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一椽,可能都已有200多歲了 記者 鄧萬里/攝
房脊上,繁體字刻著房子的“身世”:“大清乾隆貳拾捌年叁月拾玖日立”。
這座“疑似”253歲的老宅子,申請文物“身份鑒定”了。如果順利的話,它的修復就有了希望。
【一封申請書】
申請認定老宅子為文物
前兩天,鄭州市的文保志愿者彭保紅寄出了一封申請書。
她向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申請,給4座老宅子“定身份”——“不可移動文物”。
這些老宅子,都在滎陽市高村鎮康寨村。倆月前,其中一座老宅的主人——康志偉找到了彭保紅,看自家“祖屋”能不能申請個文物“身份”。
康志偉說,上世紀80年代,全家就搬去了鄭州。這老宅子只是偶爾一住,如今申請文物認定,為的是把宅子保存下來。
“東廂房的墻塌了,我找施工隊修復,修舊如舊得10萬塊。”50歲的康志偉是下崗職工,拿不出來這筆錢。“塌了又不甘心,畢竟是祖業。”就這樣,他想到了文物保護這條路。
彭保紅去村里一轉,發現了4座宅子有古老的“痕跡”,于是才有了這封申請書。
【探秘老宅子】
房子可能有200多年歷史
青磚、黛瓦,扎在平房堆兒里,康志偉家的老宅很顯眼。窄窄的拱形門,約兩米寬的胡同里,東西廂房拱衛著庭院最深處的二層主屋。
“打眼一看,這就是大戶人家的老房子,連廂房都是二層樓。” 彭保紅說,這是典型的鄉土建筑,記錄著鄉紳歷史。
康志偉講起了從奶奶那兒聽來的祖屋歷史:以前的康家大院,是三進、三跨、二胡同的建筑群,有幾十間房。土改時,分給了五六戶人家。最終輾轉“物歸原主”的這個小院落,是大院最深處的一小部分。慢慢的,分出去的老院落被新磚房取代,老宅越來越“孤立”。
主屋里,一樓是石頭地面,二樓則是“木地板”。老式的對開式木窗欞,隔開房間的木格柵,透著古樸。而房脊上,用手電筒一照,建房信息依然清晰可見:“大清乾隆貳拾捌年叁月拾玖日立”。這房子,很可能已經有253年歷史了。
康志偉家老宅西側,是康家大院現存的另一部分,那是康松江家,房脊上記錄的“年齡”,已經有261歲了。
傳說和康百萬“沾親帶故”
在村里,康志偉的太爺爺是“傳奇人物”。
79歲的張忠保是村里留守老人中的長者。他和58歲的張柏松一起,津津有味地講起了那些祖輩傳頌的康家故事。
七代單傳的康家,到了康老太爺那輩家業最盛,是廣武有名的大戶。360畝土地,果園、花園、田地一應俱全。有錢有勢的他,還是大善人,免費辦學。幾十畝的杏林結果了,也讓鄉親們隨摘隨吃。
“他最出名的,是鞭打桑樹的故事。” 張忠保說,康家和鄰居家的田地邊界旁有棵桑樹,原本桑樹是康家的。可鄰居家“耍賴”,挖了一道水溝作分界線,桑樹也劃過去了。康老太爺不找鄰居家算賬,拿了個皮鞭去抽桑樹,邊抽邊說:“你不聽話,怎么跑人家的地里了。”耍賴的鄰居很是羞愧。
傳聞中,康家的鎮家之寶是塊金匾,掛在當年大院的大門口。“據說是康老太爺為慈禧太后接駕時被賞賜的。上面寫著‘御賞老民’,我小的時候還見過,鑲著金邊。” 張忠保說。可康志偉卻從未見過那塊金匾,聽說是土改的時候不見了。據說,同樣在土改中 “失蹤”的,還有三大缸銀子。
村里人說,此康家和鞏義的“康百萬”家是“一事兒的”,這兒康家人的輩分比“康百萬”家還高。
延伸
老宅和文物 隔了多遠的距離?
這康家老宅,被推測是清代所建。彭保紅“發掘”出的另兩處老宅,則疑似民國年間所建。
“從這些老宅可以看出,康寨村建村至少200多年,傳承有序。”彭保紅說,它們算是中原地區典型的鄉土建筑,有較高的建筑價值和歷史價值。
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文物科秦科長表示,約10年前那次文物普查,該村的鼓樓被登記為文物。她分析,當時這些老宅沒人居住,可能成了普查中的“漏網之魚”。
“并不是老宅子都能認定為文物,”秦科長說,要看是否具備歷史、藝術價值等條件。
她表示,收到書面申請書后,會依照文物法規定,經行政審批的程序,邀請至少3名鑒定專家給老宅“驗身”,最終確定是否為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