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由河南交通廣播主辦賴聲川創(chuàng)意分享會暨《寶島一村》見面會在鄭州廣播大廈舉行!秾殟u一村》演出170多場,巡演第六年來到河南,導演賴聲川攜手《中國新聞網(wǎng)周刊》新媒體CEO王晨波出席見面會。
初到鄭州 親身感受中原文化
“我們的演員對于這次到鄭州來演出都特別的期待,他們還從來沒有來過”。賴聲川說,在河南他感受到的是濃濃的熱情和這座城市的活力。第一次來鄭州,街邊的法桐、路過的建筑、行人的口音,都像摩爾密碼一樣,在賴聲川靜靜的觀察與思考中輪番被吸納、破解、翻譯,形成他對鄭州的點點滴滴的文化印象。雖然之前從未來過河南,談及對河南的認識,賴聲川表示,“第一次到這個地方來,我必須解除掉任何概念,包括河南、中原、河南人、河南話等等,也許我就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河南人。但如果別人先告訴我河南人是怎么樣的,鄭州是什么樣的都市,可能我就會偏掉。”在此后的問答環(huán)節(jié),賴聲川在與記者面對面交流后得出“河南人中氣十足,守規(guī)矩,注重對創(chuàng)意版權的保護”的結論。
談及創(chuàng)意 打破常規(guī)每個人都是創(chuàng)意體
撤了著名導演,賴聲川還有一個頭銜—創(chuàng)意學大師。30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舞臺劇及各類作品數(shù)十部,賴聲川的創(chuàng)意仿佛源源不絕,他在大學中任教20余年,教的也是導演、編劇等需要創(chuàng)意的學科。對他來講,創(chuàng)意不是教出來的,沒有既定的模式,這是一種很玄的東西。賴聲川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創(chuàng)意的攜帶者,但我們的成長卻是一個“反創(chuàng)意”的過程,我們的習慣,社會建立起的規(guī)矩都會阻礙我們的創(chuàng)意。只有不要把自己禁錮在其中,不帶著世界觀去看世界,這樣創(chuàng)意自然就有了。”
然而賴聲川表示,他有時候也會遇到創(chuàng)作的瓶頸,“這時候就要面對它,繼續(xù)做就對了。比如可以回到事物的本身,看看自己忽略了什么,或者找一個人和你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
《寶島一村》濃縮百個故事 聚焦一段時代歷史
《寶島一村》是賴聲川于王偉忠共同執(zhí)導的又一經(jīng)典話劇,講述的是一個大時代的故事。訴說的是一個龐大多元卻又被歸為同一族群的人們從離家到想家到認同這里就是家的一段歷程。談及對于《寶島一村》的創(chuàng)作,賴聲川說,起初,偉忠找了我兩年,他是地道的眷村子弟,他找到我說眷村要拆了,想要做點兒什么,眷村文化對他來講太重要了,他給我講了100多個眷村的故事,可是聽得越多我覺得越是寫不出來,再加上自己的故事,總共200多個故事濃縮到幾個小時的舞臺劇是十分困難的。賴聲川說“兩年的時間我一直在躲著他,因為我完全沒有頭緒也沒有把握,我還建議偉忠自己把他拍成電視劇,最后是王偉忠的那句電視劇是快餐,舞臺劇才能永恒才讓我最終下定了決心。”
自2006年首演以來,已經(jīng)演出170多場,林青霞都看得“看得如癡如醉,時而感傷時而欣慰,有時大笑,有時哭得抽泣;淚還沒干又破涕而笑”。 “眷村歷史是一段‘族群融合’的特殊歷史,所以大陸人民更渴望了解他們的親人是如何挨過那段背井離鄉(xiāng)的最困難的時光的。”賴聲川告訴記者,在2010年第一次來到廣州演出時,自己心里很沒底,但是當看到那么多觀眾那么投入地觀看,最后十分鐘自覺起立鼓掌時,自己才開始明白,“大陸觀眾對臺灣這段歷史完全是空白的,想著去臺灣是過美好的日子了,結果沒想到是這么辛苦,他們看到戲還是感動了”。
“回味”《寶島一村》 每人都發(fā)“眷村”包子
《寶島一村》《寶島一村》在海峽兩岸受到熱烈追捧是賴聲川在創(chuàng)作之初沒有想到的,他更沒想到該劇在美國也場場爆滿。每個到場來的觀眾都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感受話劇的同時也抒發(fā)著自己的情感,賴聲川說,來現(xiàn)場看過我們話劇的觀眾都知道,散場的時候都有包子拿。話劇《寶島一村》中,天津來的朱媽媽教臺灣媳婦做包子的一幕,讓觀眾記憶深刻,“天津肉包子”是眷村里獨有的外省文化。《寶島一村》在國內(nèi)其他城市演出時,散場后每位觀眾都可以免費領取一份用印有眷村門牌“99號”的紙袋包好的熱氣騰騰的美味包子,繼續(xù)感受一份濃濃的情意和溫暖,這也成為《寶島一村》的一大亮點。
攜《寶島一村》來鄭州演出,賴聲川說“希望《寶島一村》散發(fā)出的生命力能帶給中原觀眾不一樣的體會,讓我們一起珍惜歷史、珍愛生命。” 而《寶島一村》將被拍成電影的消息,賴聲川則低調(diào)地表示:“兩種藝術形式的轉(zhuǎn)換并沒那么容易,這都還只是計劃。
據(jù)悉,賴聲川與王偉忠共同聯(lián)手打造的話劇《寶島一村》,將于8月16-17日晚19點半登陸河南省人民會堂。 (齊琳)
賴聲川簡介:
著名導演、創(chuàng)意學大師賴聲川,被《亞洲周刊》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賴聲川是中文世界最著名的劇場工作者之一。從1984以來,以強烈的創(chuàng)意吸引觀眾涌入劇場,帶給臺灣劇場新生命,從此持續(xù)為中國語文劇場開拓新的領域與境界。在余秋雨的觀點中,賴聲川和他領導的"表演工作坊""總能彈撥到無數(shù)觀眾的心弦"。
2007年,賴聲川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賴聲川被日本NHK電視臺稱為「臺灣劇場最燦爛的一顆星」;美國橘郡記事報稱他為「臺灣現(xiàn)代劇場的創(chuàng)造者……世界上很少劇場藝術家有賴聲川如此廣遠的成就!惯h東經(jīng)濟評論曾稱他的作品為「中國語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戲劇」;美國新聞周刊說他的作品「是最新的印證,臺灣正創(chuàng)造著亞洲最大膽的中國藝術!剐录悠侣(lián)合早報說賴聲川的戲「為世界華語劇場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悲喜劇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