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山莊位于鞏義市夾津口鄉(xiāng)臥龍村,在嵩陰森林公園的下面,距嵩山臥龍峰頂有約三公里的距離,大概是離嵩山山頂最近的一個自然村了。
吳家山莊處在臥龍村的一個低凹處,如果不是專門前往尋訪,即使到了跟前,你可能還不會發(fā)現,身邊就有一個龐大的、全部用石頭構筑而成的山莊。
吳家山莊坐南向北,南北長55米,東西寬62米,占地面積3400平方米,現存窯洞50孔。整座山莊所用青石全部就地取材,干砌而成,券砌過程中既未座漿,也未勾縫,全呈原生狀態(tài)。青石吸熱、散熱過程都較緩慢,故窯洞內冬暖夏涼,可保持18℃左右的恒溫,被人們譽為“天然的空調間”。
據相關資料記載,吳家山莊始建于1839年。當年,三歲的吳酬和隨其父從鞏義的圣水村來到了這里謀生。他父親靠給別人家干活養(yǎng)活一家老小,空閑時間采石蓋屋、開荒造田,開始在這里扎根立業(yè)。靠自己的雙手和愚公移山的精神,經過半個多世紀前赴后繼的努力,終于建造了這座規(guī)模龐大的山莊。
山莊雖然前后建造了半個多世紀,似乎開始時并沒有如此長遠的規(guī)劃,但最終呈獻出來的,卻是井然有序,好像經過事先設計一樣。整體建筑依次分為七個院落,均為兩進或三進四合院式建筑,各院落既自成一體,又互相聯(lián)通,院落之間有暗門、暗道相通,各院砌有二門,將所有院門關閉,諸院各自成體系,開啟院門,又融為一體,形成了“院中有院,渾然一體,就地取材,道法自然”的城堡式建筑格局,既體現了整體一家的感覺,又具有非常實用的防御功能。
吳家之所以能靠自己雙手發(fā)展到這樣的規(guī)模,與吳酬和善于治家有著密切關系。在他的子女逐漸長大后,他制訂了一套嚴格的家規(guī),并制訂了“勤勞節(jié)儉、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家訓。
“與人為善,感恩奉獻”是吳酬和的處世方略。吳酬和性情良善,通情達理,處世中堅持“與人為善,和睦鄉(xiāng)鄰,以禮待人,利讓三分,得恩必報,有怨必忘。”隨著家業(yè)的振興,吳家的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但他從不仗勢欺人。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河南一帶旱災嚴重,不少鄉(xiāng)親們揭不開鍋,紛紛到吳家借錢借糧,吳家均有求必應。災年過后,欠帳戶們張羅著還帳時,吳酬和將這些人請到家里,說明不管借的錢還是糧食,也不管借多借少,統(tǒng)統(tǒng)不要了,還當眾燒掉了帳單,欠帳戶深為感動,全部跪倒拜謝,從此,“吳善人”之名更是家喻戶曉。
吳酬和晚年時,有良田180余畝,牲畜100多頭,余糧數百擔,人丁80余口尚未分居,成為該地區(qū)人財兩旺的首戶。1916年,吳酬和去世,享壽81歲。噩耗傳出,鄉(xiāng)親們無不痛惜,紛紛以不同的方式悼念致哀,送葬者達數百人。在他去世三周年之際,偃師唐窯等地的鄉(xiāng)親們送來了“中州完人”的金匾,本地的鄉(xiāng)親們送來了“忠厚傳家”的金匾,女兒、女婿們送來了“嵩岳泰峰”的金匾,以示懷念。老先生的次子吳存義去世時,鄉(xiāng)親們又送來了“耕讀傳家”的金匾,這是對吳老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對他一家的評價和肯定。(王學賓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