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印象:老鄭州的老城墻

2013/3/21 12:03:48 點擊數: 【字體:


    今天在鄭州城東路南段和城南路北側,我們仍然能看到高大堅實的夯土城墻,閑暇時來了興致,還可以上去走一走,瀏覽一下墻內外的風光。如果你要問起城墻的來歷,隨便一個人或老人或孩子,都會給你講一段關于城墻的歷史。但在50年前,卻沒有人知道他們每天漫步、玩耍的這道土城墻已有3600年的歷史,是商湯王時代筑成的王城遺存。
 
    1955年秋天,為配合修路鋪設管道,考古人員在城東部白家莊一帶進行考古發掘,他們發現在商代文化層下面疊壓著很厚的夯土層,夯土呈淡紅色,十分堅硬,由于這里地勢較高,懷疑下面是商代大墓,便在周圍做考古鉆探。可是夯土層卻向東南和西北兩側延伸,遠遠超出一座墓的規模。這厚厚長長的夯土層到底是什么呢?也許是商代的一條防水堤壩吧。沿著夯土層的走向繼續探察,這個推測也不對。夯土層向東南延伸的一端由白家莊沿城東路西側折而向南,與鄭州老城東城墻連到了一起;夯土層向西北延伸的一端從白家莊西側向西與紫荊山的夯土接到了一起。穿過紫荊山沿金水大道南側繼續西伸,到河南省軍區南院,再沿杜嶺街東側折而向南,與鄭州老城西城墻夯土相接;而南城馬路和熊兒河北側的鄭州老城南城墻也是相同的夯土墻。將這四面夯土墻相連接,就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古城垣。這是一座比安陽殷墟還要早的商代前期城址,巨大驚喜一下子讓專家們呆住了。
印象:老鄭州的老城墻
   
    經考古發掘研究,這座城池是商代初期商湯王時修筑的首都亳城,至今已有3600年。城址呈五邊形或說是近似長方形,北城墻長約1692米,西城墻長約1700米,南城墻和東城墻均為l870米,周長近7公里,面積3.43平方公里。西城墻和北城墻西段破壞較重,殘墻大部分被埋在地面以下,東城墻和南城墻的大部分還保留在地面上,這就是我們今天在鄭州市城東路南段和城南路東段依然能看到的高大城墻。
    
    城墻底寬20~30米,頂寬5米多,高約l0米,城墻四周共發現11個缺口,有的缺口可能是原城門所留。城墻系用土夯筑而成,夯層厚度一般為8~10厘米,也有厚達20厘米或薄至3厘米的。
   
    每層夯土表面皆布有密集的圓形尖底和圓形圜底的夯杵印痕,也有少量長方形或三角形夯杵痕跡,是用集束圓木棍作為夯具夯打而成的。夯窩口徑多為2~4厘米,深約1~2厘米。由于夯土層薄,夯窩密,夯土層相當堅硬。城墻橫斷面呈梯形,中部為層層平夯,是城墻的主體,被稱為“主城墻”。梯形兩腰的夯層是向兩側傾斜筑成,被稱為“護城坡”。只是在城內側的坡度較緩,城外側的坡度陡峭。在平夯和斜面接縫處保存著近乎平直的版筑壁面,壁面上遺留有橫列木板有痕跡,木板長3米左右,寬0.15~0.3米。這種傾斜面夯筑應是加固城墻的措施。
 
印象:老鄭州的老城墻
   
    南城墻保存較好,其筑法是:在修筑城墻之前,先平整地面,然后在“主城墻”內壁相應的地面處向下挖出一道與城墻相平行的溝槽,為建筑城墻內壁底部的基礎,城墻夯土層從溝槽底部層層夯筑。現存版筑內壁通高1.5米,每塊木板長約3米左右,板寬0.16~0.19米。在緊靠“主城墻”版筑壁面內側“護城坡”頂面鋪有一層砂礓石塊,是為防止雨水沖刷而鋪設的保護層。東城墻的筑法與南城墻相似,“主城墻”底寬10.6米,內外兩側均保存有近似于垂直的版筑壁面,壁面高3.5~3.6米。板筑痕跡較清楚,木板長2.5~3.3米,板寬0.15~0.3米。“護城坡”底寬約4米,內側底寬7.25米。“護城坡”表面也鋪設由砂礓石塊的保護層。“主城墻”分段筑成,每段長約3.8米,皆用木板相堵夯筑而成。每段相接處均有版筑痕跡。
   
