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10月26日(楊正華)2014年10月26日,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記者來到鄭州西郊的西流湖畔探訪鄭州最后的土城寨——保吉寨。保吉寨坐北朝南,三面環水,只有南城門可以出入,村內住戶不足百,是中原區須水鎮管轄的一個自然村,也是迄今鄭州市保留的唯一一個存有寨墻、寨門的都市村莊。
站在中原西路大橋的東側,遠遠的就可看到保吉寨南城門高高的門樓,門樓的正中間鑲著狀如柳體字的“保吉寨”三個字,這也是保吉寨唯一的寨門。
據史書記載,保吉寨始建于清咸豐(公元1852—1861年)9年,是在時任魯山縣教諭宋應午倡議下修建起來的,算起來已有150多年歷史。
保吉寨建成后面積有1平方公里左右,板筑土寨墻底寬10米、上寬5米、高10米左右,墻上遍植酸棗圪針。南側筑有寨門,門為青磚劵拱,門板木制,上面用鐵條和寶蓋釘加固。1930年代蔣、馮、閻中原大戰時,因寨內駐扎馮玉祥的一個連隊,而受到對方槍擊炮轟,至今寨墻上仍可發現彈孔。1958年,公社修建水庫,把寨門摘走使用,水庫修成后,又被當時村干部要回。2000年曾進行修繕,修繕時仍用部分老磚,門頂復加蓋一小廟。寨門內西側修有1米寬的水泥階梯,可直達門頂。現存寨墻皆與寨門相連接:南側完好;東側還保留有700余米,有部分因年代久遠垮塌,近年新補修10余米長;西側原寨墻長度大致與東側相同;北側塌垮部分開了個口子,與墻外新建別墅區相通。
據多年研究鄭州村志的文化學者郭桂蘭老人介紹說,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鄭州作為中原腹地,歷史上更是兵禍連年。鄭州地區,一馬平川,無山可藏人,無溝可隱物。平民百姓為了避禍,就在村子周圍用土夯筑成高達數丈的圍墻,墻上種上酸棗刺,這墻就叫寨墻;通大路的地方,留一大缺口,壘上磚石,裝上巨大的寨門;寨內修房建屋,供人們居住;白天寨門打開,方便出行,夜晚或遇戰亂兵禍,寨門緊閉。鴉片戰爭后,國運日衰,群雄遍起,捻軍馳騁中原。河南團練大臣毛昶熙為鎮壓捻軍,督促黃河以南各府州縣官紳組建鄉勇趕筑寨堡,河南各地一時寨堡遍地。保吉寨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解放初期,鄭州市郊和城關原有村莊622個,以姓氏命名的村名,在其后綴“寨”字的,數量上占1/6強。如劉寨、徐寨、張寨、馬良寨、陳五寨、韓寨等。另有一些村莊,雖村名中沒有寨字,但村有寨墻,如齊禮閆、黃崗寺、大崗劉、祥營、皋村等。解放后,鄭州市開始了大規模建設,一些村寨遷并別處,村名亦不復存在;還有一些寨堡經過都市村莊改造后,建成了社區;另有一些寨堡因人口發展,寨墻逐年被拆,劃成宅基地蓋房,寨墻、寨門損毀殆盡。”談到鄭州過去的村村寨寨郭桂蘭老人惋惜地說。
保吉寨是鄭州市目前唯一一個基本保留中原土寨風貌的村落。如今,隨著城中村拆遷力度的加大,鄭州一個個老村莊漸漸消失,這個百年古寨還能保留多久?言語中,老人流露出深深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