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安陽

破釜沉舟后的項羽都做了些什么

2014/9/26 17:00:58 點擊數: 【字體:

       巨鹿之戰失敗后,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他把軍隊駐在棘原(今河北平鄉)堡壘中堅守,不敢再與項羽交戰了。

  項羽可不同意,他一心想要為叔父報仇,自然準備不惜一切代價去強攻了。這時候,范增站出來了。

  對于年逾七旬的范增來說,少年時貧困潦倒(祖父世代為農),青年時流浪漂泊(戰國七雄戰火紛飛),中年時懷才不遇(此時他雖習得滿腹經綸,但天下已是大秦的天下了,他已無施展才華的空間),好不容易到了老年,他以為他的一生就將這樣碌碌無為地度過時,陳勝吳廣起義的革命春風卻吹遍了五湖四海,也吹醒了他壯志未酬的夢想。一展才華的時候終于到了。于是,他不顧滿頭白發,不顧年老體弱,不顧鄉里父老的嘲笑,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這里,我們已經無法考證,范增是不是當時參加革命的最大年紀紀錄的保持者。但誰都知道,范增這樣“老驥伏櫪”參加革命是沒有白費的,他的名字已經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從最開始的默默無聞到逐漸出人頭地,范增用自己的努力和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和才能。項梁也逐漸發現了范增是個人才,正要委以重任時,他自己卻“出師未捷身先死”(被章邯干掉了),留下范增“常使英雄淚滿襟”。項梁一死,項羽畢竟還有點嫩,項氏集團的大權已被楚懷王成功收回。范增的出頭似乎遙遙無期了。

  然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楚懷王在制訂北伐計劃時,并沒有忘記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而任命他為末將。一個將領的稱呼也許微不足道,但卻讓他的一生從此改變了。

  安陽目睹項羽刀劈宋義,他看到了項羽的堅決和果斷,還有那種與生俱來的霸氣。這不是一般地痞流氓的霸氣,而是一副帝王將相的霸氣。都說良禽擇木而棲,從這以后,范增終于找到了自己認為可以跟隨的明主了。在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中,他輔佐項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譜寫出一曲悲壯之歌。

  此時,在巨鹿之戰大勝之際,他站出來對項羽有話要說了。話不長,只有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這次章邯連吃敗仗,但手下還有二十多萬人馬,比起楚軍的人數來說,并不落后。他這是叫項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形勢不要過于樂觀。

  第二個關鍵詞是:狗逼急了也會跳墻。都說名師出高徒,范增的這兩個關鍵詞一教,項羽便茅塞頓開,大有撥開烏云見日之感悟。于是,他把兵馬屯在漳南,和章邯軍遙遙相望。有人問他為什么不進攻,他會意味深長地說一句:狗逼急了都會跳墻,那人呢?

  兩軍就這樣眼對眼地望了近一個月。章邯接下來的日子并不好過,他接到了秦二世的一封詔書后,就度日如年了。

  朝廷這時早已知道他兵敗的消息了。在章邯按兵不動的這二十多天里,咸陽早已鬧得沸沸揚揚。章邯就是秦朝的一面大旗,如果這面大旗倒了,那么秦朝的氣數就真的殆盡了。

  一直躲在胭脂堆里醉生夢死的秦二世,雖然后知后覺,但終究還是聽到了章邯兵敗的事。秦二世問起趙高這件事,趙高繼續以“江湖傳言不足信”來搪塞秦二世,他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他會去催章邯抓緊時間滅敵。

  趙高其實早就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盤,眼見章邯兵敗,怕自己獨斷專行一手遮天的事被人發現,為了推掉自己反抗革命不利的罪過,他決定把章邯弄成自己的替罪羔羊。李斯死后,朝中唯一能對他構成威脅的就是手握重兵權的章邯了,如果把一切罪過弄到章邯身上,他就萬事大吉了。

  但章邯畢竟是章邯,不是一個像秦二世那樣隨便就可以糊弄的人。詔書一到手,他就知道這完全是趙高假借皇上的名義弄的:全力滅賊,不得有誤。延誤戰機,軍法處置!

