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曾經是兵家必爭之地
□齊治平
一家之言
趙之南界,顧名思義就是趙國南部邊界。本來一個古代國家的邊界并不是什么熱門話題,但是趙國邊界牽扯到中牟邑的歸屬,這才讓它成為歷代史學家研究的熱點。
名詞解釋:中牟邑
趙國于公元前423年由山西晉陽遷至河南中牟,歷經桓子、獻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國君,后于公元前386年遷至邯鄲,為以后趙國進取河北平原、攻滅中山、拓擴西北邊陲疆域,乃至最后定鼎邯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牟曾為趙都達38年,是趙國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重要轉折時期。
關于趙國邊界
歷代史學家眾說紛紜
關于趙之南界究竟在哪里,歷代史學家也是眾說紛紜。臣瓚的《漢書音義》說“當在溫水之上”;《春秋左傳正義》引用臣瓚的話卻是:“趙界自漳水以北。”《水經注》里引用的又是“當在漯水之上矣”。《水經注疏》里又成了“趙南至浮水繁陽”。還有史料說是南至濕水、清水。倘若除去有傳抄中的錯別字,至少也應該是三條河。這些河都在今河南河北兩省的交界處一帶。這里離中牟縣遠著呢,所以才把中牟縣排除在外。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與他們說的大相徑庭。以《春秋左傳正義》為例,杜預雖然引用臣瓚的話,并且也認為他說得對,但是杜預也坦言臣瓚的話沒有證據。原文如下:“瓚言河南中牟,非此中牟,誠如其語。謂此中牟當在溫水之上,不知其所案據也。”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員許順湛的《說趙都中牟》中也說:“臣瓚說,‘中牟在魏地,因為趙界自漳水以北,這話是對的。’但是指趙遷邯鄲以后的疆域,沒有說明趙遷邯鄲以前的中牟在何處。”可見,用趙之南界到某某水的說法來排除中牟縣,還沒有讓人信服的證據。
用歷史典籍破解趙之南界的具體位置
現在就讓我們來詳細破解趙之南界的說法吧。
首先要證明晉國的疆域是否包括中牟縣。這是趙國疆域是否包括中牟縣的基礎。關于這個問題的證據很容易找到,單單是《春秋》中就有很多。
一是“成四年,晉伐鄭,取汜、祭”。《讀史方輿紀要》注釋:汜在中牟南,祭即祭城。二是“伐鄭,圍長葛”。三是“晉師侵陳、楚”;“克段于鄢、晉敗楚于鄢陵”。作者注:鄢陵是楚之邊邑。
類似這樣的記載在《史記》里也有,就不一一列舉了。以上三條中,南汜水在中牟縣南三十里左右,東汜水在今縣城南。長葛市在中牟縣南二百里左右,鄢陵縣在中牟縣南三百里左右。以上這些證明晉國疆域已經到中牟縣南了,肯定包括中牟縣。
那么晉國有沒有占領中牟邑呢,在《古代中牟的地形》一書中,在齊桓公之前,中牟交通樞紐的地位并不太明顯,人們可以從孟津渡黃河,翻越太行山去衛、邢、燕、齊等國。到了公元前660年以后,河北大部被戎狄攻占,這條路就不通了,邢、衛兩國也遷到黃河以東。從此人們去東部諸國只能走中牟,這里很明顯就是一個交通樞紐,齊桓公發現了這里的重要性,就修筑一座中牟城,從此這座城就成了各國必爭之地。晉國有沒有占領中牟城呢?答案是肯定的。《春秋》中記載:“晉車千乘在中牟。”可見,晉國不僅從鄭國奪取了中牟,還把這里當成一個很重要的基地,畢竟千乘兵車當時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兵力了。
既然晉國的疆域包括中牟縣,那么趙國作為晉卿之一,占領中牟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據《史記·趙世家》記載,在韓、趙、魏三家滅智氏以后,“北有代郡,南并智氏,強于韓、魏”。
戰亂年代邊界變動頻繁,不能作為中牟邑的判斷標準
我們再來看看智氏在滅亡前的活動范圍。《春秋》記載:“哀二十七年,晉荀瑤伐鄭,次于桐丘。杜預曰:許昌東北有桐丘城。”還有一處:“哀二十七年,晉知伯伐鄭,入南里,門于桔秩之門。”這個地點在新鄭市。順便說一下,春秋后期,晉國是君弱卿強,四卿(韓、趙、魏、智氏)把持朝政,誰攻占的地盤就是誰的私人領地。在當時智伯的勢力是最大的,其他三家是不敢惹他的。所以智伯攻占的地方自然沒人敢爭,趙國“南并智氏”指的就是這一帶。正是因為趙國吞并了這里,才會是三晉中最強。趙國此時的南界是在許昌一帶。此時也是趙國疆域的鼎盛時期,疆域至少有四大塊:晉陽一帶、中牟一帶、邯鄲一帶、代郡。但是它們并不是挨著的,都要經過別的國家。管理起來有些不便。于是才有“獻侯少繼位,治中牟”(語出《史記》)。不過他很快被趙桓子趕下臺,“桓子自立于代”(語出《史記》)。建都于代(河北省蔚縣)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雖然他保住了權位,卻讓趙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代地周圍都是少數民族區域,他們阻斷了與邯鄲的交通,傳達政令很不方便。《史記·趙世家》記載,直到趙惠文王二年才“代道大通”。這就導致中牟一帶距離國都太遠,政令傳達要繞道山西才能到中牟,管理起來諸多不便。韓、衛、魏三國也看到這一點,迅速瓜分了這一帶,中牟落入衛國。兩國并不滿足,又向邯鄲一帶進攻。此時趙國才有動作,修筑平邑城(在河南南樂縣)來防衛。此時的趙之南界初步穩定在漳水一帶。一直到趙敬侯繼位,遷都邯鄲。敬侯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他不僅打敗魏、衛兩國,還把疆域向南推進到今天的清風縣境內,還在這里修筑三座城:頓丘、兔臺、剛平。《史記》里說:“筑剛平以侵衛”。在這里反反復復打了幾年,終于有一年大敗衛國,奪了72座城,包括中牟城。后來魏文侯遷都大梁(今開封),趙國把中牟換給了魏國,魏國則把繁陽(今河南內黃縣)給了趙國。換地的資料出自李曉杰的《趙國時期魏國疆域的變遷》。此后趙之南界基本穩定在繁陽一帶,前面那些史料說的趙之南界到達某水,指的就是這以后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各國大亂戰的年代,誰勝了就能奪得一片地方,敗了就丟掉一些地方,邊界自然也隨之變動,這是各國時常有的事。就不舉例子了。趙國的邊界也是這樣,經常變動,尤其是在中原地區,更是爭奪的重點,幾乎是年年打仗。邊界變動尤為頻道。趙獻侯都中牟是春秋時期的事,要想用邊界來排除中牟縣,那就必須用當時的邊界,看看是不是包括中牟縣,用六七十年后的邊界來衡量,本身就是極不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