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山距市中心約20里,位于鄭州市區(qū)東南邊緣李南崗村東,當?shù)厝擞址Q作古山、古山崗,高150多米,方圓540余畝,群眾中流傳有“古山崗,五頃四”之說。山上長滿各種野樹蒿草,郁郁蔥蔥。由此向東南連綿十多個山崗至潮河邊,又沿河向西南方向延伸,全長40多里,當?shù)厝朔Q“黃沙崗,四十五里”。站在青龍山頂,向東南眺望,數(shù)十里綿延起伏的繁茂林木,猶如一條臥踞的巨大青龍,此山峰是昂頭龍首,好似要展身騰飛,青龍山也許便由此而來。山附近有一潭湖水,方圓數(shù)頃,不過現(xiàn)在水面已大大縮小,只有十余畝大小了,稱作青龍?zhí)痘蚝邶執(zhí)?傳說那是青龍沐浴嬉戲的所在。山上枝葉搖曳,潭中波光粼粼,頗為迷人的山光水色經(jīng)常吸引了人們來此踏青戲水、野餐垂釣。
山半坡原有不知建于何年何代的古山廟,正殿里供奉古山爺和古山奶奶,旁殿里則供奉了四大龍王。當?shù)卮迕裾f古山爺、古山奶奶非常慈善,對一方百姓甚是庇護照顧,如誰生病生災,長瘡長疔,來求求古山爺、古山奶奶,很快就好了。誰家媳婦不生孩子,來求古山奶奶,古山奶奶準會送你個大胖娃娃。逢著旱天少雨的時候,四周村民則要抬著牲畜供品來這里求雨,只要大家心誠,不出三天,就會下場透雨,靈著呢!
古山爺、古山奶奶對百姓的好還不僅限于此,傳說在很早的時候,他們那里碗盤桌凳、牲畜犁耙等家具、農(nóng)具的什么都有,附近群眾辦事或種地缺家伙兒使啦,頭天晚上到古山廟給古山爺、古山奶奶磕個頭說一下,第二天早上從去拿啦,古山爺、古山奶奶早就如數(shù)給你準備好放在廟門前了。用完后收拾干凈送回廟門前,再給古山爺、古山奶奶說一聲,他們就又收起來了。可是有一次,有一個貪心的人借用后沒有歸還,古山爺、古山奶奶生了氣,從那以后就不再出借了。
當?shù)厝诉傳說青龍山中有個寶庫,其中有匹金馬駒常在半夜里跑出來到地里吃莊稼,吃誰家的,誰家的莊稼就長得好,糧食打得多。有一天夜里,金馬駒又跑出來吃莊稼時,被一個看莊稼的扎傷了,金馬駒流著血跑了回去。第二天早上,看莊稼的看到馬駒流的血掉到地上,都成了金塊金片,直后悔誤傷了金馬駒。不過后悔也晚了,金馬駒再也不出來了。
一個風水先兒一直尋找打開寶庫的辦法,一天他在一塊地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前端發(fā)叉的大菜瓜,便找到瓜農(nóng)說:“這個瓜我買了,給你雙倍的價錢,一個月后來拿。”一個月很快過去了,風水先兒還沒來,瓜農(nóng)便把 瓜搞了下來。誰知第二笑風水先兒就來了,他看瓜已被摘下,知道瞞不過,才對瓜農(nóng)說出菜瓜就是古山寶庫金鑰匙的實情。于是二人拿著菜瓜來到山前,對著南山坡一比劃,山裂開一道縫,現(xiàn)出一扇門,二人進去一看,里邊果然堆滿金銀財寶,中間一匹金馬駒拉著一盤金磨,正在磨金豆。二人商量著出來找布袋裝寶貝,各抓了一把金豆就往外走,哪知剛出來山縫就合上了,聽見里邊有人說“洞門開,有人來,兩把金豆豆,換回大金釵。”這才想起金鑰匙忘在里面了,從那以后,寶庫再也找不到了。
豫劇中有個傳統(tǒng)劇目《青龍山馬龍造反》,講述的就是發(fā)生在這里的一個故事。傳說古時候,青龍山一帶因為臨近沼澤,樹密林深,人煙稀少,是綠林豪杰經(jīng)常聚集出沒的地方。有一個叫馬龍的人青年時就被征召當兵,多年征戰(zhàn)升至領兵將軍。可是他的妻子在家卻無以為生,日子過得很艱難。又因為年輕貌美,被當朝太監(jiān)魏忠賢的侄子魏英看中,就將其搶到家中欲強行霸占。馬妻也會武藝,趁天黑打倒看守逃出了魏府。雖是逃了出來,卻有家回不得,走投無路,只好上青龍山占山為王。借丈夫馬龍之名聚集人馬,樹旗造反。消息傳到朝里,朝廷不明就里,即派馬龍帶兵前去鎮(zhèn)壓清剿。馬克帶兵來到青龍山才知道妻子的不幸遭遇,于是夫妻二人將兵馬合在一處,帶著投奔李自成起義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