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新聞資訊 >> 瀏覽鄭州

【追憶大師常香玉】常派藝術為啥那么吸引觀眾?

2014/6/3 11:17:39 點擊數: 【字體:

【追憶大師常香玉】常派藝術為啥那么吸引觀眾?

 

去年5月底,一場由大河報社和河南英協文化公司聯合主辦的紀念人民藝術家常香玉逝世9周年演唱會在省人民會堂舉行,演唱會的火爆程度遠遠超出了主辦方的預料:演出之前,門票搶手,一票難求;演出當晚,熱愛常香玉的戲迷觀眾們熱情洋溢,不僅座無虛席,連兩邊的走廊上也都站滿了觀眾,工作人員不得不一次次地去維持秩序。今年的紀念演出現場,觀眾們的掌聲、歡呼聲更是一次高過一次,很多戲迷為能聽到正宗的常派唱腔而興奮不已。常派藝術為什么有這么強大的藝術吸引力?大河報記者帶著這個問題采訪了常香玉大師的大女兒常小玉、二女兒陳小香、小女兒常如玉和高玉秋、王希玲、虎美玲、汪荃珍、王惠等幾位常香玉大師的弟子以及深愛常香玉大師藝術的戲迷觀眾。

把豫劇的各種流派互相融合

常小玉認為,母親最大的貢獻是把豫劇的各種流派互相融合,她說,早期豫劇有各種門派,母親把豫東豫西調互相融合,開創了先例,《拷紅》中的“在繡樓我奉了小姐言命”就是把豫東和豫西聲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產物。雖然當時很多老前輩不看好,但母親一直堅持這樣做,這也與父親陳憲章的支持密不可分,父親會拉二胡,能演話劇,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他建議母親要吸取各種藝術的特長來豐富自己的藝術。

常小玉說,除了融合戲曲各派藝術外,父親陳憲章還讓母親借鑒話劇表演,以前母親唱戲背詞兒,具體臺詞表達的意思是什么不清楚,比如“恨上來罵法海不如禽獸”這句,父親就告訴母親:“得把內心的恨唱出來,心里想著法海把你害得家破人亡。”演戲時的一舉一動都要帶著戲,不能是盲目的動作,這些都是融化在戲曲里的話劇元素。

將豫劇賦予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常香玉的又一大貢獻。常香玉從河南到陜西后,開始落腳在寶雞,后來去西安,在父親的引導下結交了很多文人,“我姥爺是很有思想的人,當時想著一定要認識文化人,能幫她寫劇本,提高文化底蘊。”常小玉說。

常如玉說:“梅蘭芳大師、郭沫若、李準、曹禺當時都經常和媽媽見面,李準還為她寫東西。常派的東西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其中的。”

常如玉認為常派藝術的核心是聲腔藝術。“現在世界流行的美聲唱法是混聲,也就是真假聲混合,老太太很多年前就是混聲,是很超前的。”陳小香介紹,母親也認識到聲腔藝術是戲曲的核心,但需要把理論的東西總結出來。陳小香說:“我媽的演唱特點就是真假混聲唱法,是她多年研究出來這一種唱法,既受觀眾喜歡,又善于表現不同的人物感情變化,更重要的是經久耐唱,嗓子還不啞。所以她認為這肯定是很科學的,如果不科學,不可能到了70多歲聲音還很好。”常香玉把陳小香專門送到北京學西洋音樂,以此證明唱西洋的也可以唱民族的,還可以唱戲。“老太太的唱法和西洋音樂的中心部分是一樣的,不管是氣息還是混聲的運用都和西洋音樂一樣。”陳小香說,“有相同點,就有不同點,豫劇的語言特點,吐字用力的部位不一樣就有不同的風格,再加上口腔共鳴、混合共鳴的搭配就能產生微妙的變化。”

觀眾聽起來得勁

高玉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有些激動:“有人說常老師沽名釣譽,給自己造政治聲勢,但是我知道,那是常老師的真情實意。老師生前的時候,國家和人民哪里有困難,她就會關注哪里,這不是作秀,而是真正地熱愛國家、熱愛老百姓。面對別人的非議,常老師對我說過:‘別人有什么說法也是少不了的,很多人做得其實都比我多,也比我做得好,只是因為我是演戲的,容易得到關注,所以也理解吧。’”

高玉秋說:常老師演的人物,臺上臺下觀眾都認可,因為他們聽起來得勁,常派藝術就是濃墨重彩,但是也疏密結合,它是連貫動聽的。有人覺得常老師在《花木蘭》中的“嗬嗬”很假,但其實花木蘭本身這個人物在戲中就是在“裝腔作勢”。我的條件很有限,練功經常暈倒,聲音嗓子也屬于中等,但常老師認可,覺得我演戲有靈氣,用常老師的話說我抓住了常派的魂兒,就是按人物定唱腔,注重對人性的塑造,唱常派必須把每個字都吐清,不然不是常派。