  這樣只有十六個字的督促信,看得章邯的心卻涼颼颼的。他在戰場上拼死拼活,好不容易才敗了兩場,朝廷非但沒有只字半語安慰,反而有怪他進攻不利之意。

  他自己也很想進兵啊,可是此時不說對項羽存在忌憚之意,而且四面都有各路聯軍(雖然還是遠遠觀望),他想打能打勝嗎?看來皇上給蒙蔽了,得派一人入京告之實情,再派些兵來,否則他可真是孤掌難鳴。章邯靜下心來,如是想。

  逼良為娼

  司馬欣便是章邯派去咸陽稟告秦二世巨鹿戰況的一員手下悍將。然而司馬欣此次咸陽之行并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兇險萬分。因為他差點兒就掉了腦袋。

  司馬欣快馬加鞭趕到京城后,就直接就去找秦二世。然而,他很快就悲哀地發現,雖然他在戰場上跟著章邯出生入死好幾年,也算是風流人物了,但此時連皇宮的大門也進不了。原因其實很簡單,沒有領到趙高簽發的許可證,宮中的衛士就不給放行。

  見皇帝還要趙高許可,司馬欣這時才感到事態比想象中的還要嚴重,看來朝廷果然如傳聞中的一樣,朝中大權被趙高獨攬,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只是他自己身在云里霧里還不知道罷了。

  雖然這明顯有違常理。但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沒辦法,司馬欣只得去找趙高了。

  他一連數天到趙府都吃了閉門羹。

  后來他悄悄地塞了一些碎銀給那些門衛,有錢能使鬼推磨,看在銀子的分上,那些門衛就悄悄地告訴了他一些實話,他們主子(趙高)是抱定主意不會見他的,想拿去見皇帝的許可證,還是省省吧。

  不讓自己見皇帝,這明明是心中有鬼啊。司馬欣不敢再逗留了,于是,他連夜就逃出了咸陽。

  因為是夜里趕路,他走著走著竟迷了路。可世上的事就是這樣,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倚,正是由于他的迷路卻撿了一條命。趙高本來就打算這幾天把司馬欣就地解決了,驚聞他連夜出了咸陽,情知不妙,馬上派人來追,可惜他們派的追兵走的是陽光大道,自然就沒有追到他了。

  司馬欣如實匯報了咸陽的所見所聞,章邯的心悲涼到極點。果真不出他所料啊,他南征北戰這么多年,換回的就是這樣無言的結局!看來大秦王朝真的氣數已盡了。

  一個可怕的想法在他腦海里產生了,他自己也為這個可怕的想法嚇了一跳,是啊,如果這個想法付諸實際行動的話,就意味著他一世英名將徹底毀了。然而,除了這樣,他又能怎么樣呢?進退兩難,章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在這時,他收到了一封信。信使告訴章邯,派他送信的主人叫陳余。陳余,一個大家都并不陌生的名字,一個識大局顧大體卻被自己的結拜兄弟張耳誤會至深的人。巨鹿之圍被解后,因為誤會一時間無法消除,他和張耳之間的關系甚至發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于是他黯然地帶領手下士兵歸順于項羽麾下。

  這封信是他和范增經過激烈的討論后才完成的。主題只有一個字:和。直到這封信送出,他們都瞞著不讓項羽知道。

  為什么要瞞著項羽呢?原因很簡單,章邯當初殺了他叔父,項羽對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還沒有弄清章邯心里的真實想法前,還是先瞞著項羽好。

  這封信充分展示了陳余作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華。

  首先從秦初的名將蒙恬說起,說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趙高害死,然后故事的主角一下子換成趙高了,說趙高如何如何獨斷專行,又如何如何指鹿為馬。直到最后,才說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報國……

  這封信如果站在現代文學角度來看,信中運用了大量修辭手法。歸納如下:

  對比:拿當年勞苦功高的蒙恬來跟同樣勞苦功高的章邯來比,蒙恬最終落得個誣陷慘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結果會不會是一樣的呢?

  暗喻:在指鹿為馬的事上大做文章,說朝廷已被趙高獨攬大權,黑暗至極。如果此時再把巨鹿比喻成“鹿”,那么“馬”又是誰呢?

  夸張:章邯如果答應求和,他手下二十余萬秦軍就可免遭生靈涂炭。一名秦軍士兵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如果只算上最親近的五個人,二十余萬士兵就將影響一百萬人的命運啊。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啊。

  章邯看完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給了司馬欣。

  這信若是讓朝廷知道了是要砍頭的,司馬欣是聰明人,自然已明白章邯心里的真實想法了。其實經過這一趟咸陽之行,他心里也早就產生了一個想法,只是一直還沒敢說而已。看來,現在已不用再隱瞞了,他重復了一下那個字:和。

