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與李白之間的友誼,學(xué)者們多有論述。他們初識于洛陽,時李被明皇賜金放還,杜則在考進(jìn)士不第后到處游歷,正好到了洛陽。兩人之后同往開封、游歷商丘,次年又同游山東。這是他們相處最久的一段時光,賦詩作歌、飲酒共樂。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兩座唐詩里的最高山峰,從此再也無緣相見。
杜甫比李白小11歲,生性嚴(yán)謹(jǐn),寫詩喜歡苦研的他,對于李白的灑脫和肆意,應(yīng)該是真心的仰慕和歡欣。所以,在他們分別的歲月里,杜甫寫下至少十幾首詩,坦誠思念著李白,贊揚(yáng)他的才華,擔(dān)心他的境遇。
當(dāng)然,李白還是那個李白,杜甫也許只是他的眾多仰慕者之一,一個可以談詩論道的小友。所以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學(xué)者們找來找去,只有3首,還都是十分平淡的寄友詩,沒看出什么炙熱的想念,更多的是老李喝完酒,回憶往事,有那么點兒惆悵罷了。
安史之亂后,政治細(xì)胞為零的李白,草率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與肅宗在帝位之爭中敗落,李白自然要為自己的天真付出代價,被流放夜郎。這時的杜甫,對李白的憂慮達(dá)到頂峰,接連三夜夢到故人,醒來還覺得李白的身影就在眼前,怕李白已經(jīng)在流放途中病故,傷心地眼淚嘩嘩地流。
為什么杜甫那么地愛(此愛是中性詞)李白呢?我想那是因為,杜甫真正讀懂了李白,別人對李白是嫉妒、是羨慕、是吹捧、是不屑、是躲閃,可杜甫不是。杜甫的詩里,最讓我震撼的,不是淚流不盡不是剪不斷理還亂故人夢,而是對李白驚人準(zhǔn)確的斷語。
出門搔白首,若負(fù)平生志——縱然李白詩下多少風(fēng)起云涌,杜甫眼里的李白,有白發(fā),有愁眉,有擋不住的壯志未酬。一個詩歌天才,絕不代表就是個治世能人。李白想不通這一點,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也不容李白想通這一點。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只有杜甫看出了李白灑脫外表下的孤獨和不得志。滿京城的達(dá)官貴人花團(tuán)錦簇,李白曾經(jīng)也身處其中,卻是那唯一的落寞者。這是多么深的哀傷,如果不是摯友,又有誰肯明說?
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杜甫說李白,空懷文章才華,卻總是命途多舛,屢遭小人陷害。事實上,李白的流放,怪不得別人。他在政治上太過天真,別人舉著求賢的名號來了,他一點虛榮心,外加自命姜太公、管仲的極度自負(fù),最后落得一場無妄之災(zāi),但杜甫卻沒有絲毫責(zé)怪。只有無限的理解,才能帶來真摯的寬容和愛惜。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堅定地認(rèn)準(zhǔn)了李白的千古流芳,卻依然不能抑制自己的惋惜,歷史如河流淌,誰能看出李白的寂寞。杜甫看到了李白的將來,不過沒想到,自己也有同樣的將來!驹瓨(biāo)題:杜甫有多“迷”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