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年代:清
地理坐標(biāo):位于會善寺東
清代琉璃塔名為佛定意公和尚塔,這是嵩山唯一的一座琉璃塔,位于寺東300米,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塔高10米,周長8.46米。此塔為五層六角磚塔,塔基平面也是六角形,邊長1.8米,須彌座壸門內(nèi)嵌花卉等磚雕,塔正面嵌石門,背面雕格式門,檐下施斗拱,塔剎已殘。該塔是意公和尚的弟子宜和、行化用彩磚彩瓦為他建造的獨(dú)具特色的一座琉璃塔。
在佛定意公和尚塔北,有兩座東西并列的清代樓閣式磚塔,東邊的為叢首杰尊塔,西邊的為普度林上太尊塔。這兩座塔形制相同,皆嵌有塔銘,東塔為“浙江蘭溪弘宗青霞叢首杰尊窣堵坡位,康熙六九年立”,西塔為“山東清源傳律普度林上太尊浮圖位,康熙六九年立”。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這“康熙六九年”從何說起呢?到目前為止,關(guān)于“康熙六九年”的釋讀有以下三種。這三種說法各有道理,孰對孰錯(cuò),莫衷一是。
第一為“康熙六九年”就是“康熙六十九年”,即雍正八年(1730)。之所以是“康熙六九年”,是因?yàn)闀扑挛挥卺陨侥下捶e翠峰下,地處偏僻,人跡罕至,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以至到了雍正年間仍然使用康熙年號,缺“十”為遺漏所致。第二為“康熙六九年”就是“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第三為認(rèn)定兩塔銘為“惡搞偽作”。而在由鄭州市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出版的《鄭州市志》和《鄭州大辭典》在有關(guān)“會善寺”的介紹中,卻赫然寫著:“叢首杰尊塔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林上太尊塔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中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