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勁、中、甭吭氣兒”……這些形象的土語,都是源自嵩山的方言。而現(xiàn)在的孩子們平時在學校和老師、同學交流都用普通話,“很多家長從小都教孩子說普通話,還怎么會說方言? 這些方言會慢慢萎縮、消失嗎?”采訪中,很多有著濃郁鄉(xiāng)情的人對此表現(xiàn)出擔憂。
觀點:小方言承載大文化
“河南人都愛說的‘中’,出自于嵩山方言。我們認為一種方言的流行趨勢,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實力。”在嵩山方言研究會上,嵩山方言研究會會長馮長富認為,“有華夏民族古老文化‘活化石’之稱的嵩山方言妙趣橫生,生動形象幽默,應該傳承下去。”
“小方言承載大文化”,登封知名文化專家常松木認為,土話、方言已經(jīng)成為一種非常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一個地方的風情習俗、思想觀念,往往存在于土話所承載的民間文化里,家長和學校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學習方言,將方言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發(fā)揚光大。”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教育界人士持另一種觀點:推廣普通話是社會的進步,對不同地方人們的交流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