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可是專娶宰相孫女;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可他曾經是房地產商,在洛陽郊區有自己的山莊;高適官至劍南節度使,﹃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可他年輕時卻是唐朝詩人中最窮的人之一;元稹寫過催人淚下的悼亡詩,可他卻是《西廂記》張生的原型,唐傳奇里著名的負心漢…
在唐詩璀璨的星空中,詩人生活的另一面,你了解多少?李曉潤在新書《無詩不成唐》中,用演義的書寫方式,歷數那些唐詩背后的八卦。
八卦一:寫《滕王閣序》時,王勃竟是個殺人犯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出處】王勃《滕王閣序》
故事:
寫《滕王閣序》時,王勃26歲,李曉潤認為,其之所以去登“滕王閣”,又留下千古名篇,完全屬于歪打正著。因為此時的王勃剛剛死里逃生,正走在去看望父親的路上。
王勃愛惹禍,這次卻真是攤上大事了。他私藏了一個逃跑的官奴。當時私藏官奴是重罪,他聽說有人準備舉報,竟然讓人把官奴殺害掩埋,試圖瞞天過海。這一次大家都以為他死定了,很多人已經從好友名單里刪除了王勃的名字。沒想到王勃命大,適逢天下大赦,他再次逃過一劫,但他父親王福疇受牽連被貶到現在的越南河內。
他從長安南下,來到洪州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其時,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后正在樓上大宴賓朋以示慶祝,順便炫耀他女婿吳子章的才能。風餐露宿的王勃,原本只是想去打秋風,沒想到卻要與吳子章“較勁”。當然,最終的結果是王勃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一則名篇誕生,而吳子章則羞愧地不敢拿出自己事先寫好的《滕王閣賦》。
八卦二:杜甫家道中落,是房地產投資失敗所致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出處】杜甫《麗人行》
故事:
西安人寫春天時,都愛引用這句詩,其實,這是杜甫家道落敗后,為了生存向皇上的獻賦之作。
在喜愛唐詩的人心目中,杜甫是憂國憂民、老成持重的詩圣,年輕時的杜甫“憶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早熟,一日上樹能千回”,而且杜甫非常驕傲自負,這可能是受了他一直崇拜的爺爺的影響。李曉潤寫故事時,完全是“翻了人家八輩兒祖宗”。按他的觀點是:“一切皆有所出”。
李曉潤稱杜甫的爺爺杜審言為“大唐第一狂人”。杜審言說自己是古今第一詩人,寫詩可以秒殺屈原和宋玉,書法可以讓王羲之俯首稱臣。一般人只是年少輕狂,杜審言不是,到老依然狂妄。他臨終時,宋之問等同時代著名詩人去看望他。他睜大眼睛挨個打量大家。“我等了你們很久,有句話想和你們說。不把這句話說完,我死不瞑目。”宋之問等以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沒成想杜審言說:“因為我的存在,你們一直做縮頭烏龜。現在我要走了,你們總算有了出頭之日。”宋之問等人瞬間石化。
杜不止一次說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宣稱寫詩是我們老杜家的事,我爺爺的詩前無古人,你們其他人靠邊站。他雖推崇李白,也贊揚過初唐四杰,但他顯然有所保留,并不認為他們超越了自己的祖父。
杜甫在30歲時回到洛陽,看見房價上漲,覺得發財的機會來了,決定做房地產商。在洛陽的郊區一個叫陸渾的地方,買了塊地修山莊。那個地方有點像現在的杭州,以風景優美著稱。洛陽是退休高官和豪商巨賈養老休閑的首選,大家都覺得在陸渾做房地產想不發財都難。杜甫不但把家里的全部積蓄投進去,還借了親友不少錢。后來他窮困潦倒,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次投資失誤。李曉潤不忘提醒大家:“杜甫很忙,杜甫在投資建房,奉勸大家不要模仿。”
八卦三:黃巢起義 跟超級槍手溫庭筠脫不了干系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出處】黃巢《不第后賦菊》
故事:
雖然老謀子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黃金甲”和歷史上的“黃金甲”并不是一回事,但借用的這句詩卻也讓人們再次憶起那個敲響大唐喪鐘的人——黃巢。但要說黃巢最后為何造反,李曉潤認為“與溫庭筠實在脫不了干系”。要不是他屢試不第,可能黃巢也不至于如此憤懣、絕望至極。
溫庭筠出身高貴,他和杜牧一樣,都是著名宰相的后裔。要說他根正苗紅,才思敏捷,應該是一考就中。但他和有考試綜合征的杜甫一樣,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金榜題名。杜甫是因為一上考場就緊張,而溫庭筠正好相反,在考場無比放松。
晚唐進士考試要求整篇文章必須八處押韻,而溫庭筠牛到叉手之間便成一韻,八叉手八韻即成。叉手就是冬天把雙手交叉插進袖筒取暖的動作。溫庭筠因此被人稱為“溫八叉”。李曉潤說,他懷疑現在的流行用語“牛叉”也跟此有關。
大概是覺得幫人舞弊可以顯示自己才能,還能增加經濟收入,溫庭筠竟然上癮,幫助很多考生金榜題名,自己卻一直名落孫山。“也虧了唐朝對待文人很寬容,要換現在,溫庭筠肯定上了教育部黑名單,永遠不能進入考場。”李曉潤笑談,正是因為溫庭筠一生應試不中的經歷刺激了黃巢,他覺得連“溫八叉”這樣的考試機器、名門之后都不能如愿,自己永遠只能當陪考,所以站在曲江南岸,望著皇家園林紫云樓,“開始考慮下次進京是帶筆還是帶刀”。 本報記者敬江晴
對話李曉潤
唐朝很多詩人晚年潦倒后靠“追星族”生活
■華商報:你所寫的這些唐詩故事,真實性有多少?
李曉潤:沒有一個地方是完全編的,一般都是有一定影子的逸聞趣事。一般沒有絕對把握的時候,我不會把話說死。網上也有類似的演義,我認為寫得太隨意,網上大多數寫文章的人都是這樣吧。(笑)我一般是不改幾遍,不敢拿出來。尤其古典文學的東西,你可能挑一個版本,但一定要參照多個版本。
■華商報:在探尋這些唐詩故事時,您所了解的那時的人們對這些名人八卦是什么態度?
李曉潤:和現在差不多吧!哈哈!追星也很瘋狂。詩人張籍因為崇拜杜甫,曾經焚燒杜甫的詩集,然后把紙灰拌上蜂蜜,每天當早點吃,說是這樣能沾染上靈氣。唐朝很多詩人晚年潦倒后,其實都是靠“追星族”生活著。
■華商報: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寫法是“對孩子最新穎、最有趣的讀物”,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對于還處于懵懂狀態的孩子,這種寫法是一種傷害。李曉潤:對于未成年人的影響,我也擔心過,所以盡量不提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比如,對“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的解讀,有種觀點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