王希玲說:有些人不理解常老師的藝術,會覺得她唱得太狠了,其實老師的唱腔特別美,而且一個人物一個唱法。常老師最大的貢獻就是用聲腔藝術塑造人物,她并不局限于一個型,她演的紅娘,俏麗甜美,把一個小姑娘的神韻展現得活靈活現,她演的《大祭樁》、《白蛇傳》這些都是各有特點,特別是花木蘭,她為這個戲創作的聲腔,不僅僅是為了博取觀眾的叫好,而是人物此時此刻必須抒發的情感,現在很多演員為了博掌聲,不管合理不合理,都會多余加上一句,常老師是用聲腔藝術,比較注重人物塑造,講究人物的真、準、美,要抓住常老師塑造人物和對藝術的態度。

汪荃珍說:常老師的戲都是廣為流傳的,老百姓都特別認可,她年輕時候的戲讓人看著癡迷,老年時期的作品讓人回味無窮。有些觀眾可能不理解老師唱腔里的精氣神,后來有的學習者也有些沒有理解到位,那是一種高亢、激昂的調式與行腔,一瀉千里,將人物心里面的憤恨都表達了出來。

王惠說:我在舞臺上演出了很多常老師的經典劇目,感覺到常派藝術是很受觀眾喜愛的,唱腔能帶動觀眾的情緒,吐字也相當清晰,老百姓不用字幕都能聽得到。常派藝術講究以聲腔刻畫人物,無論是慷慨激昂的,還是細膩婉轉的,都能通過揣摩人物內心來用聲腔加以表現。

常老師的藝術是深入田間地頭的

汪荃珍用接地氣的藝術大師來形容自己的老師:“1988年、1989年跟著老師去巡演,當時自己對很多問題認識不透徹,老師的思想是很與時俱進的,比其他人都走在前面,我們跟著她下鄉演出,一下子都對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常老師這么了不起的藝術大師,卻十分接地氣,一天演出三到五場,小品小折子戲什么的都愿意演,這對于精力旺盛的人都會吃不消,而每一場演出只要觀眾需要,她也沒什么特別限制,讓唱啥就唱啥,就是這么敬業。常老師的藝術是深入田間地頭的,戲演完了還沒來得及歇息,常老師也會為后廚里的廚師們再演一場,常老師心疼大家辛苦,就不管后廚環境有多么悶熱擁擠,大廚們拿著盆、筷、鍋敲打著,老師唱著,這也是為什么基層勞動者們都敬佩、喜歡老師的原因。最讓我們受益與震撼的是,有時候忙了一天,常派的鐵桿追星族們不分早中晚總是會來拜訪老師,要和老師聊人生、講過去,不免也會成為一種打擾。而不管是哪個階層的人來,常老師都愿意和他們聊天。我記得有一次中午休息時間,一個蓬頭垢面的人敲門要見大師,我們幾個學生就在門口攔著,說大師需要休息,想把他打發掉,但是這個人非常執著,后來大師被驚醒后,就洗把臉來見他,老人家把他送走后,就對我們說:‘孩子們,不要忽略這些小節,有這些觀眾關注我們,才有我們豫劇的市場啊。’”

常派沒有俗氣的東西

今年48歲的何鐵軍是鄭州鐵路局文化宮主任,也是“沈萍常派聲腔演唱會”的主辦單位負責人。何鐵軍說,他從小就喜歡聽常香玉的戲,“從孩提時代就好聽戲,無論是在鄉下還是城市,直到參加工作,對常大師的戲一直都在聽。我的感性認識是她唱得好,唱段印象最深的是‘紅白花’(《紅娘》、《白蛇傳》、《花木蘭》)。”

隨著年齡的增長,何鐵軍對常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他說:“我現在感觸最深的是常派藝術融合百家之長,對很多流派的藝術能夠吸收、創新和采納。”除了大師的藝術精神,愛國精神和文化精神是何鐵軍對常香玉的兩大認識,“戲比天大這四個字越琢磨越有文化底蘊,其中涵蓋了極高的哲理、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次演出中,何鐵軍對常派演員最深的認識是沒有俗氣的東西,“常派收弟子注重德,后人們都在專心致志唱戲,在藝術上提高自己,里面沒有功利心,這也是戲比天大的內涵”。

66歲的王大良是鄭州非常之聲合唱團團長,他說:“我和常大師認識,我叫她常姨,真的是從小聽她的戲長大的。”常香玉的唱段給王大良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白蛇傳》,“其中‘哭啼啼’那一段被郭沫若譽為豫劇中的愛情詠嘆調。”王大良說,“現在都覺得豫劇就是嗓門大,其實常大師的戲很細柔,聲音非常柔美,我們這個年齡的很多都聽過她親自唱。”談到這次在“沈萍常派聲腔演唱會”的演出,王大良介紹,他們去年就開始精心準備常大師逝世10周年的演出了,“常大師心里裝著老百姓,我們心里也會一直裝著她”。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6-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