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新聞資訊 >> 瀏覽鄭州

清史博士唐博:歷史不光是一門學問

2015/7/29 10:31:22 點擊數: 【字體:


    閱讀提示

    央視《百家講壇》出過不少清史資深名嘴,比如閻崇年,比如紀連海,而去年2月以來,一位80后主講的《清案探秘》跳出了帝王將相的狹窄視野,從官場、商界、江湖、百姓等多個層面呈現出一段豐富多彩的清朝歷史,讓人眼前一亮。這位登上《百家講壇》的首位80后,就是從鄭州走出的清史博士、專欄作家唐博。

    唐博1999年畢業于鄭州七中,是當年高考河南省歷史單科第一名,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曾師從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著名清史專家戴逸教授,參與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出版有專著《住在民國:北京房地產舊事》、《我們這輩子:清朝皇帝回憶錄》等。

     7月25日上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清案探秘》一書在鄭州購書中心舉行了首發式,作者唐博回到家鄉,與讀者分享節目錄制經歷、寫作心得以及自己對歷史的獨特理解,并就清史編纂工作、央視《百家講壇》等話題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

    談清史編纂:一些新的文獻檔案正在顛覆傳統觀點

    記者:清史纂修工程2002年啟動,迄今為止仍未結束,不少人都很關心,您能談談工程進展情況嗎?

    唐博:2002年,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啟動,在編纂過程中,一些新的文獻檔案正在顛覆傳統觀點,比如,學界對光緒死因存在爭議,但缺乏直接的文獻證據,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與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等機構合作,采用高科技手段對光緒的頭發、衣服等遺物進行分析檢測,確認光緒死于他人硬灌砒霜。這些新成果,既使這部新修清史的可信度更高,又推動了學術研究向著解開更多歷史謎團的方向邁進。

    目前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即將收尾,主體稿件爭取明年提交中央審查。相信幾年之后,它將為大家提供一部92卷、3500萬字的皇皇巨著,而且將繼續出版大量的清代檔案、文獻、編譯類資料和專著,全面提升國內清史研究水平。新修清史由于卷帙浩繁,普通人很難讀完,所以會同時推出9卷本、300萬字的《通紀》,對清朝歷史有個總的敘述。我本人撰寫了其中清前期中西貿易的章節。

    談《百家講壇》:有“ 明星學者”忙于“走穴”疏于學問

    記者:《百家講壇》曾經是一個“造星”節目,2001年以來捧紅了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一大批“學術明星”,但2008年起就開始走下坡路,收視率也下降了不少,您怎么看?

    唐博:據我所知,目前《百家講壇》的試講淘汰率是70%,門檻還是挺高的。這些年公眾關注度確實在下降,我總結了四個原因:一是審美疲勞,說教式的講授和局限于文史哲的題材,以及中老年學者為主的主講群體,都會讓觀眾心生厭倦。二是缺乏互動。去年年初,《百家講壇》的錄制現場易址,無法接納觀眾,主講人只能對著鏡頭干講,感覺怪怪的。三是同行競爭。近年來,類似的《開講了》等節目內容更時尚,互動性更強,知識覆蓋面更廣。四是新人難產。《百家講壇》的老面孔比較多,中青年學者少,主講人的表達思維相對學術化,部分主講人口音較重。可以說,《百家講壇》欄目要改變眼下的局面,應當引進新鮮血液,既要推新人,更要在內容和形式上與時俱進。

    記者:學術味濃了,觀眾聽不懂,淡了又會被扣上“學術娛樂化”的帽子,對此您怎么看?

    唐博:不可否認,《百家講壇》曾經在“國學熱”的那幾年起到了普及文史知識、提高大眾文化品位的作用,也塑造了一批明星學者,為長期坐冷板凳的學者們提供了另外一條傳道授業的路。一本起印量只有1000冊的學術著作,在通過《百家講壇》的打磨“接了地氣”之后,銷量可以突破百萬冊。當然,有些學者對《百家講壇》不太感冒,認為內容過于通俗,甚至為了討好觀眾不惜戲說和篡改歷史。一些通過《百家講壇》成名的學者,忙于“走穴”,疏于學問,甚至連主持的國家級課題都置之不顧,拿著項目經費卻不干活,中期審查不過關,不僅讓國家受損,也讓自己蒙羞。

    談“歷史熱”:應該把學問做得更扎實

    記者:您對歷史非常狂熱,高考單科考過全省第一,大學也是歷史專業,為什么在2007年放棄了中學歷史老師的崗位?

    唐博:我爺爺的歷史類藏書很豐富,受他影響,我小學時也愛讀那些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同時體會其中的歷史經驗教訓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對那個年代的心智成長很有幫助。不過,進了大學才發現,學歷史其實挺苦的,需要研讀大量文獻檔案。開始我也是硬著頭皮啃,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不覺得苦了。反而通過研讀文獻,會發現別人沒有關注的細節,甚至找到新的研究視點和推翻前人成論的新證據。

    2007年離開中學教師崗位,有兩個原因:一是報考了戴逸教授的博士生,二是感覺中學歷史課改將歷史機械地分為中外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與高中生的歷史認知水平有脫節。

    記者:社會上對歷史的熱情還是有的,比如網絡上的歷史“快餐”文章就很流行,您怎么看?

    唐博:現在有很多歷史網站和公眾賬號刊登的文章,是有很多瑕疵的。我覺得,專業的學者應該廣泛地加入到互聯網平臺上來,包括通過《百家講壇》這樣的平臺,用學術的執著和嚴謹以正視聽。我經常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看檔案,當看到在那里看檔案的外國學者經常比中國學者多,就很感慨。希望有更多熱愛歷史、熱愛傳統文化的朋友,能夠走進檔案館,踏踏實實地看文獻,把學問做得更扎實。

    我覺得,一個人不管學什么專業,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懂點歷史。因為,歷史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在的國家、民族和世界的一扇窗戶。歷史不光是一門學問和工具,也構成了一個人的基本素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