  相逢一笑泯恩仇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章邯終于決定求和。

  對于這個南征北戰、戎馬一生的亂世梟雄來說,做出這個決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啊,從當年的不敗到連敗,項羽已注定是他命中克星。即使這樣,他仍然沒有想過背叛朝廷,此時如果朝廷能給他一點支持和安慰,他一定會拼了老命和項羽繼續斗下去。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陳述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殲敵的詔書外,什么都沒有。趙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于掌心。那么他呢?國已不國,勝了又如何,敗了又如何?他不過是一枚被趙高任意擺布的棋子罷了。勝了得不到應有的蔭封(極有可能因功高蓋主而被砍頭),敗了就是替罪羔羊死無葬身之地。無論勝負,他的命運都是一樣的。

  哀莫大于心死,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這是怎樣的朝廷,這是怎樣的悲哀?直到這時,他才明白為什么這些年來革命之火長久不熄,他剿滅了這里,那里又起來了,他剿滅了那里,這里又起來了。他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的烈火是撲不滅的。秦朝腐敗到了這種地步,而他這些年又干了什么呢?打敗了陳勝吳廣起義,滅掉了項梁。這些年他扮演的不正是劊子手的角色嗎?

  直到這一刻,他才發現自己的雙手已沾滿了正義者的淋漓鮮血。現在只有幫助義軍一起推翻這腐敗的朝廷,才能減輕一點自己的罪過。章邯終于醒悟過來,雖然有點遲,但終究還有回頭是岸的機會。他派出始成前往項羽營中求和。

  聽說是來求和的,項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報,你倒好,眼下無路可走,居然來求和,白日做夢吧。第一次求和就這樣宣告流產了。

  但陳余范增心里卻有了底,知道章邯那邊已搞定了,現在關鍵是如何搞定項羽了。如果當面向項羽再進言求和的事,以項羽的牛脾氣,效果肯定不好。于是范增采取了“等”的戰略方針。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來雙方再開打吧。

  章邯此時已不愿再和革命義軍為敵,因此項羽的幾次進攻都以勝利告終。項羽勝了,但臉上并沒有一絲笑容。因為這時他突然發現軍中的糧草供應不夠了,要行軍打仗,就必須先解決士兵們的溫飽問題啊。

  章邯那邊處境更差,由于連吃敗仗,他知道自己已到了窮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趙高他們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后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條,前進的路又被項羽封死。章邯在生死存亡的這一刻,再次面臨抉擇。最終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氣請求求和。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使是司馬欣。當年司馬欣曾救過項羽叔父項梁一命,因此,項羽對司馬欣心存感激。然而兩人敘敘舊拉拉家常還可以,一談到求和的事,他依然會怒不可遏起來,在他的潛意識里,叔父的血債只有用血來還才行。

  范增等的機會終于來了。他對項羽進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關系的勸導。項羽眼見自己的糧草供應出了問題,知道再這樣打下去,對自己也沒有好處,不得已只好答應了章邯求和的請求。

  其實什么和不和,說白了就是投降。“和”這個字首先是陳余提出來的,換了個詞,雖然意思是一樣的,但卻給足了敗軍之將章邯極大的顏面,讓他有臺階可下。

  我們的漢字語言真是富有魅力。什么時候運用什么樣的遣詞真是一門藝術。就像在后來,我們看到一些將領把在戰場上“屢戰屢敗”在上報朝廷時改成“屢敗屢戰”一樣,同樣的四個字,只是稍稍換了一下出場的順序,意思雖然還是差不多,但效果卻大不相同了。

  經過范增反復開導,項羽終于解開了心中那個結。

  章邯來求和這一天,項羽表現得很大度,并沒有對叔父的仇耿耿于懷。是啊,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都有很多恩恩怨怨,但如果都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了大局,為了天下的蒼生,為了自己的宏圖大業,項羽最終選擇了善待章邯。

  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對項羽爽朗的笑,章邯原本畏懼的心這才放下。當他要跪拜時,項羽卻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說了兩個字:“免了。”同時就給了章邯一個承諾:“將軍如若與我攜手滅敵,將來同享天下富貴,蒼天作證!”

  嘴上說完,項羽接下來來了點實的。封章邯為雍王,直接留在他身邊當大將用;封司馬欣為上將軍,統領二十萬降軍。

  楚懷王本來就是封項羽為上將軍的,但此時項羽卻封司馬欣為上將軍,可以說他此時已完全擺脫了懷王的控制。實際上已擁有了自己獨立的領導權。

  這條巨龍終于騰到了半空云中。

  事實上章邯也對項羽很忠心,只是他和司馬欣包括董翳后來都再沒有當年鎮壓革命軍時那么有作為了,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項羽在新安把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都坑殺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搜狐(2009-03-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