    根據全部的城墻長、寬、高計算,總夯土量為87萬多立方米,夯前挖土量約174萬立方米,在當時主要以木、石器為勞動工具的情況下,需要兩萬人連續工作三年才有可能完成。如此浩大壯觀的工程出現在3600年前的商朝早期,也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了。
   
    1953年12月,考古人員在鄭州老城東北的鳳凰臺村西至南關外鄭州五中附近發現一段商代城墻,長約300米長。1986年6月,又在布廠街、一馬路至東方紅影院地帶發現同期的商代城墻。南起振興商場,北至東方紅影院,北偏8°走向,長約400米,寬16米,厚1~2.2米,夯土層厚8~12米,夯窩與鄭州商城墻夯窩相同。東側灰坑密集,出土有商代前期陶片。城墻的結構為平地下挖基槽分段筑成,夯土與基槽內填土相同,多為灰黃色細膩沙質土摻褐色黏土,料礓末逐層夯打而成,質地堅硬,結構緊密,夯層厚度在8~15厘米,夯窩形狀多為圓形小圜底夯痕。根據發掘研究,兩處商城遺存均為鄭州商城外城墻的殘留。內城為城,外城為郭。在古代,城墻就是城市的屏障,具有防御外部侵害、保護城內居民的重要作用。3600年前的商朝統治者對此已有清楚的認識,以宮城、內城和郭城三道屏障組成了完備的自身防御體系,為研究中國城市的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鄭州老城墻也不單純是商代亳都城墻,春秋戰國以至秦、漢、隋、唐、宋、元、明、清,諸朝代所修的管國、管城、管州、鄭州、鄭縣的城垣都在原商代城墻上迭壓。而鄭州商代夯土城墻也正是由于被后來歷代修筑城墻所利用和覆蓋,才得以歷經3600年的風風雨雨而保存下來。
 
印象:老鄭州的老城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滅殷后,建立起周朝。他為了更有效地統治東方被征服的地區,防止商朝遺民作亂,便封其弟姬鮮于管,來監管商王后裔,稱管國,姬鮮亦稱做管叔。管地殷時稱關,音義與管相通,西周時稱管,即原商代亳城所在地。管叔姬鮮建立管國后,為了鞏固其封國的統治,便修建加固都城管的城墻。管城城垣是在原商代城垣的基礎上用土分層夯筑起來的,兩城大小基本相同。城垣近似長方形,周長近7公里。秦代管城的城垣大小就基本保持在這個基礎上。
   
    漢代重新整修城垣時,城區面積和城垣規模較春秋管國、戰國管城時都稍有縮小。北城墻向南移筑到現在的城北路南側一線,而東、西、南城墻仍以商代城的南城墻和東、西城墻中南段為基礎,進行增高加固。這個城垣范圍被以后歷代以至民國的城市管理者所保持,一直沒有更改。
   
    由于戰火和城市發展,四城門相繼被毀被拆,東城門最早毀于戰火,接著西城門在城市發展中扒掉,南北城門多存留了幾年,最終還是隨著歷史前進的腳步消失了。隨后,西城墻和北城墻大部、南城墻西段也陸續被拆被毀,東城墻和南城墻東段只剩下了土墻。近些年來,政府對所留城墻實施了保護性措施:城墻里外壁均用花磚砌護坡面,空間植以草被。城墻上種植各種樹木,如楊柳、松柏、柿樹、核桃樹及各色花樹灌叢。人們可以在上面散步、乘涼、玩耍。
   
    夏季的一天筆者到老城墻上走了一遭。那是一個周末的早上,我從商城路口登上了十幾米高的東城墻,晨練的人們還未散盡,玩耍的孩子、讀書的學生和乘涼的老人已經來到。幾個玩空竹者正一邊抖得空竹嗡嗡地響,一邊交流、切磋技藝。
   
    是啊,當你站在這濃縮了3600年歷史的夯土墻上時,說不清腳下踏著的是商代的夯土,還是秦漢的墻壘,抑或是宋元的城垣、明清的遺跡,你就不能不被深深地感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管城區委組織部(2008-3-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