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即農歷五月初五日,林州民間稱五月單五。"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民間傳說此節與紀念屈原有關,但此節并非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才有之,而在這之前就有了。林州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五月五采艾淋浴和服用之習,這和西漢戴德《大戴禮》:"五月五日,蓄蘭為淋浴",屈原的楚詞"俗蘭湯兮芬華"與此是相吻合的。這說明端午節的一些活動,早在屈原投江以前已在民間進行。只是到了宋朝,朝廷追屈原為忠烈公,并把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才曉喻全國紀念屈原。
林州民間,每逢此節有采艾之人俗。據說太陽出前的艾性涼,可以驅邪,太陽出后的艾性熱,容易招邪,故天不明就要上山采艾,甚者有"赤肚采艾"的。采回來的艾先拿一束插在大門門首祈求驅災避邪,剩余的艾人們將它擰成長辮子掛于屋檐下曬干,供日后作藥用。可煎熬淋浴舒筋壯骨,也可煎熬服用祛風,還是山里人點燃熏殺蚊子的必備品。吃糖糕,改善生活是這天的生活習俗。
端午節,正當盛夏之初,蟲害將興,農忙季節將到。端五的風俗實與防病、治病、除蟲害和講衛生有關。采艾活動,就包含有直接同災害、疾病作斗爭的性質。這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積累的豐富的經驗。這些習俗雖然有的被宗教利用以愚弄人民,但不應和勞動人民的樸素、良好的愿望混為一談。