穿啊。”周大爺笑著說,當年他就是被老伴身上穿的“布拉吉”(俄語,連衣裙)所吸引的。
為了促進西工業區的開發,1954年總體規劃將鄭州市工人文化宮、鄭州市青少年宮等文化場所設置于此。為了滿足工人們的生活需要,在國棉三廠和國棉五廠附近規劃了兩個集貿市場,后來的文化宮市場和勞動市場就是從這兩個集貿市場發展而來的。
經濟的興盛帶動了文化的繁華,西郊人的生活層次在當年是領導省會的。“醉仙樓知道嗎?那可是當年西郊乃至鄭州有名的飯店,那飯菜是一流的。”在棉紡路上開了一家電動車修理鋪的秦師傅感嘆說,別說醉仙樓了,當年國棉三廠食堂的飯菜都是遠近聞名的。
在那段火紅的歲月里,西工業區的生活和它所創造的產值一樣紅火,這里的文化、娛樂氣氛始終保持著溫度,所謂的“西城舞步”,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跳到今天。
1954年的總體規劃,跨越了京廣路,在北面規劃了行政區,在西面確立了工業區,彰顯了鄭州作為全省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地位。
1954年的總體規劃,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和“省會遷鄭”這一政治大事緊密相關的規劃方案,除了行政區和西工業區的規劃外,緊扣省會城市,在其他方面進行了規劃,比如將崗杜附近的京漢鐵路以東及二里崗一帶規劃為倉庫區等。另外,這份規劃還對京廣、隴海鐵路用地、城市供水水源等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劃。
在這份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鄭州依據優越的交通條件和自然條件,迅速由一個自發形成的農副產品集散地,發展成為一個有完整市政公用設施的省會和一座新興的輕工業城市。到1958年,鄭州中心城區面積已發展到59.5平方公里,中心城區人口49萬人。可以說,1954年的總體規劃確立了整個鄭州城市發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鄭州之后近30年發展的基礎。(原標題:“地鐵之上的鄭州版圖擴容”系列之四 五四年規劃,打造省會鄭州新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